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动态顺应论与翻译——浅析赛珍珠几部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

2012-01-28曾玉萍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赛珍珠书名语境

曾玉萍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引言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关注。奈达提出功能等值,其理论认为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义层面,要更注重翻译中的语用和交际等因素[1]。利奥·希基从多方面谈及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制约和影响[2]。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语言综观论”和“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的观点,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3]。根据语言综观论和顺应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过程中所作出的语言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语言顺应性涉及“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4个方面[3]56-68。语言顺应的这4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的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它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可以发生在任何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环境和对象,从而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任何语言在使用中都要作出动态顺应,动态性和语境密切相连[3]56-68。既然动态性和语境密切相连,那么如何理解和界定语境这一重要概念?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B.Malinowski把语境归纳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4],G.Leech认为语境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5],Sperber&Wilson指出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的“认知环境”[6]。胡壮麟教授将语境区分为语篇内部环境,即“上下文”语境;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即时间,地点,方式等“情景语境”;说话人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的“文化语境”[7]。Versechueren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3]77-112。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包括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和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等因素。概括起来,语境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即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单位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和非语言语境,即主客观环境因素、时代文化背景、交际动机及方式、双方不同的知识、经验、经历、身势语等。语言因素决定语言形式的语义内容,即所谓的纯语言意义;非语言因素决定语言内容的语用价值,即所谓的超语言意义,也即隐含意义。这些相关的因素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语境网络,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的成功与否。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所给定,而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由于时代背景、具体环境、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思维、审美情趣及欲表达的预期目的等各方面的原因,原语与译语难以完全对应,但我们认为只要译语顺应了读者对象、具体的交际场合,那么,这种译法就是可接受的。译文应该是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动态顺应的结果,译语接受者的解读过程也是语境顺应的过程。

二、语境动态顺应论与赛珍珠几部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3]。动态性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密切相关。译文语言的选择是对原语语境、语言结构作出顺应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时空、语境、语言结构、交际者意识程度作出考虑,使译文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语境关系顺应涵盖很广,它包括了语言语境、社交语境、文化语境等,它的关系顺应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在翻译中词语意义的选择要顺应不同的语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语境顺应的动态性也体现在对原文书名的翻译上。

赛珍珠(1892-1973)是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1938年以其名著《The Good Earth》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噪。著名作家徐迟曾这样评价赛珍珠,“她写得不比我们最好的作家差,但比我们最好的作家写得多得多。”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本文拟选几部她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其书名翻译进行评析。

翻译难,翻译好书名更难,因为,书名通常被比作一本书的眼睛。翻译得好的书名能使读者观其“名”知其“貌”,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是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中的隐含意义,实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它们顺应语境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交际效果。

书名翻译以直译和音译为主要翻译方法。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文语言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使翻译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让译文读者不但读到原文的内容,也欣赏到原文的文化形式。书名体现了全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好的译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翻译书名的过程中,将其融入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使书名更好的概括全文。译者作为读者首先要完成对原著的解读,充分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其所欲表达的预期目的,解读的过程要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相联系。

首先举小说《The Good Earth》为例。译为《福地》首见于伍蠡甫的《福地述评》[8],后来,胡仲持改译为《大地》,由开明书店出版,一直沿用至今。笔者认为,译为《大地》优于《福地》,因为整篇文章的内容而言,这一译法更贴近书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赛珍珠在中国农村生活得比较久,她想以农村一家农户的经历去反映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当时的生活,进而揭示农民世世代代依附于这块土地,土地也就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请看《The Good Earth》描写王龙夫妇在田野劳动的情景的几行英语原文:

The earth lay rich and dark,and fell apart lightly under the points of their hoes.Sometimes they turned up a bit of brick;a splinter of wood.It was nothing.Some time,in some age,bodies of men and women had been buried there,houses had stood there,had fallen,and gone back into the earth,their bodies also each had his turn at this earth.They worked on,moving together-together-producing the fruit of thisearthspeechlessin their movement together.①引自The Good Earth(Enriched Classics)—Pocket Books,2005,P29-30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赛珍珠是把几千年来无边无际的中国沃土放在眼底——在书中赛珍珠以王龙夫妇耕种的这一块土地为代表,以小寓大,从点扩大到面,把它作为一个典型和样板,体现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这就是文学艺术的作用。如果译为《福地》,容易使读者只联想到王龙的那一小块耕耘的土地——一块发家致富的宝地。而译为《大地》,其内涵意义就不同了,它指辽阔无垠的沃土,这沃土是民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他们生活能够富足的前提。这“大”给读者一种时空感,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大地”的内涵意义与整部作品的内容相呼应。

《Sons》是赛珍珠继《The Good Earth》之后的小说,它是《The Good Earth》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有的人曾译为《子》[9],这个译法欠妥,未能译出复数形式。因为“子”在汉语里的意义太多,并且,孤零零的一个“子”字也不顺口,因此有人改译为《三子》。就故事的内容来看,的确是讲王龙的三个儿子,大儿子诨名为地主王大,过惯了少爷生活;二儿子为商人王二,善于经商;三儿子王虎,外出当兵,后来成为小军阀。但是,中文里的“三”可作序数词,有歧义之嫌。启明书店1984年的唐允魁译本,改译为《儿子们》,这比译为《三子》更忠实于原作且顺应了原著中的语境。

《Dragon Seed》出版于1942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Dragon Seed》是美国“第一部描写被占领的中国抵抗日军”、“生动而感人的小说”。它主要描写农民林郯一家的生活遭遇,并塑造了一组奋勇杀敌的英雄群像。旧译为《龙种》,新译《龙子》。按照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对seed词条的释义,第八条为offspring;progeny,即“后代”、“子孙”的意思,因此翻译为《龙种》和《龙子》均可。不过,按旧谚语“龙生龙,凤生凤,龙凤都有种”,译“龙种”比“龙子”,更切合,更符合故事内容的语境;再者,Long Zhong是叠韵词,比Long Zi读起来更顺口。

赛珍珠的另一部小说《Pavilion of Women》,其中Pavilion比较难译,因为故事并不是讲一个具体的“亭”,而是讲一个豪门巨富家中发生的事。其要点是:主人公吴太太40岁生日后如何过日子。吴太太有教养,有文化,还有白人传教士夏小姐和学识渊博的安修士等人作她的上宾,她儿孙满堂,生活相当舒适。有人将《Pavilion of Women》译成《群芳亭》、《女子亭》;也有人译为《闺阁》、《深闺里》。那么Pavilion到底该怎样翻译呢?权威性的词典LONGMAN对pavilion的解释是:

a building beside a sports(esp.cricket)field for the useof the players and those watching thegame.运动场边供运动员及观众等使用的建筑物。

a large lightly made usu.ornamental building used for public amusement or exhibition.供娱乐或展览等使用的装饰华丽的建筑物。

a large tent esp.one used for the summer shows of flowers,farm goods etc.如供展或农产展的夏季大帐篷。

可见Pavilion作为“亭”的涵义,已渐罕用而被扩展为“装饰华丽的建筑物”。直译为“亭”不妥,转译“闺”或“闺阁”也不恰当。原因有两点:第一,因为“闺”或“闺阁”常指旧时关在深宅大院里的小姐们,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名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第二,因为《Pavilion of Women》中的两个核心词都不译出,既丧失了原作赋予词的内涵,也看不出到底是一位女性还是多个大家闺秀或豪门贵妇在扮演着小说中的主人公。因此,不如译成《群芳庭院》或《群芳丽榭》。

三、结语

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标的一致性,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过程同样遵守上述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翻译赛珍珠的小说书名时,必须考虑到中英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借助语境动态顺应论,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调整。在翻译书名时,要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来选择恰当的译文,在目的语中更加贴切地重构原作的意义,以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利奥·希基.语用学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Jef Verse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4]MALINOW S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New York,1923.

[5]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6]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8]伍蠡甫.福地述评[M].上海:黎明书局,1932.

[9]林如斯.赛珍珠传[J]∥郭英剑.赛珍珠论文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赛珍珠书名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赛珍珠纪念馆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完整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