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2-01-29龙鼎新何淑雅唐双阳谢红卫让蔚清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卓越公共卫生医学

李 乐,龙鼎新,何淑雅,唐双阳,廖 力,谢红卫,李 良,让蔚清*

(1.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公共卫生人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日益受到各级用人单位及教育部门重视。培养卓越公共卫生人才,是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大势趋势,意义重大。南华大学在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基础上,积极展开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初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系统掌握医学知识、职业思想稳定、人文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团队精神突出、应急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过硬的应急型公共卫生医生”[1]。笔者课题组先后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相关经费资助,对应急教育体系和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应急能力培养薄弱环节入手,探讨基于应急技能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几个薄弱环节

(一)对应急能力培养认识不够深入,培养体系亟待层次化、系统化。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医学院校逐渐重视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但对培养关键环节认识不够深入,以应急讲座和理论研究为主,缺少层次化、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应急能力培养体系。

非典后,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和实验课程比重,增加了第二课堂学分,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等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较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科过度专科化导致公共卫生学科与临床医学存在脱节。

公共卫生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是医学学科两大支柱,随着医疗水平和疾病认知水平提高,在学科精细化分工趋势明显,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出现了“脱节”。这种改变有利于学生根据侧重地掌握某一专科知识技术,但过度专科化易导致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脱节,医疗技术与疾病防控脱节,从而导致学生传染病防控意识缺乏和应急技能缺乏。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急能力有待提升。

应急能力培养应从源头抓起,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急能力培养着手。据调查,绝大多数专业教师自毕业任教后,由于缺少相应的沟通渠道和继续学习机制,与各级疾病防控一线联系不密切,对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所涵盖的新技能和新方案掌握不全面,实践教学内容与一线脱节严重,指导教师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来组织实践教学。

(四)一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思维。

目前实践教学模式普遍为“教师一元化”的灌输填鸭式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更不利于应急思维的培养。随着疾病防控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应急能力培养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经验至上”的医学思维正转向“全方位应急、早应急、反复应急”的医学思维模式,这要求公共卫生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与防控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形成科学应急思维。

二、改革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应急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一)加强应急教学平台建设,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南华大学具有53年公共卫生类学生培养历史。针对公共卫生技能和应急能力培养,学校成立了“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中心”和“公共卫生技能中心”,并将原核工业部415医院建设成为“核突发事故应急中心”,完善了医学学科群和应急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制定了相关制度与考核体系。获得相关建设经费700余万,配备了专业应急教育器械和软件,为应急能力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在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新开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研究”方向,开展了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构建及运行模式、突发事件应急预警及管理体系、核辐射评估与核应急医学救援、核应急管理对策等系列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形成鲜明的“核—医—管理结合”学科特色,为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校本部与公共卫生机构联系十分紧密,定期召开实践教学工作会议,选派教师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工作和交流,使校本部公共卫生教学与现场紧密衔接。

(二)构建应急型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结合国家本科医学专业人才标准,拟定了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以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建立了“4+2”人才培养模式。所谓“4”,即应急能力分为4段式不间断培养,即“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公共卫生类课程—社区卫生服务”4段式课程体系。所谓“2”,即建设好“2种类型”的教学实习基地,坚持应急理论与应急实践结合。2种类型的教学实习基地指:公共卫生类实习基地(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职业病防治所)和临床见习与实习基地。基础课、专业课学习阶段要穿插到实习基地进行案例教学、专题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充分挖掘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势,突出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大选修课比重;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与课外学习课时(占总学时的40%),增设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强调个性发展与应急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2]。教学大纲中避免重复内容,增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核事故应急与处置、卫生监督学、卫生事业管理、创伤及灾害事故急救等特色课程,并增设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演练和突发核事故应急演练等实践教学内容。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

学校构建了“宽覆盖、一体化、多模块、分层次”的公共卫生类学生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拓展特色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心、院系、实践教学基地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断量化实践教学考核指标。“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中心”和“公共卫生技能中心”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自主设计应急方案并予以实施和研究,开展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研究计划。并整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课程中与应急技能密切相关的常用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以及数据和信息处理方法,自主编写《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实践技能》,该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实习阶段是公共卫生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熟悉与掌握应急现场处置各项内容的重要途径。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一直是本科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强化培养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与基地合作,在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方面寻求新的切合点。比如临床实习阶段,强化学生应对常见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和重大中毒事件的处理措施和应急救能力培养。公共卫生机构实习阶段,强化疾病监测与控制、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监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防护、处置、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内容的实习。

三、讨 论

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教育特别注重应急能力培养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摒弃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启发式、以现场为中心的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3],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培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指挥、处置程序、资源配置协调能力。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特点在于医学背景优秀,弱点在于其管理、法律、社会等社会科学背景薄弱,组织管理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弱[4]。厚基础、强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应成为衡量卓越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5]。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利国利民,必须拓展知识领域,不仅包括信息学、基因组学,还应包括人文科学、社区服务和健康管理、全球健康理念以及政策法律和伦理学。

[1]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2008.09.16

[2]让蔚清,何淑雅,王永生,等.创新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21-22,115.

[3]李 乐.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38-39,53.

[4]李 乐,让蔚清,唐双阳,等.对公共卫生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2-873.

[5]傅 华,叶细标,陈 平,等.现代公共卫生的内涵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J].中国卫生资源,2003,6(5):196-198.

猜你喜欢

卓越公共卫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医学的进步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