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及引导
2012-01-28□邓雷
□ 邓 雷
(许昌晨报,河南 许昌 461000)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瞬间产生、出乎意料的事件。它的瞬间性、偶然性以及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往往导致各种流言的传播,引起恐慌甚至暴力事件,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突发事件的特征。突发性新闻事件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瞬间产生、出乎意料的事件。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紧迫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出决策,制定应对措施,发布相关信息,遏制危害的蔓延;结果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危害后果、发展程度和波及范围都难以预料;二重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蕴藏着风险和机遇。一方面,处理不当,将可能出现更多不确定状况导致更大损失;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把握时机,妥善处理,便可以转危为安,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突发事件对社会影响巨大。从2003年的非典事件开始,“三聚氰胺”、“甲型流感”等重大卫生安全事件频敲警钟,“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甘肃陇南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南吉首非法集资事件”等引发全国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屡见不鲜。
纵观许昌,这两年陆续发生了“周店村民阻止征地施工被施工车碾轧身亡”、“七里店办事处380亩麦田遭毁”、“驻京办购买777瓶假茅台”等一系列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后,媒体记者云集,与此同时,各类真假信息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手机和QQ等各种方式迅速传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突发性新闻事件一旦出现,常常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破坏,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并给公众心理带来巨大冲击。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急剧攀升,利用的传播工具种类大大增加,民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某些与政府管理相关,或政府有直接责任的突发事件,还会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这类软性的、不可量化的损失造成的影响将不可小觑。
由此可见,对突发事件如何应对,挑战的是地方党委、政府迅速处理危机、恢复并稳定社会秩序的能力,本质上考验的是党和政府在风险社会的执政能力。
各类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成因。如今,各类突发性新闻事件正呈现日趋“常态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化的强度和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益趋向多元化,许多隐性矛盾不断显现,相当一部分矛盾又一时无法得到疏解,最终累积酿成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人们不按科学规律的“开发建设”,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得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失衡,造成自然灾害频发。
大众媒体在舆情发生时的重要角色
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主导作用。大众传媒所独有的公信力、权威性,使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
在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京青年报》合作就“甲型流感”问题在北京市民中进行的民意调查活动显示,在非常时期,北京人所依赖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信息渠道都相当活跃。但是传统媒体在人们的信息接收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有59%的北京居民表示,了解“甲型流感”的渠道来源于电视和报纸。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即使在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之下,人们一遇紧急情况仍然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信任和方便的传播媒介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媒体在公共空间和舆论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担当的社会责任。大众媒体是保障社会稳定、民心安定的“稳压器”,是调适社会各系统动态平衡的“协调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器”。媒体的公器作用是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来完成的,包括适时地告以实情,准确地解释实情,正确地引导公众,控制突发事件传播的程度,构建社会健康心态的责任。
2011年3月17日,“吃碘盐可防核辐射”所引发的食盐抢购风潮从沿海地区谣传到许昌市。当日上午,即有100多辆来自市区、各县(市、区)食盐销售点及散户的车辆聚集在许昌市盐业公司门口,排队购买食盐。此时,许昌市区很多超市、零售店已出现了食盐暂时脱销的现象,形成较大影响的抢盐风波。
《许昌晨报》迅速启动了新闻报道应急预案,由总编辑牵头制定出了详细的报道方案,派出多路记者深入现场采访,同时采访相关部门和专家。3月18日,《许昌晨报》以“‘谣盐’止于智者”为主题,用8个版的篇幅,分别刊发了《放心吧,许昌食盐库存很充足》、《吃碘盐能防辐射纯属“谣盐”》、《排队抢购食盐其实是从众心理作祟》等新闻报道,向市民传递吃碘盐防核辐射纯属谣传,以及食盐储备充足、市民无需慌张等消息。同时配发本报评论《用理性和真相攻破荒唐的“谣盐”》,用理性的眼光敏锐发现事件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培养民众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喧嚣一时的“抢盐风波”很快得以平息。此时,媒体不仅成为市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公众信息传递的“集散地”,而且成为了政府指导平息“谣盐”的重要平台,发挥了良好的引导功能。
大众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激浊扬清”作用。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灾难性”等自身的特点,往往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2010年10月12日晚,中巴国际男篮对抗赛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举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赛刚进行了几分钟,就因双方球员摩擦而爆发大规模群殴,现场气氛从喜庆一下子变成了紧张。细心的《许昌晨报》记者观察到:与队员群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球迷和观众却秩序良好,没有起哄。特别是当巴西队离场时,观众还不约而同地起身,鼓掌为巴西队送行,赛场上的志愿者也一直为双方队员劝架。
对于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各方的反应是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报道的角度显得至关重要。《许昌晨报》的报道注意了现场观察到的细节,用事实说话,精心采写了《文明观众为许昌加了分》的报道。通过队员比赛群殴与观众文明观赛这个对比,展现文明的大主题。这样一来,将原本许昌市委、市政府都略显尴尬的突发事件,变成了弘扬许昌市民文明精神的正面报道。许昌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1]徐威.突发事件传播管理的核心要素.新闻记者.2011年第四期
[2]汤敏轩.论突发事件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海南日报.2011年8月3日
[3]丰存斌.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山西党校报.2010年4月15日
[4]2011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人民网.201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