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文化批判视角和女权自由主张
2012-02-15赵春
赵 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文化批判视角和女权自由主张
赵 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毛泽东注重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审视妇女生存的困境,基于此而明确提出的女权自由观点成为他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将女权自由思想与妇女运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保障妇女参政议政以及提升经济地位等一系列政策。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批判的视角和女权自由思想都是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
毛泽东;女权自由;人权;妇女运动
当前学界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①,主要成果体现为两个方向:在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运动史的历史方位中理解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1];通过对毛泽东与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比较研究来把握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2]。这些成果对研究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历程都是有价值的,但是总体而言不够全面和深入。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研究则存在机械地割断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历程、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内涵泛政治化的问题②。关于妇女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关于人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问题,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博古的信中说:“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3]这封信透露出他对人权的认识,而这也是一把梳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发展历程的钥匙③。
一、打出“女子革命”的旗帜: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批判视角
研究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青年时期是不能忽视的,毛泽东毕竟是在五四运动的西潮、新潮洗礼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潮文化快速转换的时代,那个半新半旧的过渡性的环境复杂而多变,同时期很多启蒙者都有着强烈的反传统的立场,对于西潮有着近乎宗教式的虔诚,希望以西方教育为武器启发民智、以婚姻自由为口号,唤起妇女推动传统中国的妇女解放。
青年毛泽东思考妇女问题时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但他的认识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青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以女性口吻痛斥男权主导下的婚姻制度,赵五贞自杀事件后的慷慨陈词,一直都是学界研究青年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材料。研究者往往依据这些材料认为,他很早就将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主张妇女经济解放、提倡妇女教育、呼吁婚姻自由等[4]。这些看法不无道理。但相关研究往往是将青年毛泽东纳入五四思潮以后新旧对立的话语体系中,从分析框架上看,基本上将他作为五四新思潮的闯将,将他的妇女解放观点与破除旧观念、冲决旧秩序的五四新思潮相提并论。但是,细读青年毛泽东的私函与文章,可发现当时他对于女性审美、对于新式教育与学堂有着种种“非议”,研究者在材料占有上的不足,导致容易忽视毛泽东思考妇女问题时的潜在、隐含的一些观点,而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毛泽东有着深远影响。
青年毛泽东从女性美的美学角度出发,已经意识到了女性审美标准背后潜在的男性文化霸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破除男性文化霸权有着文化批判者的敏感。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有一篇署名“泽东”的《女子革命军》,文章简短但旗帜鲜明地打出“女子革命”的旗帜。毛泽东痛斥男性对妇女的压迫,横扫千年以来“女为悦己者容”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话语,“女子的头和男子的头,实在是一样。女子的腰和男子的腰实在是一样”,随即毛泽东笔锋陡转,将妇女流行仪容背后的男性霸权点破:“女子本来是罪人,高髻长裙,是男子加于他们的刑具。还有那脸上的脂粉,就是黔文。手上的饰物,就是桎梏。穿耳包脚为肉刑。”在青年毛泽东眼中,千百年来“世”所公认、连女性自己也居之不疑的女性仪容,所谓的“世”不过是男性的世界,女性仪容背后是男性主导的强势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构建”。青年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积弊认识甚深,“千百年恶社会所陶铸”,造成“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5](pp.82-83),“数 千 年 不 正 当 的 礼 教 习 俗”造 成“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从政治、法律、教育,以至职业、交际、娱乐、名分,一概和男子分开做两样,退处于社会的暗陬”[6](p.421)。对女性审美问题的批判实质上反映出毛泽东对女性问题的文化理解。他已经敏锐地认识到“男女之别”背后隐藏的是非生理的、男性话语的文化霸权,这意味着从文化上对“女人”的发现。青年毛泽东的这种文化批判视角是他认识上的闪光点。
青年毛泽东对女性审美问题的批判性认识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层面——这是相当一部分五四新思潮追随者的通病。毛泽东更进一步将目光锁定在新式学堂、西式教育上,对当时中国“时髦”的新式教育有着清醒的文化批判意识。青年毛泽东痛斥“学校家庭为牢狱”,主张妇女教育的革命,从教育问题入手唤起女性自觉意识,这让他在五四以来皈依西潮的时代思潮中显得特立独行[5](p.335)。青年毛泽东将新奴化的问题与新式学堂联系起来,他在致向警予的函中说:“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 步 (男 子 教 育 亦 然)”[5](p.549),究其 原因,毛泽东深刻地指出:“辛亥以来,滥竽教育的,大都市侩一流。逞其一知半解的见解,造成非驴非马的局势。中心思想,新学风气,可是更不能谈及了。”[5](p.364)
对于所谓的新学,毛泽东公开表明自己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对女性而言,湖南那些原本是人性解放先锋的新式“学校和家庭”,仍然只是半新半旧的“牢狱”,转而扮演了奴化女性的新工具:“那时有一种‘办学堂’‘办自治’‘请开议会’的风气,寻其根抵,多半凑热闹而已。凑热闹成了风,人人思想界,便不容易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了。”[5](p.363)所以,赵五贞自杀事件后,毛泽东疾呼通过真正开展妇女教育——而不是五四时期那种半新半旧的西洋教育,以求改变妇女“意想”“不能独立”的悲惨境地,让女性真正做到“意志自由”。
青年毛泽东与同时代相信西潮万能、相信新式学堂万能的一般五四新青年不同,他对此问题思考之深,远超同辈青年。李达也是比较早地认识到女性精神的独立问题,“无论什么事体,概以男子的精神做标准。女子视男子为神灵,为圣贤,为智识的宝库”,“如今女性理性阙乏,感情脆弱,意志柔和,实由男子中心的社会压迫使然”[7]。应该说,李达提出“男阀”概念有洞察力,但是李达并没有认识到造成“男阀”局面的主渠道之一就是半新半旧的新式“学校”。在这一点上,青年毛泽东对造成女性新奴化之新式学校的批判精神,是他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研究五四思潮时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综上所述,破除传统的女性审美观点以唤起女性意识的独立,提倡真正的妇女教育启发民智以启蒙女权,是青年毛泽东思考妇女问题上迥然有异于同时代人的两个鲜明特点。注重从妇女立场上思考妇女问题、注重文化批判与文化自省的特点,对毛泽东一生影响深远。
二、“三条枷锁”理论:毛泽东及共产党人的探索历程与认识的深化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及民族抗战的洪流中,随着张闻天、李富春等党内领导人在政治上逐步成熟,中国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个人,对妇女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
在1938年的《陕甘宁边区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简称《宣言》)中,共产党人开宗明义地提出:“三八”节是世界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纪念日。1938年《宣言》有其理论贡献,它在理论上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型,提出了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关系的理论,规定了实现妇女自由解放的方向,强调了要“领导妇女群众从封建束缚的锁链下解放出来”,规定了“要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准”、“使得妇女成为后方的警戒力量”等目标,但我们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找到实现相关目标的途径及手段[8]。当然,对于一个刚刚从土地革命转入民族抗战工作中的党来说,边区的妇女工作才刚刚起步,要求他们提出一个带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完备性的《宣言》是不切实际的,同样,更不可能苛求毛泽东这样的共产党人能够“未卜先知”地超过这个历史起步阶段而提出较为完备的妇女工作纲领。
在1939年2月中旬的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听取李富春关于妇委工作的报告后,对过去忽视妇女工作提出了批评,要求相关负责同志反省并抓紧解决党内妇女工作干部缺乏的问题。继此,193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明确抗日战争背景下党的妇女工作政策:在思想上,要“坚决消灭党的一切组织与党员中对于妇女及妇女运动所存在的那种陈旧的、庸俗的及中世纪的态度的各种残余”;在组织上,要“立即建立与健全各级党的委员会下的妇女部与妇女运动委员会”,“造成真正熟悉妇女运动的干部”,“注意对于女党员的吸收及女干部的培养”等[9]。这个党内《决定》措施相对来说更切实际,指导性更强了,也可见当时的党中央政治与政策上的成熟。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的指导下,经过中共中央书记处审阅把关,中共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发出了《中共中央妇委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1939年3月3日),敏锐地把握住战时环境下妇女生存境遇的一般性与新特点,一般性在于“半殖民地中国的大多数妇女本来已是最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本家、家庭、法律……等压迫和剥削的阶层”,特殊性在于日寇的奸淫烧杀“把大批的妇女从家庭中赶出来”、把“许多城市中的女工和职业妇女流落到乡村”,这造成“给了动员农村妇女以必要的前提和有利的时机,使中国妇女运动大踏步地深入到有最广大妇女群众的农村去”[10]。与此同时,《指示信》告诫全党,必须认识到“最大多数的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生活上处于非人的地位”,必须认识到“不少顽固、落后、反动的力量,障碍和反对妇女运动之开展”,必须认识到“宗法社会的统治和家庭困苦的情形,繁琐事务的压迫,使妇女大众很少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可能”,这三重阻碍被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喻为“三条铁链”。这封指示信毫不讳言中国妇女的悲惨境地和妇女工作面临的复杂挑战。
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指示信》,实际提出了“中国妇女要打碎这三条捆在自己身上的铁链,首先要靠自己的力量。要有力量,必须使自己壮健起来,壮健起来的要素,是克服本身的弱点和缺点,是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组织”。妇女要摆脱束缚自身的苦难,要实现自由,必须能够克服自身的种种不足,要实现克服自身的缺陷、实现自身的自强与自立,必须要能够组织起来、提高起来,概言之,以妇女组织保障妇女运动,以妇女运动推动妇女自由。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摆在共产党人面前、包括毛泽东面前的妇女运动本身的缺点是明显的:“最大多数的妇女仍是无组织,少觉悟”,“妇女干部的缺乏和许多知识妇女本身甚至有轻视妇女工作的倾向,尤其是有一部分人特别轻视妇女基本大众——劳动妇女工作”,“妇女本身的团结不够”,“许多地方的妇女运动,至今还未得着共产党的有力领导”等四个方面的不足[11]。
为了克服这四个方面的不足,围绕加强妇女组织、推动妇女教育、改善妇女生活、提高妇女地位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提出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上下层妇女的思想上、组织上和实际工作上的统一战线和组织,通过保育儿童、办合作社、开手工厂等一系列机会,组织和接近妇女大众;二是确立“群众性、统一性和民主性的目标”,政府机关和民众团体“设立各种训练班”和“免费教育的学校”,鼓励群众自己“设立识字班、夜校、小组、救亡室、话剧团”,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提拔妇女干部和领袖”,建立“各种各样适合当地当时妇女需要的新的妇女团体”;三是利用各种组织形式推动妇女教育。“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政治觉悟和培养她们的工作能力”,“经常地进行广泛的识字启蒙运动,启发妇女的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和基本的政治觉悟”;四是通过帮助、扶持妇女经济生产、注意“优待抗属”、提倡“家庭和睦”,改善妇女生活境况;五是克服“封建和顽固”的旧思想,提倡改造、利用“贤妻良母”等传统口号,切实提高妇女地位。
为保障前述任务能够完成,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突出强调两项工作,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和训练妇运干部。从书记处谈话记录中可以发现,这点在书记处是有共识的。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另外一条重点工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要到“广大农村妇女中去进行艰苦繁杂的教育工作,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意味着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的方向性转变,这条补充实际上是对第一项“注意上层妇女统一战线之建立”全国性指示的重要补充与修正,体现了共产党政策与策略上的成熟。
宣传上提出正确的革命口号固然不易,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政策与策略更是困难,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艰辛探索如何打碎妇女“三条枷锁”的办法,这些实践又促使毛泽东、张闻天、李富春等人深入思考如何在乡村战争环境中、在更大的区域内推动妇女运动,在这种集体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也日臻成熟。
三、“女权自由”的观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
1939年6月1日毛泽东给《中国妇女》题词,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首四言诗真实地表露出这个时期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在题词中,毛泽东明确将“妇女解放”与“男女并驾”联系在一起,提纲挈领地把“女权自由”这一“潜伏”在青年毛泽东妇女革命思想中的“暗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升华成为他妇女解放思想中的“明线”④。
妇女解放的本质是女权自由,是妇女作为人本质的解放和实现。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接过早期共产党人,如向警予“妇女解放与改造”的口号、李鹤鸣“女权运动”的旗帜,牢牢抓住女权自由这一要害,提倡妇女解放运动,超越简单的暴力革命,以争取女性的社会解放为核心,强调消除压迫、剥削、欺侮、歧视、偏见和陈腐观念,要求不分种族、性别、宗教的社会平等,这成为毛泽东探索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妇女解放道路的鲜明特征。“妇女解放,突起异军”,毛泽东用文学化语言表达了自身的政治态度:要实现“男女并驾,如日方东”的局面,必须要走妇女解放之路。问题在于,这条道路应该怎么走?
一方面,以“男女并驾”为方向,从文化的角度启蒙女权意识,唤起平等观念,促使妇女同胞戮力同心追求“女权自由”。如果不认真解读青年毛泽东的女权自由思想,并且不从女权自由的角度看毛泽东《〈中国妇女〉题赠》四言诗,则很难理解其中“男女并驾”的真实涵义。在稍早前的三八节演讲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共产党倡导妇女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妇女们的自由与平等”[12](p.166)。“男女并驾”就是“妇女要同男子一样,有自由,有平等”,这是毛泽东女权思想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李蓉在研究中提到“争取妇女权利,最基本的是要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见识精准。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是永远站在争自由与争平等的人们一起的”,民族革命也好、民主革命也好,共产党不是为革命而革命,为民众求自由、为人民争平等才是革命的目的。对于妇女问题来说,不仅仅有中国革命一般性的要求,还要有妇女革命自身的诉求,“女同胞则有更多一重的压迫,就是受到男子的压迫”。
作为老练的革命家,毛泽东坚持自己早年就非常自觉的文化批判视角——要保障女权乃至发展女权,就要破除妇女奴化造成的文化自卑。在毛泽东看来,要反抗压迫,首先要求被压迫者有反抗的自觉,而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长期侵蚀下,妇女对自身的自由解放运动缺乏自信:“在女同胞中间,她们也有表示似乎自己的力量并不大的意思。”反抗压迫,归根到底是要靠妇女同胞自己的力量,“女同胞更应自己站起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妇女同胞如何“站起来”?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结团体”:“结好团体,结好各种各样的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以小团体结成大团体”。但仅有团体并不能一定有力量,妇女团体要能够“齐整心意,集合力量”,基础是妇女同胞“都懂得了世界上的事情,都懂得了世界上的道理”,只有这样的妇女结成的团体,才能够“打破那种社会的歧视与社会的压迫”,最终实现女权自由的愿景。毛泽东从追求女权自由的基点出发,逻辑严密地推导出妇女要结成团体、妇女要启蒙的必要性,点破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政策指向。
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社会解放运动”并将其作为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1939年3月8日,毛泽东公开支持妇女要“争取妇女们的自由与平等”:“什么叫做女子有自由、有平等?就是女子有办事之权,开会之权,讲话之权,没有这些权利,就谈不上自由平等。”开会、办事、讲话,这些公民权利服务于实现女权自由的终极目标,因而带有更为复杂的社会运动的色彩,正是在1939年三八节讲话中,毛泽东超越了简单的阶级对抗和暴力斗争,明确使用“社会解放运动”来诠释社会解放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12](p.169)
随着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日益巩固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他开始着手通过社会解放运动来实现他的女子自由的思想。在毛泽东的设想里面,推进妇女解放运动,争取女子自由,而在妇女解放运动中,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是相当重要并且非常迫切需要去做的两个关键点。
在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毛泽东非常注重保护根据地妇女的政治权利。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各个根据地都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妇女参政议政的各项权利。早在1936年8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苏区群众组织的几个决定》中,公开倡导建立“妇女代表会”,不论妇女的社会阶层和阶级出身,只要她是革命,都可参加到妇女代表会里来,将妇女代表会打造成乡村社会中“最民主的组织”。随着边区局势的变化,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中探索建立以村为单位组织“妇女救国联合会”,中央组织部《妇女工作大纲》中明确提出“从抗战民主自由中争取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平等,改善与提高妇女地位,反对一切封建束缚与压迫”,并特别规定“乡村妇女有参加选举村长、乡长的权利”[13](p.336)。“在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中”,共产党支持广大妇女积极参政,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提案,明确规定“鼓励妇女参政”,“各机关应大量吸收妇女工作”,这些都是边区妇女参政运动的轨迹。在当时踏足这块土地的外来者眼中,“文明只是深深地潜藏在古代的窑洞里,躲藏在泥巴筑成的围墙后面,幸存在人们的心里,其一贫如洗,落后愚昧的惨状可见一斑”[14]。就在这块几乎被现代文明遗漏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以万计的妇女第一次成为边区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第一次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边区妇女参政的实践,又成为毛泽东提出妇女同胞要“开大会,做演讲,写文章,做宣传”的实践依据。不了解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就无法理解毛泽东为何用“突起异军”来摹状边区妇女解放的局面。在毛泽东看来,妇女解放而“突起异军”,将和众多的男性同胞一起完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打倒顽固派、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艰巨任务,共同“来把中国问题解决”。
在乡村社会的特殊环境中,毛泽东非常注重保护根据地妇女的经济权利。保障妇女经济上的独立,是毛泽东乃至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在1939年三八节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与会的妇女同胞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布,“我们还要求更进步,要做出一个样子出来,给全世界看,给全国看,给华北华中看,给西安看”。要做出一个什么样子呢?妇女群众要有自由、要有平等,把这个边区变成“大家都没有痛苦,大家有饭吃,大家有衣穿,大家有工做”的“好地方”。1937年9月中央组织部《妇女工作大纲》中就针对农村妇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明确提出“改善农村妇女生活,实行减租、减税、减息,改良女雇工待遇”,动员“农妇参加国防生产及一切国防建设与合作社”,对城市贫民妇女“减捐税、减房租、减利息”,“吸收贫民妇女参加战时国防生产及一切后方工作”,这些措施针对性强,体现共产党人的务实精神。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议案,明确提出“酌增女生及女工作人员津贴,优待产妇,解决妇女干部困难”,“帮助抗属妇女开办纺织等工厂,推动妇女参加生产”等原则[15]。毛泽东对妇女遭受的经济歧视有着深刻认识,“雇佣女工,同男子做一样的工作,而少给工资”;对于这种经济歧视的根源,毛泽东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这种歧视,是社会的歧视,而不是两性间的问题,这种压迫,是社会的压迫,也不是两性间的问题”[12](p.168)。在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推动下,边区妇女参加生产蔚成风气。边区开办了被服厂、女工厂、鞋袜厂、印刷厂,主要吸纳女工参加,成为边区公营经济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在边区规模、总量更为广大的个体经济中,广大妇女不仅在纺纱织布的家庭作坊中成为主力军,而且在粮食作物生产中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突起异军”。
在边区妇女经济工作实践中,毛泽东也在不断印证、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妇女解放思想。1940年2月8日,毛泽东致函中共中央妇委,开宗明义地强调“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对于毛泽东这样老练的革命家和领导者来说,如此强调妇女经济权利与经济作用,是因为在政治上和策略上,“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作用,这是能取得男子同情的,这是与男子利益不冲突的。从这里出发,引导到政治上、文化上的活动,男子们也就可以逐渐同意了”[16]。虽然边区妇女经济地位已经日臻提高,但是毛泽东并不满意,“边区妇女工作之少成绩,我看主要在没有注意经济方面”,从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地位入手,让妇女工作与妇女家庭富裕、夫妻和美紧密相连,让妇女工作逐渐赢得男性的认同与支持,改变苏区时期妇女工作者习惯于从妇女婚姻、家庭问题入手,用动员方式和行政力量强硬地推动妇女工作,往往直接导致边区妇女工作者、家庭妇女动辄与男子冲突的不利局面。作为女权自由思想者的毛泽东、作为妇女运动领导者的毛泽东认识到,妇女要成为“突起异军”,但不能“孤军奋战”,这支军队不能成为“孤军”。没有两性之间的互助、没有两性之间的和美,就不可能有妇女真正的解放。
作为思想家,毛泽东提出女权思想并始终追求个性的自由与平等,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提出妇女解放运动,并提出着重从妇女经济、生活方面入手推动妇女运动,对于捍卫乡村社会、战争环境下的妇女权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妇女〉题赠》等文献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注释:
①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全景式研究,如丁娟《试述毛泽东关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思想》就是其中代表,参见《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4期;也有较为专题性的研究,如杨瑷榕《毛泽东妇女思想探索》,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研究生学位论文。
②把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放在五四以后毛泽东思想演进变化的历程中加以考察,研究思路是对的,但是在分析工具上采取新旧二元对立来加以研究,则难免将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机械隔断;把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放在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加以考察,研究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研究材料上只盯住毛泽东政治性的报告,则难免将毛泽东思想的生动丰富内涵政治化。
③其实,也有学者从女性立场,并且试图从文化角度梳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参见刘建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妇女观——从启蒙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女性气质定义》,《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不断有研究者从妇女权利观入手研究毛泽东妇女思想,这种研究思路可谓洞中窥要。参见李蓉《毛泽东妇女权利观初探》,《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1期。
[1]刘霞.可贵的探索——毛泽东对苏区妇女解放的贡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建红英.李大钊和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比较[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5)。
[3]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重印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刘霞.毛泽东早期妇女解放思想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内部发行)[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7]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1919,(1-3).
[8]陕甘宁边区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N].新中华报,1938-03-15.
[9]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N].新中华报,1939-03-06.
[10]中共中央妇委关于目前妇女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J].解放,1939-03-08.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中央组织部.妇女工作大纲(1937年9月)[C]//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14]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15]高敏珍.冯兰英,等.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J].解放,1939-04-04.
[16]毛泽东致中共中央妇委的信(1940年2月8日)[G]∥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资料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D6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7168(2012)04-0020-06
10.3969/j.issn.1008-7168.2012.04.003
2012-03-22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民生延安、民权延安与民主延安”(10ZY208)。
赵春(1978-),女,山东曹县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助理研究员。
段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