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当行走一生

2012-01-28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活鱼

□ 李 澍

(阜新日报社,辽宁 阜新 123000)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应做到“五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落脚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实”字,突出一个“新”字,咬定一个“学”字。更要有工作激情和真情。

笔者之所以提出:“记者当行走一生。”是因为,当下新闻生产中出现采访不扎实、作风漂浮现象,有的记者待在办公室或家中,只是打开电脑,通过鼠标复制粘贴拼凑写稿件。有的顶多再打一个电话,向采访对象要点材料,然后,照着网上搜来的现成稿件做点技术处理,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就传给编辑部了。从而出现了:一篇报道见报了,可采访对象却不认识“写稿”的人。人们打开报纸,便会看到有些报纸内容几乎一样,好像一个妈妈生的多胞胎,看到谁都是一个面孔——报纸“同质化”。

新闻界有句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是“踩”出来的,新闻是“跑”出来的。意思是说,新闻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门来的。

“行走”是记者整个新闻生命的“呼吸”与“阳光”。有调查显示,在全国主要新闻奖项中获奖的作品大都采集于基层,报道于新闻现场。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楷模,范长江、邵飘萍、邹韬奋、穆青、罗开富、魏巍等新闻界前辈,仍是绝大多数从业者专业精神的范例。范长江不到祖国的西北地区,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罗开富如果不重走长征路,恐怕写不出让读者如临其境的现场报道。魏巍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于是,他从众多的感人材料中选择了松骨峰战斗、勇救朝鲜儿童和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等三个最令他动情的典型事例,写成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整整感动了新中国几代人。

先辈们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深的理论功底外,就在于他们善于不断地汲取社会发展的新鲜营养,而这离不开永不停息的“行走”。“行走”是记者新闻生涯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发达了,报社记者写稿似乎也容易多了、舒服极了。正因为采访、写作等条件的改善,现在“走”字似乎也被人们忽略了,六七百里的路程,运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一日还”;六七百字的稿件,借助传真、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可以“即就章”。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真谛;只有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写出好文章;只有用鲜活质朴的群众语言反映百姓心声,才能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

一度时期,有这样的思潮很盛行:经济报道“宜浅不宜深”,深了就容易走进理论化的窠臼,这种理念显然低估了受众的水平和价值需求。深入调研,是记者不容忽视的职业精神,反映了记者工作的特性,更形象地把鲜活新闻的特点反映出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写出动人的新闻作品,就要带着感情去观察、思考、写作。记者必须带着感情去观察客观事物,捕捉到能表情达意的新闻事实。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事实不动人,怎么可能写得动人?记者应该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满怀激情地发现“闪光点”,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意境才可能打动人、感染人。视觉新闻是通过记者的眼睛或报道者的眼睛去描述景象,运用记者的联想去描写事物,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来表现形象,运用富有故事性的事例来引出所要报道和说明的新闻事实。

记得1980年,天津日报社的同志针对经济报道事实陈旧、枯燥乏味的问题,曾提出一个含义颇深又具形象的口号:“大家动手抓‘活鱼’,让‘活鱼’上市”。所谓“抓活鱼”,是指记者转变采访作风,深入下去,抓鲜活的东西,抓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该报时任总编辑石坚等人采写的文章《抓“活鱼”》、《编辑配合记者抓“活鱼”》,在《新闻战线》发表后,曾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3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媒体上发表的新闻,有没有变化呢?应该说变化是不小的。仅以鲜活而论,新鲜活泼的新闻多起来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有些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用“鲜活”的标准来衡量,还有距离。也就是说,新闻失鲜失活的情况在部分新闻中依然存在。正因为这样,重提“鲜活”,很有必要。

因此,解决鲜活新闻的问题,首先是个采访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却是一个带规律性的认识,万万违背不得。

如何写出又“鲜”又“活”的新闻?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主动出击,二是亲临现场。应该着重抓最生动的事物,抓最激动人心的事物,抓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

第一,主动出击。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出鲜活的新闻来。到群众中去,到实际中去,到生活中去,特别需要到那些过去没有去过或很少去过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更出新闻,更出鲜活新闻,读者也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就更具新闻性。今天我们有些记者从范长江的采访实践中受到启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经验表明,往下面跑,除了需要勤奋、需要激情、需要吃苦、拒绝懒惰、拒绝冷漠、拒绝享乐外,还需要求异思维。

第二,亲临现场。往下面跑,要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突发事件,更要力争到现场。到现场去访问、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掌握既新鲜又生动活泼的第一手材料。用文字描绘现场、再现现场,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现场感。现在有些新闻的现场情景少,或该写现场而没有写现场,和记者不亲临现场有关。这是新闻缺少鲜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媒体有一句话:“文章要带点‘土味’。”所谓的土味,就是新闻的原点。就是紧接地气的原创,土味是指报纸要立足本地,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本土信息,符合地方口味和地方特色。“三贴近”和“走、转、改”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就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只有沉入“水”中,才会如鱼得水游得欢畅。

猜你喜欢

活鱼
如何抓基层新闻“活鱼”
如何在领导调研报道中抢抓新媒体“活鱼”
巴西利亚买不到活鱼
巴西利亚买不到活鱼
我国输韩活鱼贸易环境分析
活鱼下架风波并非一场虚惊
抓得“活鱼”巧烹饪
难忘的“得莫利”
活鱼当成死鱼卖
利用会议材料抓“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