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人文性与凸显工具性并举——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夯实双基的策略

2012-01-28李英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标点造句课文

李英玲

(营口市站前区雷锋小学,辽宁 营口 115000)

新课改以来,我们大力转变观念,重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却渐渐忽略了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在教学中往往被冲淡了。一节课,讨论几个问题,读读课文,似乎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这正造成了学生“双基”的不牢,也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的错别字明显增加,标点使用不正确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语文,就要用语文,怎样把学到的语文用出来,是检验我们教学效果的标准。而我们不仅要在语文中用语文,更要在将来的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等科目的学习中用语文。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更应该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否则怎么能谈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五六年阅读教学,其实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扎实巩固中年段字词教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句、段、篇的相关训练,教学重点应该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进一步扎实掌握。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巧用练习

即把练习与阅读教学巧妙结合。该练的要练,如分段、缩句、扩句、标点等,这些考试当中会出现的题目,我们应该穿插在正常阅读教学之中。这里并不是说要像数学一样做习题,而是要把这些变成我们分析、理解课文的手段,融入教学之中。

1.分段

虽然这已经不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点,但作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把握课文脉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坚持训练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下同)第十二册第7课《詹天佑》,全文比较清晰地分为四个部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这既是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第十册,第17课《赤壁之战》中“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区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篇文章的结构有变化,很有特点,更是训练学生分段,概括能力的好时机。

2.正音

拼音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必备的知识,教学中要重视经常训练,尤其在初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正音。如第十册,第8课《跳水》,出现了多音字“咧”可以读 liě(咧嘴),还可以读 liē(大大咧咧)。教学时可以在读中提醒学生。“龇牙咧嘴”中的“龇”容易读成“cī”,应给学生进行提示。

同时,对多音字在特定句中的正音也可以同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步进行。

3.解词

解词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基础,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训练。如第十册,第24课《飞夺泸定桥》,有“千钧一发”一词,我们既可以就词意表面理解;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进行词语的替换。各种方法都可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体会当时的危急情况。

第十册,第1课《燕子》,提到了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这里就提出了“几痕”与“几根”“几条”的比较。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句意,自由替换“几痕”,这样就自然产生了对比,比较之间学生自然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更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第十册,第26课《放弃射门》一课,“当比赛进行到……,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这句中的“行云流水”概括性极强,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当时的情况。我们既可以联系实际,如电视中的足球赛……更可以运用换词的方法,根据句意进行替换,并说明理由,多种方法进行结合,以便起到更好的效果。

还有,第十册,第22课《丰碑》中“严峻”一词出现两次。一句是“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另一句是“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体会一词多意现象,也就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的不同。

4.缩句

缩句是考试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题,有些长句子确实让人头痛。其实我们除了可以作为练习题,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如,十二册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一个句子:“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句话很长,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缩句的方法来分析。缩句后是“我看到了脸”。那么与原句相比较,就可以突出每一个形容词的作用,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就更容易一些。

5.扩句

扩句的方法,可以用来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如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了避免课文内容太长,前半部分重叙事,而修饰成分很少,人物语言对白单调,我们正好可以设计填补课文内容的练习。加上形容词,不仅可以使文章更生动,而且更是对学生理解情况的反馈。

6.造句

造句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课文。如,第十册第1课《燕子》中有一个重点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句话比较抽象,需要回忆农村赶集时的情境,但对于我们的学生也许根本感觉不到。我们可以换用其他情境代替。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来造句,如:用“聚拢”造句。谁聚拢来了?带来了什么?这既是在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配上形象的图画,也是在锻炼学生的造句能力。

7.标点

标点训练,主要是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好是有对比的训练。如,第十二册,第20课《穷人》一课,人物对话多,标点样式也很多,尤其是“……”和“!”通过对标点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其使用方法,更可以体会到“桑娜”作为穷人的既善良又矛盾的心理。句与句的对比可以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自然掌握标点的用法,从而一举两得。

二、读写结合

学习语文就应该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领悟中学,在使用中加深印象。一些明显的写作方法要提示给学生,最好能及时进行一下说话或造句练习,便于学生掌握。如,十二册,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渗透,如果学生体会效果不好,我们甚至应该直接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种写法的好处,最好能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第十册,第8课《跳水》中有一些重点句子。这些句子都要仔细分析。其中“甲板上的水手全都惊呆了”一句,值得我们重视。这一句属于侧面描写,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但从水手“全都惊呆了”的表现却可以反映出当时孩子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情况。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或写作情况,举一下例子。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类似的侧面描写在很多课文中出现,如《火烧云》等。

第十二册,第20课《穷人》一课,人物语言很多,提示语出现的几种形式也都有。如“说”字出现在语言前面、中间、后面,甚至省略的都有。教学时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转换的练习。

还有像动静对比写法的课文,如《燕子》《鸟的天堂》等等都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其写作特点,最好是进行仿写,这样可以很快掌握。

总之,只要我们本着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的思想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更巧妙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各种阅读、写作方法,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标点造句课文
标点可有可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小小标点真厉害
背课文的小偷
造句
背课文
造句
有趣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