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

2012-01-28朴英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导语历史教师

朴英新

(鞍山市朝鲜族中学,辽宁 鞍山 114011)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学的指挥棒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所致。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值得需要摸索和不断探究的。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历史这门课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所以上好起始课是很重要的。比如上第一节中国历史课时,首先教师进行简单而幽默的自我介绍,初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让学生在喜欢上历史课前喜欢历史老师,奠定“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深入了解学情,可提问学生看过哪些历史小说、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及喜欢的理由、我们家乡有哪些历史人物等。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历史,并用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一段话:“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简单地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大到人类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小到一个城市、一个家族甚至一个人的经历;一处古迹、一个文物都是历史。可用多媒体展示“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教师还可展示图片诸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上海世博会等。教师借此顺势引导,这些文化古迹都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历史的作用: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指导未来,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等等。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二、探究课堂教学技巧,让历史课堂“乐”起来

(一)巧妙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它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久而久之,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或教材过渡时设置,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谈话引导,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断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其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学生熟悉的电影、电视作品谈起,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一种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同学概括展示新课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同学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例如,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对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描述,再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话:“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讲授《唐朝前期的强盛》,可先向同学简略介绍唐朝的全貌。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打下了基础。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一定的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知识性、趣味性。总之,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只要设置合理、巧妙,就会吊足学生的胃口,使其在高涨的求知欲中快乐学习。

(二)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快捷,它可以选择优美的图片、翔实的史实资料、精心剪辑的录像、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中,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然后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这方面的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以及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之后,学生们都纷纷表达了对日本法西斯的无比憎恨,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民族危机感,即要时刻保持着对日本右翼势力复辟的警惕,并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三、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开拓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知识竞赛、编演历史剧、举办历史文物展览、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参观历史遗址,等等。笔者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还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就要涉及到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如果教师不注意审美教育,便会就事论事把哥伦布西航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描绘成西方航海史上的两起探险活动;但如果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在航行探险中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进行形象性的描述和赞赏、分析和评价,不仅可以使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复活”,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开辟新航路的艰险,而且还可以从这些航海家身上汲取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些东西,如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等。

总而言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就会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导语历史教师
导语
最美教师
阳光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写读后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