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2012-01-29梁丽华
梁丽华 陆 燕
彩色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梁丽华 陆 燕
(广西柳州市雀儿山路 9 号柳钢医院超声科,柳州 545002)
彩色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对72例小儿肠套叠病例超声资料进行总结。彩声超声能明确肠套叠的部位,而且无创伤,诊断符合率可达98%以上,是目前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要辅助诊断方法。彩声超声对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能作为重复检查及肠套叠患儿复位或手术后的复查手段。
彩色超声;小儿肠套叠;中医病因
彩色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其应用价值已得到临床认可,为了进一步探讨,笔者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的72例小儿肠套叠病例超声资料进行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72例小儿肠套叠,男性52例,女性20例;年龄2个月至5岁;病程最长3d,最短1个小时。所有的病例均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其中有阵发性腹痛72例,呕吐32例,血便64例,腹部触及包块56例。使用GES6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兆赫及部分病例结合高频探头探查患处。患儿取仰卧位,作常规腹部探查,根据具体情况变换体位,发现肠套叠包块时要多切面扫查,并注意包块的部位及大小,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征象。72例患儿均进行超声检查,其中52例超声检查后行X线透视空气灌肠。
2 结果
本组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诊断率为97.6%(70/72)。72例病例中有52例在右侧中上腹部探及肠套叠包块,其中回盲部40例,回结部位8例,回回部位2例。另22例位于左侧腹部肠套叠包块,12例位于左上腹部相当于脾曲部位,6例位于横结肠部位,2例位于左下腹部,2例为假阴性病例,超声只是探查到肠管扩张,未发现明显包块,手术发现为回结结型肠套叠。
72例中有64例呈典型肠套叠图像,即腹部包块显示边界清楚,其横断面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表现,即“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外圆呈均匀的低回声环带,系膜部肠壁回声,低回声带系水肿增厚的反折壁及其与鞘部之间的少量肠内液体形成。在大的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圆。内、外圆间为高回声环,中心部为高回声团,其边缘欠光整。套叠部的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1]。有8例图像不典型,表现为低回声包块,无明显高低相间的环状回声结构,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仅有其中切面有少量肠道气体回声。
72例患儿均先行彩声超声检查,52例行X线透视空气灌肠,32例复位成功。40例手术治疗。
3 讨论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常常是由于肠炎、增加辅食、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肠功能紊乱、肠蠕动不协调时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引起。该病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寒凝滞,气滞血瘀。且中医认为幼儿后天之本脾胃不足,肠套叠发生后,肠管蠕动受碍,更致气机运行不畅,病情加重。
肠套叠类型最多见的是回盲部,其次为回结型、回回型,结结型较少,无论哪种类型,几乎都导致肠梗阻。本组右侧腹部占72%(52/72);回盲部占56%(40/72);另外22例位于左侧腹,复套型12例,即回结(盲)结型,占54.4%(12/22)。小儿肠套叠形成后只是肠系膜足够长而肠管可活动,套入部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至左侧结肠,甚至带动鞘部套入运端肠管而形成了严重的腹套。所以对于怀疑有肠套叠的患儿,要全腹详细扫查。
肠套叠包块声像图表现为:套叠的肠管长轴切面上可见肠管重套的“套桶”样征象,多层肠管呈平行排列,远端被套入的肠壁反折处可见肠管上下对称的折曲现象;短轴切面为大、中、小三个环状结构形成的偏心性“同心环”或“靶环”状。实际上,外圆为最外面的非套入远端肠管,没有管壁增厚现象。中间和内部两个环状结构是被套入的远端肠管,其管壁因充血水肿等有轻度均匀性增厚。中环和内环的交界处可见到较强回声的肠系膜,彩声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在此部位了解血流的改变,以判断肠壁的血循环变化[2]。彩声超声显示早期肠套叠肠壁血供丰富,晚期由于坏疽则肠管血流信号没有。有时,套叠肠管以上部分常见肠管扩张的肠梗阻征象。肠套叠图像通常典型易识别,但部分患儿可呈不典型图像。本组4例无典型“同心圆”,肠套叠所表现的“假肾”征及“同心圆”征,其中较强回声为套入部分肠黏膜及肠内容物所致,低回声外圆由肠套叠鞘部水肿的黏膜及其间接紧密相邻的套入部水肿黏膜形成。低回声外围厚度与两层肠壁水肿严重程度有关系,低回声外围厚度<5mm,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高,>10mm多为肠壁水肿严重,也侧面反映了患儿的病情较严重。而且有肠坏死的可能应行手术治疗。
既往肠套叠的诊断主要是临床结合X线、钡灌肠检查。与传统采用的X线空气或钡灌肠检查比较,彩声超声方法更简便、迅速,结果更准确、可靠。彩声超声能明确肠套叠的部位,而且无创伤,诊断符合率可达98%以上。在超声监视下复位,无X线照射的缺陷,为治疗肠套叠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随着彩声超声诊断仪分辨率及超声医师诊断水平的提高,超声作为急腹症患者的常规检查,能够了解肠壁血运、周围淋巴结肿大及部分肠管内情况,协助诊断肠套叠的类型、部位和原因,正逐渐成为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能重复检查及肠套叠患儿复位或手术后复查的手段。但也有患儿腹胀较重,肠管扩张明显,肠气较多,肠套叠肿块较深,而影响检查结果。因此,检查时应多方位详细扫查,识别典型及不典型肠套叠图像。必要时重复检查,才不会出现漏诊。
[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35-236.
[2] 何时鸣,易运连,高卫华,等.中药灌肠治疗婴幼儿肠套叠98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0,6(3):30-32.
[3] 李治安,李建国,刘吉斌.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238-1239.
2011-12-0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69
1672-2779(2012)-02-0097-02
(本文校对: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