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视角及述要

2012-01-28陈大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文化

陈大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视角及述要

陈大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有关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提升、实证计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出了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研究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理论观点,总结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进而探讨深化研究的方向,思考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研究述要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优势。它在经济领域的地位越趋重要,对于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文化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出口的第一大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下,始终有一个问题备受关注——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一是文化产业近年来在不少国家出现高速增长,研究文化产业与经济全局的关系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很高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厘清该产业在经济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对于政府的产业政策至关重要。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更是一个产业结构问题,是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影响的文献很丰富,研究角度也很多,依据其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和性质,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典经济学家那里,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隐含在第三产业与一次、二次的产业结构变动关系中。亚当斯密最早注意到结构对于增长的意义,他指出,非生产性劳动相对于生产性劳动增加时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费雪首次提出三次产业概念(其中第三产业就包括文化艺术、娱乐等文化产业项目),并指出三次产业的更替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克拉克首次通过统计分析证明了三次产业劳动力人数比重将随经济的发展而依次更替,并指出人均收入代表的需求因素是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后来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三阶段动态发展”模型、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等许多理论也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出: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则逐渐发展占据更高的比重和经济增长贡献度。

归结起来,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这些理论提供了如下思想:一是关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经济增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演化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这是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实的。但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哪个方向为主,则存在分歧。库兹涅茨强调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而罗斯托则认为部门分析才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增长的进行,是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主导部门,无止境地重复起飞的经历。二是关于主导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总体上来说存在着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更替的规律。但具体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并没有统一的产业结构变迁的模式,因为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国家战略、资源禀赋、技术变迁等因素。

这些理论主要围绕第三产业总体,并不直接针对文化产业,第三产业内部门类庞杂,不同性质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文化产业的变动是否合乎以上规律,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处于什么地位,这些理论并没有涉及。但这些理论提供了一个看待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思路:一是着眼于文化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关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经济总量的角度,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特性、国家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来分析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一方面从文化产业的成长性出发来分析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着眼于文化产业是否能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否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从而在第三产业内部乃至在整个经济增长中起到主导作用。换言之,这种研究角度就是关注文化产业在产业间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与影响。

循着这一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围绕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作了研究。有学者通过对文化与经济融合的研究,认为文化及文化产业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该研究指出,经济发展有两大思路:一是就经济发展经济,二是跳出经济发展经济。后者经历了科技知识元素注入经济与信息元素注入经济两大阶段,现在进入了文化元素注入经济的阶段,出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文化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从需求的角度看,人们的物质财富越丰富,文化需求越是巨大;从供给的角度看,文化供给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提升作用[1]。该研究还从产品、企业、产业、区域等层面描述了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方式。

有学者对中外文化产业经济的作用作了比较,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经济作用不强,尚有很大潜力。如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3.41%,而美国2004年文化产业约占GDP的20%,2003年日本文化产业占GDP的18%。另外,我国实际文化消费的比重也较低,2006年全国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约为18%,远低于美国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30%的比重、新加坡24%的比重及英国22%的比重[2]。

二、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

通过产业关联的分析方法,可以静态地考察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状况,分析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以外,对其他产业的辐射作用与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这表现为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有学者研究计算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依据2007年中国135×13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运用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计算出了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这一研究,计算了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文化产业依存度,计算了前向关联指数、后向关联指数、完全需要系数来反映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还计算了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结果证明,文化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其前后向关联指标值都高于第三产业甚至接近第二产业,显示出文化产业的整个产业链中的显著扩散效应,能有效地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同时其后向关联指数要大于前向关联指数,说明它对上游产业需求的带动作用要略高于其对下游业产业投入辐射作用。文化产业有很强的产业波及效应。其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超过所有产业平均值,尤其是在影响力系数的四大产业里是最高的,不仅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甚至超过了第二产业,显示了对整体经济强大的拉动作用[3]。

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并不高。认为就全国范围来说,文化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小,其前向关联效果较强,但后向关联效果较弱,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尚未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对比主导产业的标准,文化产业虽能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对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算强,因此不具备成为全国性的国民经济主导作用[4]。

三、基于外部性、人力资本提升等视角

有学者从文化创意资本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创意资本是创意产业形成之前的功能元素,它是以创意产品为表现形式,如设计创意、题材构思、选题策划、导演形式、经营体制以及销售模式等。该研究把创意资本的宏观绩效分为需求功能和供给功能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功能分解。文化创意资本可以有效地与传统产品相结合,既能够使已无市场价值的产品重新焕发价值活力,也可以通过塑造新型的文化理念,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供给功能分解。创意资本在不断积累和扩张的同时,通过融入相关产业价值链环节,可以显著改变传统产业的内容,甚至也可以改变以三次产业为特征的纵向产业格局,这种产业纵向整合的功能也将赋予产业升级以新的内容[5]。

有学者从文化产业自身特性出发,分析了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首先,文化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内生的收益递增发展机制。文化作为知识体系,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知识作为资本要素的投入,通过与其他要素的有机组合和使用,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最终获得效益递增。这种收益递增发展机制决定了文化产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其自身可以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文化对经济的广泛渗透,使传统产品的文化内容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产品的物质形式价值比重相应下降。在新增的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迅速增加,不仅新兴产品大部分是知识密集的产品,而且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高[6]。

四、实证计量的角度

有学者根据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以各个城市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为因变量,以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指数(用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发行业、广告业等四个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当地GDP比重代替)、国内投资规模指数(各市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来表示)、人力资本指数(各市高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利用外资规模指标(外资数量增长率来衡量)为主要自变量,同时还引入了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内本国投资规模的相互作用)、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情况的相互作用)、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项(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相互作用)等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引入的方式,逐渐增加解释变量的个数并删除不显著的参数,分析对比以上变量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计量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指数这一变量的系数始终为正,而且都在5%以上的水平,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自变量的变化只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30%左右,表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经过深入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7]。

有学者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果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以1990-2006年间各年度的文化产业投资总额作为内生变量,以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实际值取自然对数以消息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现象。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分析证明,从长期来看,文化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文化产业投资关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2375,即文化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375个百分点。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长期来看,存在着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8]。

有学者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核心文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1997-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提供的图书、报纸、期刊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电影音像贸易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以核心文化贸易出口额(EX)和核心文化贸易进口额(IM)为自变量,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核心文化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进口存在负相关关系。核心文化贸易出口会促进经济增长,进口则会制约经济增长。只有出口与GDP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而进口则与GDP增长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9]。

五、质疑的声音

首先是对文化产业实际比重的质疑。有学者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他引用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指出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都不高,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显然,这一比重难以支撑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10]。美国学者唐·库斯克和格雷戈里·福克也有此观点。他们指出,美国娱乐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信息文化产品和艺术、娱乐和休闲部门,信息文化产品是信息部门的一部分(该部门还有网络服务提供商、信息服务业等)。信息文化产品,如电子报刊或电视节目,它们并不一定具有实在的形态或特定的物,信息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具体的物品进行流通,也可以通过广播和网络发布。而艺术、娱乐和休闲部门包括演艺、体育赛事、娱乐、休闲、博彩等行业(这样基本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范围大致相同)。据他们的测算,娱乐文化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1998年至2004年始终稳定地浮动在2.8%~3.1%之间。

其次是对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的质疑。有学者将第三产业分为最终需求(消费型)服务与中间需求(生产型)服务,文化产业大多属于最终需求服务。采用OECD国家的数据,对第三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进入工业化后的发达经济阶段后,出现高速增长的不是传统的最终需求服务业,而是中间需求(生产型)服务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其推动力来自于中间需求(生产型)服务业。这一结论的直接推论是,最终需求服务中的文化产业也很难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

经济学界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关联等视角,就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已有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展开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要采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加大逻辑实证的力度,加强实证研究,要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及重大事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而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阐述方面。在研究选题上,要重点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制度、创新方面,研究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结合国际贸易探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只有进行这种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政策建议。

[1]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7.

[2]刘登佐,何继善.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74.

[3]蔡旺春.中国文化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9):96-98.

[4]李江帆.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J].学术研究,2001(9):68.

[5]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9-10.

[6]王乾厚.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8):76.

[7]王林,顾江.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9(19):111-112.

[8]陆立新.文化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9(20):86-87.

[9]李薇,靳静.核心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1):122-123.

[10]张斌.“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J].学术论坛,2009(12):148-150.

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2)04-0113-03

2012-03-29

陈大为(1973-),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