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州水城“蓝道”建设的思考

2012-02-15广州市水务局广东广州51040

探求 2012年3期
关键词:水城绿道广州

□吕 晶(广州市水务局,广东 广州510 6 40)

一、广州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背景

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同志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广州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牢记执政为民,深化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他还强调,广州要牢牢把握转型升级战略机遇,全力推进“12338”工作思路实施,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不断提升广州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幸福广州,造福广州市民。“12338”战略思想包括几个层次的丰富内涵,即“一个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两个战略重点”:建成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三个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个重大突破”: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主导产业建设、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实施八大工程”: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

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目标就是提升广州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施生态环保重点工程,从而树立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品牌。[2]

二、生态水城建设的战略构想

广州建设现代化生态水城并非空中楼阁,其可行性是有坚实基础的。第一,广州拥有千年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素有“岭南水乡”的美誉,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历史基础。第二,在九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凭借亚运会的契机,通过全市各级共同努力,广州水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为生态水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现实基础。第三,水环境治理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市民群众能切身体会到治水的好处,广大市民对治水工作更加支持,生态水城建设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水城,是落实人水和谐、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空间部署

从点(建湖造景)、线(河涌综合治理)、面(形成生态水城网络)三个方面来系统推进,抓住五个重点:一是加强水安全,继续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治理水环境,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改善城区的排水系统和排污系统,早日实现广州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三是在现有水环境治理基础上,重点打造一批治水精品工程,积极推进河涌综合整治,打造岭南水乡美景;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建设一批湖泊和公共沙滩泳场,增加城市水域面积,增强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同时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好更多的亲水设施;五是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改水及污水处理,进一步提升河涌水质和城乡供水的保障水平。[3]

(二)时间部署

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初具规模”的步骤来构筑广州生态水城,以区(县级市)为主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优化区域生态布局。打造珠江、增江、流溪河、滨海岸线景观,推进一批湖泊建设、河涌整治、沙滩泳场等项目,构建水清岸绿、碧水环绕的城市生态水网体系。[4]

三、国内外城市的水系建设案例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置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为国内外各城市提供了一个展示城市形象、交流城市经验的平台。其中杭州、成都、日本大阪、荷兰鹿特丹、瑞士苏黎世等不少国内外参展城市均不约而同选择了“水”这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来展现其新技术和新理念。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选择杭州、大阪和鹿特丹这三个与生态水系建设最为息息相关的城市作为代表案例进行分析。

(一)杭州案例

杭州市近十年来以“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品质杭州”为治水理念,通过实施西湖、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水系的生态综合保护和河道有机更新等系统工程,改善城市水环境,保护优化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效解决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城市发展矛盾,营造亲水性宜居城市。

杭州市在城市治水过程中提出“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水系治水,疏通城市水脉,同时带动水系两侧环境综合整治,延续城市文化。通过“引水入城”,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稳定保持三类水质,水体透明度从50厘米提高到73厘米。随着杭州市城市治水工作的推进,不仅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区绿化面积、绿化率和建成区面积也同步大幅提高,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整体改善。

(二)日本大阪案例

大阪濒临濑户内海和大阪湾,自古以来便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重要门户,亦是日本商业和贸易发展最早的地区。无论自然气候还是历史发展,大阪均与广州有近似之处。大阪市内河道纵横,水域面积占城市面积的1/10以上,河上1400多座造型别致的大小桥梁将整个市区连为一体,既有“日本水都”之称,又有“大阪八百八桥”的说法。河流环绕城中心形成长方形而过的独特地形被称为“水上回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丰臣秀吉建造大阪城之际修建的都市外壕。

大阪特别值得一提的大型防水设施“浪花地下大溢洪道”,其最大内径达到了6.5米。浪花地下大溢洪道于198 5年3月动工,2000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总长约12.2公里,是日本最大规模的大型下水道干线。大阪平原地区是由淀川江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大阪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浸水问题,建造了浪花地下大溢洪道,能在大面积集中降雨时积蓄雨水,然后利用大马力抽水机进行排水。大阪人民正是在努力克服水患和诸多公害的过程中,构筑起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构筑起大阪“人水共荣”的特有水文化。

(三)荷兰鹿特丹案例

荷兰鹿特丹与大阪同样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水浸洪涝灾害一直是鹿特丹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课题。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热浪、强降雨、咸潮、地下水位变化等一系列突发性灾害,鹿特丹原来已有的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因此政府特别制定了“鹿特丹应急机制(RA S)”。2009年至2013年期间,鹿特丹计划为RA S相关项目建立总投入达520万欧元的政府补贴机制,包括有推广气候变化知识的全民教育项目、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化项目、增加2.5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和建立荷兰首个水广场。水广场(W a t e r Pl a z a)是鹿特丹城市水系统的一大创新设计。水广场与整个城市的河网水道相连通,称之为“Bl u e Co n n e c t i o n”。该词在国内尚未有通用名称,本文参照广州市的“绿道”,将其翻译为“蓝道”。水广场作为鹿特丹“蓝道系统”的核心功能区域,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雨水调蓄设施有机结合,多层次的凹台式设计提供了根据雨水积蓄量不同时的多种功能变化,晴天无雨时作为儿童娱乐公园,小雨有少量积水时作为市民亲水广场,大雨调蓄时变成湖泊可供游船。此外,鹿特丹要求所有新建停车场必须设置地下雨水调蓄池,并大力推广屋顶绿化,作为蓝道系统的辅助。通过这一系列新措施,期望有效地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水浸和干旱现象。

(四)美国的蓝道计划

美国也有“蓝道”,但是称为“Bl u e w a y”或“W a t e r Tr a i l”,与荷兰鹿特丹的“Bl u e Co n n e c t io n”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定差异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对两者异同展开详细分析,在此均统称为“蓝道”。美国的蓝道计划是由美国国家公园服务局(Na t i o n a l Pa r k Se r v i c e)主管推动的国家计划,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有一笔专属国家资金预算用于出资补助蓝道项目、宣传成功案例和进行美国州际之间的合作项目。根据其官方定义,蓝道是连接风景名胜、野营点、划艇运动区、环境保护区等设施或地点的水域集合体,具体形态包括河流、湖泊、运河和海岸线等。[5]全美境内现有10余条较大型的蓝道,其中又以田纳西州和佛罗里达州的蓝道最为著名。这些蓝道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开发,再交由私人企业或机构进行合作管理,具有家庭休闲、旅游度假、生态教育、野生资源保护等功能。

四、广州绿道的建设经验

“花城、绿城、水城”是广州生态城市品牌的有机构成要素。所谓“好水养树树更绿,绿叶衬花花更美,繁花映水水更秀”,三者彼此依存、相互推进、缺一不可。而作为构筑广州绿城的重要一环,绿道建设同样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学术界将绿道(G r e e n w a y)定义为一种线性开放空间,是由自然廊道如滨水空间、溪谷、山脊线或者是火车道直接转换成的游憩用地、风景道路或者是其他线路,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多功能土地网络。绿道网络在本质上包括了生态、游憩、文化、历史保护、美学以及具有链接城市和城郊景观等多种功能。在一些国外绿道案例中我们可以见到,绿道除了人类步行和游憩的基本功能外,还把被高速路或铁路切断的自然绿地重新建立起连接,从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行走廊道,保护动物栖息地不被人为割裂,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因而成为了生动的环境教育平台。

广州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绿道建设,结合广州“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和人文历史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森林、田园、水体等生态资源,目前已建成流溪河、芙蓉嶂、增江、天麓湖、莲花山、滨海等6条主干绿道,总长1060公里,其中绿道穿越中心城区的路段长393公里。这6条绿道将十区两个县级市的98个镇街贯通成网,串联起了全市234个城市景观节点和42个亚运场馆,几乎连通了广州所有历史人文底蕴最足和自然景观最美的地段,总覆盖面积达18 00平方公里。此外,绿道沿线初步建成驿站99个,分布在绿道沿线交通要道上,市民不仅可以在驿站休息,享受驿站提供的免费地图以及饮用水补给等服务,还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交通工具的换乘,甚至还能在驿站借单车并在全市范围内归还,真正达到无缝接驳。

目前广州绿道已经较为成熟、初具规模,驿站、单车租赁等配套设施齐备到位,绿道不仅几乎涵盖了广州所有的旅游元素,还能与周边的旅游景区联系起来,成功构建起一个综合了绿化美观、自然生态、旅游休闲、体育锻炼等多元化功能的有机体系。

五、广州水城蓝道建设的构想

古人赞广州曰“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其中所谓“六脉”说的就是古时的广州城内有东西共6个水渠,水流到沟渠,后由沟渠汇入东、西两个濠涌,再进入玉带濠,最后归入大海。这些城濠和水渠曾经将广州城内的水系贯串起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网。阮元《广东通志》指出:“广州城内古渠有六脉,贯串内城,可通舟楫。使渠通于濠,濠通于海,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我们从六脉渠的建造可见“水系成网”和“活水自流”这两个因素是广州古城水利的核心思想。水系成网状分布,才能在城内兼顾各方,不至于像如今这样条条河涌直流入珠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活水自流,不但顺应了自然,节约了提水调水的巨大费用,还能使水保持清澈活力。这个流动的、成网的水系对广州城而言,除了城内防洪、防火、排涝、灌溉的作用外,还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交通航运功能。它不仅是古广州城的标志性建设之一,还体现了广州古城“岭南水乡”的典型特色。广州有着依水而生的城市布局,水系维系广州的繁荣。“六脉渠”作为一个人工结合自然的水网体系,将河涌比拟人体血脉,生动地描绘了昔日广州城内水系畅达的格局。然而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这些城濠水渠有的因建马路被填掉了,有的因不胜污染负荷或淤塞,有的被覆盖改造成暗渠或被新建的马路渠所取代。古时“六脉皆通海”的胜景今已不可寻,只留下了诸如东濠、西濠、清水濠等地名街名供后人想象。

前文介绍的国内外先进城市水系案例和广州绿道建设,虽然地域环境和功能主旨各有不同,却与古代广州人民“水系成网”和“活水自流”的水利思想有一定共通之处。本文综合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宝贵案例经验,结合广州市情实际,提出广州市建设“水城蓝道”的大胆构想,其核心理念如下:

(一)强调水系的整体性

“蓝道”建设是将河涌、水道、沟渠、湖泊、水库、湿地等大小水体全部视作一个有机系统而非孤立的个体来看待,通过整体规划、全局调度,实现大水系的连接贯通,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实现水的自然循环流动,才能让“流水不腐”,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的整体品质。在此意义上,无论是古代“六脉渠”、杭州“五水共导”,还是大阪“水上回廊”,都是与“蓝道”蕴含了同一原理。

(二)恢复水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将水仅仅视作城市景观背后的一道布景板,而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元素。治水,不光是改善水质,更要修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破坏了的水生态系统。我们在河涌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的时候要避免单纯从观赏或经济角度甚至盲目随意选择水体中栽种植物或放养动物品种的情况,应当在“蓝道”建设过程中引入“生态工程”的科学理念,通过对水体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有序设计,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污染冲击力,从而达至恢复水体自然生态功能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应当借鉴杭州治水的城市湿地保护模式,推行生物治理和自然净化技术,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同样是改善水环境的必要环节。

(三)鼓励新技术的应用

大阪市自来水公司是全球首家通过ISO22000认证的公共自来水供应单位,它所拥有的可以提供安全美味饮用水的高纯净水处理技术、管道技术和管理技术,是大阪市实现优质水环境的技术保障。大阪市采用合流式下水道体系,拥有下水道污泥资源化及能源回收利用等先进的下水道技术,旨在构筑一个综合性循环体系;并且采用最尖端的反渗透膜过滤技术应用于排水再利用和海水淡化,采用优化的管道技术减少管道损耗以节约水资源,有助于解决水资源枯竭问题。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其中两大发展理念包括低碳经济和智慧城市,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为基础,政府应当出台有关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明、引入和应用。

(四)树立人水和谐的广州水文化

鹿特丹的水广场除了兼具连通全市水系和雨水调蓄设施的功能之外,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亲水平台。此外,本文未及详述的成都活水公园案例将生活污水处理、城市园林景观、环保教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在城市市区中建立了一个“人水和谐”的亲水公园,同样为优化城市水环境和建设田园式城市形态提供了范本。

相比这两个城市,广州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广州人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都离不开一个水字,因此我们在建设生态水城时更要注意树立起“人水和谐、亲水乐水”的广州水文化形象。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报告中,广州今后五年计划建设一批湖泊、河涌和沙滩泳场。我们可以这些亲水项目为点,以蓝道为线,串连成网,构建起一个亲水型的生态水系网络,让市民充分享受广州建设生态水城的丰硕成果,展现广州人水和谐共生的岭南水文化。

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斯德哥尔摩号”造访广州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而黄埔南海神庙的波罗诞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传统,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举办的岭南民俗文化节和广州市民俗文化节热闹非凡,影响力遍布华南地区。广州水城蓝道建设应当注意将这些宝贵的水文化资源纳入考量,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同时举办这些文化活动时也可以加强水文化内涵的体现,与广州水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五)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广州与水相关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传统旅游景点中有珠江夜游、南海神庙、黄埔古港、增城白水寨、流花湖、麓湖等与水相关的名胜景点,新开发或计划中的亦有白云湖、海珠湖、黄埔水乡、增江画廊、公共沙滩浴场等项目。但可惜的是这些旅游项目大多“单打独斗”,比较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有的还存在盲目开发、恶性竞争、重复建设、配套设施跟不上或配置不合理等现象,现有资源既没有发掘出全部的效益,又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而流溪河、南沙湿地等珍稀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营销。

我们可以借鉴广州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利用蓝道充分覆盖和连通现有的涉水旅游资源,将原本孤立割裂的“点”串连成“线”。再通过优化涉水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强化景点项目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联接贯通成“网”。一方面可以将旅游资源的配置合理化、效益最优化、宣传最大化,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能聚集资源,协同营销,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水文化产业。我们还可以学习日本大阪经验,充分发挥目前广州珠江渡轮的功用,通过扩展线路和航行范围,并将水陆交通打通对接,将其打造成具有广州鲜明特色的“水上巴士”。

[1]广州市市委书记万庆良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广州日报,2011—12—25.

[2]专家解构广州新型城市化之路[N].广州日报,2012—2—9.

[3]广州点、线、面推进生态水城建设[EB/OL].广东新闻网,h t t p://w w w.g d.c h i n a n e w s.c o m/2011/2011-12-31/ 2/171598.s h t m l.

[4]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水城”[N].广州日报,2011—12—25.

[5]美国国家公园服务局(Na t i o n a l Pa r k Se r v i c e)官网[EB/OL].h t t p://w w w.n p s.g o v/n c r c/p o r t a l s/r i v e r s/p r o j p g/-w a t e r t r a i l s.h t m.

猜你喜欢

水城绿道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水城扬州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