浅论清代浙东私家藏书的历史地位❋
2012-02-15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浙江宁波 315012)
清代浙东私人藏书家不仅在保存、传播古籍及护藏家乡文献中作出了贡献,而且为编纂大型丛书及各类史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浙东学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在我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文献古籍的保存传播
古籍特藏文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浙东私人藏书的古籍特藏文献,保护了我国不少古籍,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官府藏书活动一起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景象。可从浙东私人藏书家收集、编辑和刊刻的古籍藏书的文化功能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历代有很多学者加以注释,到宋代已有“千家注杜”。这些注之所以能系统地保存下来,并且整理出版,得益于鄞县人仇兆鳌。他花费20年时间,尽力搜集前人的杜诗注释,不下数百家,汇集历代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同时对杜诗详加注释与考订。从《杜诗详注》看,有多种关于杜诗的前人著作,原书已佚,而正是仇兆鳌引录,得以保留至今。正如孙微《清代杜诗学史》所称:“仇兆鳌等的《杜诗详注》得以‘援据繁富’著称,这正得益于其藏书的丰富,人称其‘甬上仇先生,拥书胜百城’,可见其藏书之丰富。”〔1〕
余姚人黄澄量是乾嘉年间的藏书家。他所编的《今文类体》仿黄宗羲《明文海》体例而编纂,全书不分卷,共138册,全部采用明刻本原书为材料,选辑明代诗文集、奏议等,分门别类,编辑汇录成册。全书分为:原书目录6册,墓志铭17册,行状5册,祭文6册,传5册,赞1册,解附杂解1册,策3册,记8册,议附公移3册,书14册,诗35册,题跋1册,墓表3册,碑3册,附杂考1册,说1册。其中保留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该书所收明人文集,大部分为《四库全书》未收本,部分收入存目也多为罕见本,其中有30种是当时禁书,有的还是全毁本。黄澄量收录、编辑这些文集奏议,保存了这些重要文献,为后人研究明代文献、研究明代版本目录学提供了宝贵史料。
清代藏书家特别看重宋元旧刻,主要是这种图书随着时间推移,图书流传越来越少,宋元旧刻本更是成为稀罕之物。浙东私人藏书家十分注意收藏。比如,卢址的藏书中保存了多种宋元珍本秘籍,如宋刻本《开庆四明续志》12卷,宋乾道刻本《春秋经传集解》30卷;金刻本《经史类证大全本草》存23卷。
正是浙东清代私人藏书家对我国古籍大量的保存,不仅使一些古籍流传至今,而且为我国丛书及史书编纂作出不少贡献,主要是为《四库全书》修编捐书和直接参与编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了弘扬文治,扩充政府藏书,乾隆皇帝决定设立四库全书馆,修纂《四库全书》。为此他下旨令全国各省注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并在上谕中特别点了浙江的藏书名楼,“遗籍珍藏,固随地均有;而江浙人文渊薮,其流传较别省更多。果能切实搜录,自无不渐臻美备。闻东南从前藏书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之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琐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皆其著名者。”范氏天一阁赫然在列。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当家,奉献了当世罕见的大量旧藏珍本638种。其中清初学人的著作只有7部。后来被收录在《四库全书》里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4种。当年向《四库全书》进献藏书超过500种以上的藏书楼全国仅4家。由于天一阁藏书楼藏书数量多,总体品质高,在《四库全书》编纂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不少浙东私人藏书家还直接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如余姚藏书家邵晋涵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征进四库全书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钱大昕曾说:“自四库馆开,而士大夫始重经史之学,言经学则推戴吉士震,言史学则推君(邵晋涵)。”〔2〕
2 明代文献的收藏和编纂
清初,浙东的不少志士有反清复明的情绪,不少人参加过反清斗争,如余姚黄宗羲及其弟子曾组织过抗清义军“世忠营”。全祖望曾说:“公纠合黄竹浦弟子数百人,随诸军于江上,江上人呼之曰世忠堂。”〔3〕鄞县人李邺嗣曾亲身参加过抗清复明活动。南明政权灭亡后,他被捕,饱受囹圄之苦。出狱后,以布衣终生,从事著述,拒不与清政府合作。山阴的澹生堂祁氏与慈溪的魏耕曾密谋反清,因“通海案”而遭到清廷镇压。
浙东私人藏书家的经历,决定他们注重对明代文献的收藏和编纂。黄宗羲、万斯同、郑性以及全祖望等都是如此,他们收藏了不少明代的史事,对明史纂修起了不少作用。黄宗羲谙熟明史,极意搜求明代,尤其是南明书籍。他除著《明儒学案》外,又历时8年选辑《明文案》217案,继而花18年时间,完成《明文海》482卷。所著《行朝录》、《思旧录》、《海外恸哭记》等书堪称南明实录。尽管他拒绝编修《明史》,但他支持学生万斯同参史局,以黄尊素所著的《大事记》和《三史钞》等重要史料送明馆参考,派其子黄百家随带家藏明史资料赴史馆修史,并对史馆遇到的疑难问题加以指点。“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必咨于公。”〔4〕万斯同其家有明列朝实录,他还辄就耆宿求明遗书,考问往事,“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5〕康熙十八年(1679)起,他几乎竭尽全力参加明史的修纂,携书10万卷,为编明史提供大量材料,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当时史臣所撰的文稿,都送万斯同审定,尽管没有总裁头衔,事实上做的是总裁的工作。《明史稿》500卷,皆为万斯同所手定。梁启超说:“《明史》之成,距万氏之死,已四十年,史馆废驰已久,然《明史》之有相当价值,万氏力也。”〔6〕这一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由于清初的战事、迁界及后来的文字狱,至清代中期,明末清初所留的历史文献已经不多。全祖望说:“予读诸家的所作公传,其事多不核……生乎百年之后,以言旧事,所闻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又异词,不仅今考证之,将何所待哉?”〔7〕加之《明史》对南明一些人物加以讳言,致使许多文献散落,一些史实没有记载。康熙修《明史》,史臣为钱肃乐立传,“据诸家之言,亦不详也。”〔8〕为此,全祖望千方百计搜集明史材料。他的《鲒埼亭集》,不少传记就是他搜集明代材料所写成的。他的学生蒋学镛记述他的老师全祖望搜集明代文献的情况:“先生念自明季迄今又百余年,不亟为搜访,必尽泯没,乃遍求之里中故家及诸人后嗣,或闷不肯出者,至为之长跪以请。”〔9〕这种不惜一切搜求明末文献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3 乡邦先哲文献的收藏和整理
浙东古代文献能够很好保存,而且流传至今,清代浙东藏书家对家乡先哲文献的保存功不可没。
清代浙东的私人藏书家,对于家乡先哲文献的护藏是十分认真的。无论是宁波藏书家,还是绍兴、台州的藏书家都作出过应有的贡献。浙东清代私人藏书家尤好留意桑梓,集刊文献。史学大师全祖望于里中掌故考索尤勤,其藏书楼“双韭山房”所藏典籍也以是类为备。全祖望收藏的宁波方志很完备,无论是宋代的《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还是元代的《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以及明代的永乐、成化、嘉靖等志都有收藏。《宁波府志》是全祖望入京中进士后,入庶常馆,以翰林身份借读皇家藏书《永乐大典》时所抄。徐时栋对“四明六志”进行了考订、校勘、补遗,合称《宋元四明六志》,于咸丰四年重新刊刻,根据上述六书,徐时栋还著有《四明六志校勘记》一文,被董沛誉为“宏雅好古,留意桑梓”,从而使得宁波《宋元六志》这一珍贵的文献史料得以流传。同时附刻宋人旧帙《四明它山水利备览》2卷。鄞县的卢址注重地方文献的收藏,先后收藏《开庆四明续志》12卷及全祖望的《四明文献》32册140卷。全祖望曾辑《续甬上耆旧诗》,收集甬上近700诗家,选古今体诗15900余首,短文近百篇,约125万字。
山阴人平步青“惟以读书为事,早岁历馆藏书”〔10〕,安越堂刊刻了祁彪佳《寓山注》、章学诚《实斋记抄》等越中珍稀文集。会稽的章寿康藏书处式训堂刻印《式训堂丛书》,收录了邵晋涵《南江札记》、黄宗羲《金石要例》等乡邦文献。赵之谦的二金斋丛书,收录8种越中地方文献典籍,以杨宾《柳边经略》和赵氏自著《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等最为珍贵。徐友兰“铸学斋”《绍兴先正遗书》的刊刻,收录越中11位大家的13种著述,堪为绍兴藏书家有功于地方文献典籍保存和传播的典范。
沈复粲,字霞西,山阴(绍兴)东浦人,他曾出所藏,与同里杜煦、杜丙杰、杜春生三昆仲共同辑成《蕺山刘子全书》40卷,又自补辑《刘子书补遗》24卷。皆刊行。对于刘宗周弟子祁忠敏完节最先,亦与诸杜校刊《忠敏文集》。因为刘宗周之学源自王守仁,为此又辑《王门弟子渊源录》。王门私淑弟子以徐文长为最奇,沈复粲还辑有《徐文长遗事》。以上诸集,皆将梓印,〔11〕后虽因沈复粲生病未果,但也说明沈复粲重视乡邦先哲文集的收集。
台州的藏书家也注重乡邦文献收集和整理。临海宋思荦喜藏书,尤其是喜搜集台州地方文献,他于嘉庆、道光年间刊刻《台州丛书》甲乙集9种90卷。甲集收录宋戴复古《石屏诗集》、陈骙《文则》、宋思荦《校语》1卷以及明王士性《广志绎》、清冯甦《见闻随笔》等4种。乙集收集宋代陈耆卿嘉定《赤城志》、林表民辑《赤城集》、清冯甦《滇考》、明贲亨《道南书院录》、《台学源流》等5种。其同里黄瑞,字玉润,号子珍,亦喜藏书,尤喜专题收藏乡邦文献。其“秘籁阁”藏书,其中乡贤撰著四百余种,中含黄瑞所编著书80余种,多孤本、珍本。〔12〕
4 私家藏书与人才造就
清代浙东的私人藏书家中,以浙东学术而闻名于世的人数众多,相当一部分人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明显地得益于藏书家的私家藏书。
书对于从事学术研究作用重大,一代学派的形成也与藏书紧密相关,大大小小的藏书楼中产生了众多学者,私家藏书成了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浙东清代之所以人才辈出,涌现出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蔡元培等全国重量级人物,形成清代富有影响的浙东学派,私家藏书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浙东学派的开山祖黄宗羲,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宗羲成为著名学者离不开藏书。“续钞堂”、“天一阁”等藏书楼,成为他众多著述的重要源泉。康熙十二年(1673)黄宗羲登天一阁看书,曾经说:“癸丑余至甬上,范友仲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余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13〕
黄宗羲等人正是利用天一阁等藏书楼的藏书,开阔视野,增长学识,从而成为清代的大学问家。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史要论》的增订本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大学问家黄宗羲,也是和藏书著名的天一阁分不开的。”“藏书的风气大盛,如钮氏世学楼、祁氏澹生堂、黄氏千顷堂、钱氏绛云楼、郑氏丛桂堂、徐氏传是楼,尤其是范尧卿的天一阁,藏书甚富;毛子晋父子的汲古阁,前后积书八万四千册。没有明末这批私人大图书馆,清初黄宗羲等人能博览群书,广搜史料吗?”〔14〕这里明确指出黄宗羲所以成为大学问家,与私家藏书有密切的关系。私家藏书为黄宗羲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蔡尚思所说的“清初黄宗羲等人”,不单单是指黄宗羲一个人,应该是指整个浙东学派,包括黄宗羲及其高足万斯大、万斯同,他的私淑弟子全祖望和邵廷采、邵晋涵、章学诚等人。上述大家研究成就卓著,这和浙东丰富的私家藏书是分不开的。
绍兴人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他的学识与徐友兰的私人藏书处“铸学斋”有关。肖瑜记录的《蔡孓民先生自述身家轶事》说:“二十岁起,我不教书了,我在徐家校书了。绍兴有徐家,藏书甚多,又喜校书、印书,及以文会友,故也延聘了我……二十一、二、三、四岁,我都在徐家,读了许多书。”〔15〕黄世晖记录的《蔡元培口述传略》亦说:“孓民二十岁,读书于同乡徐氏,兼为校所刻书。徐家富藏书,因得博览,学大进。”〔16〕这里“徐家”,郑伟章认为是徐友兰铸学斋,而不是在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这就表明,徐友兰的铸学斋对于年青的蔡元培学问大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郑伟章所指出:“蔡先生之所以旧学根底雄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教育家、思想家,不能说不是发端于此。”〔17〕
5 私家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创办
清代浙东私家藏书之所以得到发展,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加强对图书的管理,尤其是清末的丰富经验,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清末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章程》就是例证。
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阴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创议创办古越藏书楼,其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图书馆的藏书向民众传播中西文化,培育人才。1903年“告成”,次年向公众开放。
古越藏书楼开办之日,订有《古越藏书楼章程》7章30节,其中不少内容颇有见地。其第2章为古越藏书楼的“宗旨”,明确指出两点,即“存古”与“开新”,并对这个“宗旨”作了解释:“学问必求贯通,何以谓之贯通,博求之古今中外是也。往者士夫之弊,在详古略今;现在士夫之弊,渐趋于尚今蔑古。其实不谈古籍,无从考政治学术之沿革;不得今籍,无以启借鉴变通今之途径。故本楼特阐明此旨,务归平等,而杜偏驳之弊。”〔18〕这就是说徐树兰创办藏书楼的目的是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既要反对士大夫藏书做学问的“详古略今”,也反对“尚今蔑古”,而主张“学问必求贯通”。
第3章的“藏书规程”中,明确提出古越藏书楼所藏书籍分两类,即“学部”和“政部”。并规定“凡已译、未译中西书籍一律收藏”,在“释义”中指出,已译出之外文书籍则供现在研究,未译出之外文书籍则供将来研究和备译。同时指出,其收藏范围是教科书、地图、实业图、各种学报、日报等,涉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书籍,这在当时的藏书楼中是绝对没有的。这样的收藏既不同于古之藏书楼,甚至有别于近现代的图书馆。
第4章是“管理规程”。藏书楼设“总理一人、监督一人、司书二人、司事一人、门丁一人、庖丁一人、杂役一人”〔19〕,对于总理、监督、司书等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同时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这是“参酌东西规制”所制成。
第5章“阅书规程”,从其所制订的规定来看,徐氏确是参酌当时能见到的中西各国图书馆章程办理的,一切从读者出发。如第21节规定:“阅书能用摘录工夫最易获益。凡阅书有欲摘录者,尽可随意抄写。”但也规定“惟纸墨笔砚,皆须各人自备。而于本楼书中不得加以评语,亦不得加圈点。”〔20〕此外还为方便读者阅书,书楼供应饮茶水。第25节中规定:“阅书者如欲用膳,其膳资宜自备。本楼雇有庖丁,亦可承办。惟须本人自与庖丁面订。欲用早膳,宜前一日向庖丁预订,欲用午膳、晚膳,宜早晨向庖丁预订。”第26节提到茶水供应。“阅书者职欲饮茶吸烟,宜自备。惟茶由本楼供应”。这里可以看到徐氏为读者设想是极其周到的。
当然,在“杂规”中也明确规定作为藏书楼是专为藏书及阅书而设,一切人不能于此宴会、赌博、歌唱,其目的是“以昭郑重”。〔21〕
《古越藏书楼章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系统的图书馆章程,比较详细地对图书馆的名称宗旨、藏书规程、管理规程、阅书规程等作了阐述,不仅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图书馆的作用,而且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历史经验。尤其是打破了“四库分类法”束缚,开拓分类新途径,为我国藏书理论和近代图书馆创办提供了经验。
1.虞浩旭.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60
2.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上谕.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0
3,4.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鲒埼亭集(卷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16
5.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万斯同传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全祖望.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户部尚书崇明沈光神道碑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04
8.全祖望.明故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字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钱公神道第二碑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5
9.蒋学镛.续耆旧集题辞·樗庵存稿(卷二).四明丛书(第4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1809
10.绍兴县志资料(人物传·平步青).绍兴丛书(第1辑),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绍兴县志资料(人物传·沈复粲).绍兴丛书(第1辑),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顾志兴.浙江藏书史(下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539
13.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南雷文约(卷四)
14.顾志兴.浙江藏书家藏书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3
15,16,17.郑伟章.书林丛考.长沙:岳麓书社,2008:187
18,19,20,21.古越藏书楼章程.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1982:113,114,116 -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