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思考

2012-02-15鲁先进绍兴图书馆浙江绍兴312000

图书馆建设 2012年8期
关键词:线装书书库古籍

鲁先进(绍兴图书馆 浙江 绍兴 312000)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政局跌宕,革命风潮此起彼伏,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社会制度更迭,这使得民国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限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民国文献保护面临较多困难,如家底不清、保存条件不佳、酸化老化程度加剧、缺乏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进展缓慢、人才匮乏等。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实践,2012年2月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座谈会在京召开之际,“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国家图书馆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文献保护项目。两计划的启动令人欣慰,但是计划的实施尚有待于制度的全面制订和规范。笔者作为基层文献工作者,在此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实施谈几点看法,以供同行交流讨论。

1 民国文献的定义与保护重点

1.1 民国文献的定义

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与《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均对文献作出如下界定:“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1]40对于民国文献,目前尚未有严格的书面定义。2011年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市召开,与会专家多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2]然而,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这种将知识与信息并列提出的定义不够准确。王子舟教授根据文献的主要功用,将文献定义为“专门记录、传播有知识的一切载体”[1]42,并提出信息、知识、文献三者的关系是“文献为知识子集,知识为信息子集”的观点[2]。据此,笔者将民国文献定义为:1912年1月—1949年9月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专门记录、传播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个定义的日期是以政权的更换为界限的,考虑到文献的出版周期、内容等因素,其时间范围可以适当调整。例如,周谷城主编的《世界通史》是商务印书馆自1933年起陆续推出的《大学丛书》之一,虽然此书的初版出版于1949年10月,但是作为丛书的组成部分,不能将其与《大学丛书》割裂开来,所以划入民国文献范围较为妥当。

1.2 民国文献的保护重点

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是一项工作量繁重、情况复杂的工作,所以在进行时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好工作的重点。由于民国文献载体众多,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启动阶段,应该结合文献收藏单位的普遍性,将民国文献的保护重点放在中文图书与报刊上。至于其他载体形式的民国文献,可以暂缓开展保护工作,或者在本单位范围内自行开展。例如,上海图书馆藏有民国时期的日、英、法、德、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语种的外文图书50余万册(件),在国内首屈一指,但是由于该类馆藏民国文献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尚未被列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保护重点。

2 民国文献的存放与普查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作为全国性文献保护项目,要求首先明确民国线装书籍与古籍的区别,以免造成无效、重复的工作。

2.1 民国文献的存放

目前,我国一些图书馆的书库按照装帧方式将民国线装书籍与古籍存放在同一书库。例如,近现代的浙江省私人藏书楼特别发达,民国期间刻印了大量传统典籍,这部分民国文献在藏书单位尤其是基层图书馆中收藏较多,如绍兴图书馆馆藏16万册古籍文献中很大部分是民国线装书籍,这些民国线装书籍与古籍交叉存放于同一书库。为了更好地推进“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相关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将这两种文献分别存放于不同的书库,没条件的单位至少要将两种文献分开存放。

2.2 民国文献的普查

《古籍定级标准》将古籍定义为:“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3]由此可见,民国线装书籍不列入古籍范围。对于民国文献的普查对象归属问题,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提出了相对明确的普查范围,即“1912—1949年间形成的有关传统学术并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民国古籍)”[4],同时规定此类文献无需定级,仅将著录信息上传到省中心即可。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并未对此作出相关规定,这对于民国文献普查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3 民国文献普查平台必须解决的事宜

全国范围的文献普查要求文献信息的统一著录。目前我国已有统一的古籍普查著录平台,各古籍收藏单位均可按权限进行操作。然而,民国文献的著录形式不同于古籍,不能完全套用古籍普查平台,其平台建设有待制订新的标准和规范,而且还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

3.1 民国文献的分类

按照“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要求,民国文献普查工作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需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及民间个人的收藏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民国时期文献总目》。这其中就涉及到民国文献的分类问题。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上都采用四部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类分民国文献。由于民国文献的载体形式多样,对于民国线装书籍,目前通用的做法与古籍类似,采用四部分类法;对于洋装书①,则采用《中图法》,也有部分收藏单位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等。如果不尽早统一民国文献的分类方法,随着“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推进,将会出现不同分类法并存的局面,不利于民国文献普查平台建设及民国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2 民国报刊的著录

清末维新运动之后,民国报纸、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并蓬勃发展。民国文献与古籍的一个明显差异就是民国报刊数量众多,几乎与民国图书并立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献形式。因此,民国文献普查平台应根据民国报刊的特点,设计能兼顾报刊著录的数据库结构,囊括创刊日期、停刊日期、复刊日期、更名等要素。

3.3 民国文献的定级

《古籍定级标准》以古籍具有的“三性”(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为原则,辅之“不唯时限、等次上靠、等次下调”的原则,将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民国文献因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短暂,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资料性上。2011年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委员联组会后答记者问时提到:“要做好民国文献定级工作,形成《国家珍贵革命文献名录》和《民国时期文献分级名录》。”[5]由此可见,民国文献的定级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民国文献的特殊性,导致其等级划分的难度较大,所以目前我国对于民国文献尚未制定具体的定级标准。

民国时期学者的学术成就堪比诸子百家。新文化运动确立了我国现代新学术的范式,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者及其开山巨作,如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皆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具有开创意义的奠基之作。如何界定这类民国文献的初版的等级,还需要从长计议及深入研究。此外,对于《大公报》、《申报》、《东方杂志》等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民国报刊如何定级还是为其另立标准定级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4 民国文献的保护措施

在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中,酸化和修复是两大难题。对于中小型收藏单位,较为现实的做法是解决民国文献的书库、装具、分类标签等细节问题。

(1)书库 民国文献的书库不外乎3种形式:民国线装书籍与古籍同放于一个书库,书柜分开,非线装形式的民国文献单独成库;民国线装书籍单独存放于一个书库,非线装形式的民国文献单独成库;民国线装书籍与非线装的民国文献统一存放在同一个书库。各收藏单位可以根据文献藏量、书库面积等具体情况选择存放方式。

(2)装具 民国线装书籍可以用函套、夹板保护起来放在书柜,而其他形式的图书、报刊需根据实际情况另想办法:一种是用书柜存放,但考虑到民国文献酸化严重,建议不要采用开放式的书架,而应采用有木门的书柜关闭起来存放,这样可以起到防尘、防光的作用;另一种是用纸袋存放,如国家图书馆就采用脱酸纸袋存放民国文献,其作用类似于古籍的夹板。

(3)分类标签 民国线装书籍的分类标签可以参考古籍的相关做法,用宣纸做标签夹于书内,其他形式的图书、报刊可另觅途径。例如,某家省级图书馆对平装民国文献一律加粘宣纸作封面封底,按《中图法》分类,在书脊贴标签,存放在档案柜里。这种做法看似较好地保护了民国文献,其实欠妥,因为已破坏了封面、书脊。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不应破坏原书,而应以回逆为前提,可以考虑用脱酸纸袋作为装具,再在纸袋上粘袋标签。

5 重视民国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开发

2007年8月,国家图书馆成立了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料编纂出版委员会,专门负责民国文献的统一规划与整合,依据民国文献的馆藏特色、资料类型、濒危状况、珍稀程度和社会需求等分类整理,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民国文献资料丛编”、“民国期刊”、“日记手札”、“其他”等资料汇编的形式出版。此项工作涉及到较多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如《北洋时期国会会议记录汇编》、《内务公报》、《中国史地期刊汇编》、《敦煌书目题跋辑刊》、《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等[6],意义重大。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工作既要有国家从宏观角度的统一协调,也需要各地收藏单位的积极努力。例如,《民国时期佛教资料汇编》(全16册)收藏佛教文献50种,涉及佛学图书目录、语言工具书、法会记录、佛教仪轨、高僧文集、佛教组织章程、佛教特刊、报告、佛教院校、论文集、诗集、高僧传记、年谱等,对于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佛教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然而,要研究民国时期的绍兴佛教,绍兴佛学研究会的《佛学特刊》、绍兴大云佛学社的《大云选刊》、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的《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则更为实用。因此,民国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应兼顾大中小型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献,并采取如下方式进行——由地方文献收藏机构从本地收集、整理民国文献,并根据需要择取相关资料,由大馆给予资源上的充分支持,有针对性地出版。此外,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也应该以大馆牵头、地方馆辅助的形式开展,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注 释:

①洋装书,旧指西式装订的图书,装订线放在书皮里面。

[1]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 涛.民国文献:使用与保护的博弈[N].北京日报, 2011-09-0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古籍定级标准: WH/T 20-2006[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1.

[4]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汉文古籍 [M]. 3版.杭州:浙江图书馆, 2011:1.

[5]周和平委员:民国文献抢救保护刻不容缓[N].中国文化报, 2011-03-13(2).

[6]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影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

[7]田 奇.民国时期佛教资料汇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线装书书库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人梯书库”丛书
探析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线装书的新形式与功能探析
我是古籍修复师
库中库:书库分层管理模式探究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