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体系下的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动态设置及其教学实施

2012-01-29燕,胡珊,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信息学医学生基础

刘 燕,胡 珊,练 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计算机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课程体系下的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动态设置及其教学实施

刘 燕,胡 珊,练 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计算机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将面临如何结合医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信息化水平,开设医学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课程体系指导下,结合实际动态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模块辅助课外自主学习以及用循序渐进的知识点模块融合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措施来协调共性与个性的需求,并辅以“医学信息学”的通识课程来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在学科技术共用性下的特殊应用规律、特点和适应性,进而渐进构筑与医学领域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体系。

医学教育;计算机;模块化教学;共性与个性

一、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案”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四门选修课[1]。

目前我校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生有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和四年制四类,计算机基础教育按学生的培养定位分设了3类教学课程设置。八年制医学生按理工科学生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其计算机课程教学。七年制、五年制和四年制医学生则根据医学生培养计划,独立设置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三部分知识。在二年级提供了“医学程序设计”和“网络与多媒体”两门计算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我校的医学生生源分布广泛,还包括印度、尼泊尔、越南、韩国、非洲、美国等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带来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不齐同现象,间接造成生源计算机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由于医学课程必须按专业分大班上课,排课时间受限的因素造成计算机课程不能进行分级教学。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何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而保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命力”?如何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的学生开设计算机系列课程的教学?

二、与时俱进动态更新课程设置

我国各地区的卫生医疗信息化经历了“十一五”建设后,三甲、二甲医院都部署了医院信息系统,进入普及和完善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存档及通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平台互连互通等建设阶段。未来的全社会医疗卫生保健将是全面的数字化工作环境,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新应用需求必将层出不穷。对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而言,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驾驭信息系统,进行医疗保健医务工作是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2]。

作为综合性大学辖下的医学院校,其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必须服从学校对医学学生培养定位、整体教学学制的规划和学校医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部署,信息时代各学科发展积累的大量新知识同样需要在大学阶段授予学生。如何协调解决“整体和局部”、“重点与非重点”、“相对稳定与更新淘汰”的关系?在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时缩减为80的有效学时后,注意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时效特殊性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数字化工作平台的结构和不断更新换代的特点,通过适时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来解决社会发展需求和有效教学时间缩短的矛盾。根据近两年的教学情况分析,采用“动态调整,渐进提升”的过渡方法,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的课程内容有机组合,形成3段式模块化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的教学时数分别为30、14和36学时。在第一模块教学中,根据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来强化办公软件和网络软件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第二模块教学时,训练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库来管理和查询数据的能力;在第三模块教学时,培养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具备“问题分解2对象模块逻辑组合”的编程能力。随着时间迁移和技术发展,通过不断调整各模块的教学时数比例和更新模块教学内容,使课程整体保持稳定,内容则紧随时代新技术变化而更新,最终达到保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命力”。

三、共性与个性相互协调的教学实践

由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统一的课程教学内容必然产生满足不了个性需求的矛盾,造成教师很难规划课堂传授知识的侧重点,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数内大量地灌输教学知识点;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要么感觉乏味,要么感觉难懂。在社会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步入相对高层次的大局势下,结合科研型综合性大学对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采取以下2点措施和步骤来协调解决这些矛盾。

(一)模拟实验教学模块辅助课外学习指导。

计算机文化基础部分的内容是信息社会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学生目前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和教师上课难以协调一致的主要部分。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以知识模块划分后,将文化基础各部分知识模块的基础操作技能以分块实验形成模拟实验教学软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练习;将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点制作成单元练习测试软件。在有限的2/5学时课堂中,给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实验教学环境、如何学习的关键问题、操作系统的核心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把课堂重点放在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办公软件综合运用技能的训练,指导并要求学生通过辅助实验教学软件软件来自主学习,从而协调学生对授课内容需求不一而产生的矛盾。

(二)循序渐进的知识点模块融合案例教学。

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知识点模块融合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前后关联的数个案例作为引线,首先将Windows内嵌的各种工具与网络应用软件结合起来,介绍搜索设定主题的信息、编辑、处理和保存等相关内容;然后在约12学时的课堂上,用专业论文的案例循序渐进且高度凝练地介绍字处理软件编辑排版功能、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管理分析功能、电子演示文稿软件制作幻灯片的功能;同时在实验课将案例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在灵活和综合方面的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当中,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利用已掌握的各类软件工具辅助自己去学习教学大纲之外的知识,寻求更多的解题方法,达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关联思维能力。

我们对2010级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情况进行了分析。从统计结果可见,虽然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时压缩了,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掌握的通过率依然为90.98%,其中尤以文字处理和演示文稿部份的通过率在94%以上。所以,课程内容随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而动态调整以及协调共性与个性的教学实施策略是可行且正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后,我校医学学生目前掌握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程度分为3层次: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和office办公软件技能;具有较强的of2 fice办公软件使用技能外,同时初步掌握数据库应用概念和程序设计初步能力。从我们的统计结果也可发现,学生在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知识点方面的通过率仅为52%和57.2%。在3/5学时内对医学生应如何传授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知识?将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渐进构筑与领域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体系

随着基础医学前沿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医学广泛的数字化应用,医学工作者关注可以通过什么手段将医学信息为医疗和医学研究服务;理工科研人员则关注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技术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些什么技术工具来研究和挖掘医学信息的内涵。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取所需的关键知识和技术,有必要以应用案例结合学科交叉技术的特殊应用性,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融入海量医学信息的某些典型应用个案中。通过“医学信息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合作素质,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进而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去认识医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问题。所以在未来的223年内医学本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计算机基础”为前导课程,以“医学信息学”为后续通识拓导的课程[3]。

医学信息学是对信息论的延伸,又是多门学科交叉综合而衍生的学科。向医学生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宗旨是传授应用工具的使用,对医学的各种现象和数据进行理性思维的抽象以及医学信息学内涵对医疗行为的影响。因此,“医学信息学”作为通识课程,其教学内容可为:医学信息采集、数据编码、数据存储与传输;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专家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近年内,通过向医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医学图形图像处理识别技术和医学信息分析”、“医院信息系统”、“医院现代管理”课程,已建立了3个辅助实验教学平台——各类医疗信息的仿真处理平台、医院信息系统仿真教学平台和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平台,他们将可作为“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验平台[4]。

在未来2年内通过不断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开设“医学信息学”通识课程,逐步面向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构筑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

[1]刘 燕,何建璋,胡 珊,等.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系列课程设置与改革[J].中国数字医学,2010,5(4):51253.

[2]何建璋,刘 燕,周 毅,等.医院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6):86288.

[3]刘 燕,邹赛德.对医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526.

[4]J.H.van,Bemmel,M.A.Musen主编,包含飞,郑学侃,主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G642.3

A

1002-1701(2012)09-0092202

2011211

刘 燕,女,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学和医学图像处理。

10.3969/j.issn.1002-1701.2012.09.047

猜你喜欢

信息学医学生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辅助研究乳腺癌转移相关lncRNA进展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PBL教学模式在结构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