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徐州矿工报》为例
2012-01-28贾兴沛
□ 贾兴沛
(徐州矿工报社,江苏 徐州 221002)
(作者系江苏《徐州矿工报》总编辑)
《徐州矿工报》是省属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徐矿集团公司党委机关报,从1950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61年的历史。作为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面向江苏省煤炭企事业单位发行的企业报,它主要为徐矿集团及省内其他煤炭企事业党政工作服务,读者群体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及家属。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百优企业报”等称号。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以及以信息化为平台的新媒体的冲击,《徐州矿工报》与其他企业报一样,正面临着如何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
企业报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
报纸的长远发展方向问题。企业报虽然有正式刊号这个稀缺资源,但企业报的性质,决定了它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目前,从国家层面正在推进新闻出版单位的改革改制,规定所有非时政类的报纸等都要从事业单位管理改为企业法人管理。虽然《徐州矿工报》本身属于企业管理,但是,报社同样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徐州矿工报》是江苏省煤炭系统唯一的一张有国内统一刊号的专业报纸,但又不能完全占据江苏省煤炭系统。因为,它由徐矿集团主管,决定了它主要为徐矿服务,主要任务是传递本企业领导层的声音,读者群普遍定位于本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势必排斥着其他煤炭企业,再加上徐州本部资源急剧萎缩,很多地方煤矿被迫关井到异地寻找资源,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做大。另外,就徐矿集团本身而言,自2003年起就在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的战略,10000多名干部职工在异地创业。2010年,异地与徐州本部的原煤产量已经实现了“二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与之相对应的,徐州本部的产量也逐步下降,矿井在逐步萎缩,人员在不断减少,给报纸发行带来了不少困难。再加上社会媒体以强势的经济基础扩大覆盖、晚报类报纸的贴近生活,以及以信息化为平台的新媒体的冲击等,使企业报纸在夹缝中生存,无法与社会上其他媒体抗衡。
报纸的发行量呈下降趋势。由于报纸定位的局限,市场化运作的难度大。加上近几年徐州矿区煤炭资源的逐步减少,一批老矿井关井破产,职工总数大幅减少,加上徐矿集团和省内煤炭企业外出创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走出去的职工越来越多。《徐州矿工报》的发行量从过去的30000多份下降到目前的11000多份。而且,随着徐矿集团外出创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相当一部分职工奔赴祖国各地甚至国外创业,本部的发行量还在萎缩。虽然异地创业单位的发行还有空间,但目前依靠邮局邮寄,时效性太差。此外,省内煤炭企业有的自己办起了内部小报,有的也在战略转移,《徐州矿工报》在这些煤炭企业的订阅量也在呈下降趋势。我们知道,依靠行政命令订阅报纸来简单维持报社的生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目前来看“除此一路,别无他途”。
广告市场狭窄,经营压力较大。报纸经济来源的主渠道一靠发行,二靠广告。但《徐州矿工报》与其他企业报一样,由于受发行区域的限制,覆盖率、影响力有限,广告市场狭小,80%集中在企业内部二级单位和市区的商业企业,每年广告收入仅100多万元。下一步拓展外部广告市场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新闻队伍老化,新闻的创新创意不够。《徐州矿工报》目前实行采编合一管理体制,报纸每周出版24个版,采编人员的工作负荷较重。由于前几年人才流失严重,采编人员年龄层次偏大,缺乏新闻人才,新闻缺少创新创意。虽然近几年我们新进了几名应届大学生,但是从进入角色到能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企业新闻报道中会议多、活动多,政治性、政策性宣传多的现象比较严重;综观报纸各个版面,多数是一般性新闻,缺乏深度报道,言论文章更少。
进一步办好企业报的对策
要进一步办好企业报,除了企业领导重视、经费保证、人员落实以外,报社还必须主动出击,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使企业报的“个性”更加突出,质量越来越高,宣传效果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
转变办报和经营理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努力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目前,经过多次改版后的《徐州矿工报》形成了“一报三刊”的格局。前几年,我们创办了江苏新视点网站,又以这个网站为平台,创办了数字报,并计划创办徐矿网络电视台,推出手机报。希望以此为平台进入视频传播
领域,提高经济增长点,构建起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框架,从而为自己应对未来全媒体形态的市场竞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坚持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努力做贯彻“三贴近”要求的实践者。进一步面向基层、服务职工、深入实际,多报道职工的工作生活,多反映职工的利益要求,多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大力宣传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团结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开拓创新,增强舆论导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企业新闻宣传的开拓者。要探索运用网络传媒等高新技术手段,增强报纸的时效性、可读性、趣味性、互动性,不断拓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实现单一形式向主体多元形式转变,努力提高新闻宣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善于因势利导,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对新闻采访和重大报道要统一协调,资源共享,文字、摄影人员联合采访报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互动。
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做新闻宣传队伍良好形象的维护者。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劳动上尊重,努力为新闻宣传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实施“511”人才培养工程的计划,完善培训机制。通过每周的业务学习交流、安排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压担子、送出去培训等方式,力争在2至3年内培养5名业务拔尖人才(首席记者、首席编辑)、10名导师型人才和10名青年业务进步标兵。通过这些举措加强骨干人才的培养锻炼,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