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追求及困境

2012-01-28钱爱萍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钱爱萍

(伊犁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网络特点,界定网络环境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找到行之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网络语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应然追求

(一)身份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统一

身份意识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弄清角色定位,分清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解决在虚拟社会中自身的价值等身份认知问题。主体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价值、责任和义务,在网络社会中主动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在网络社会中,如果没有对自己公民身份的认识,也就无法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大学生往往变为网络暴民、网络哄客。同样,缺乏主体性,大学生只是网络草民、网络愚民,这样的公民徒有公民身份的形式,却无公民身份的实质。

(二)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

国家意识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始终保持对国家的认同感,讲国格、讲民族尊严,讲国家利益。全球意识教育则致力于使大学生摆脱地域眼光,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和普世性价值观念,参与世界的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不会否定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的培养,相反,这种意识的培养将为民族国家适应国际化发展提供一种内在动力,同时会丰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者。

(三)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的统一

法律和道德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规范精神即契约精神。它要求公民意识教育着眼于作为底线的契约精神与法治精神的塑造以及道德精神的构建,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致力于对网络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契约与道德的遵守与维护。法治教育强调的是法治观念的培养,而不仅是法律、法规条款的灌输。道德教育本质上是自律教育,它要求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和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的行为习惯。

(四)批判意识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批判意识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具有审问意识、思考能力、符号分析能力以及批判实践能力。其中培养网络信息批判意识是前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习惯是核心,培养批判实践的能力是关键。理性精神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言论理性、认知理性和行动理性。言论理性要求表达观点的语言是文明的、理性;认知理性要求观点的内容是客观公正的,是独立于资本、权力、民粹、意识形态的;行动理性要求网络行为冷静克制,不违背公序良俗。只有实现批判意识与理性精神的有机统一,大学生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在网际互动中审问、慎思、明辨、践行。

(五)参与意识与公共意识的统一

参与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以一种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公共事务,参与国家权力运作、政府行政决策等社会政治事务。公共意识培养的要义就是要使大学生对所处网络公共空间树立整体意识、公共意识和自律意识,关注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在公民教育中只有将参与意识与公共意识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功利目的,理性关怀公共事务。

二、网络语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然困境

(一)传统臣民文化阻碍了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长

我国两千多年的臣民心理和文化,压制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和社会公共空间的发展,导致人们的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当前,虽然网络的发展唤醒了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但网络社会中的主客体身份没有科学界定,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的身份很茫然。此外,政府组织与学术界对网络社会中公民的身份也没有准确的定位,“网友”、“网民”、“网虫”、“网络群体”等称呼都没有揭示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身份的本质。加之在网络中各种关系社会正处在擅变之中,公民在虚拟社会的主体地位未能落实,网络公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成长于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二)高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

首先,教育内容滞后,尚未形成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将公民意识教育等同于责任、义务教育,忽视了身份意识,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等内容。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实践性使得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难以找到一个现实的支撑。其次,工作方式简单,尚未针对网络社会特点找到有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方法。其它的途径诸如课外活动,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活动也大部分流于形式。此外,高校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实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信息资源结构建设有待完善,网站点击率不高,感染力不强;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都影响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社会的局限性阻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

首先,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削弱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很多大学生是很好的信息接受者,但不是合格的信息理解者和批判者,容易受“网络权威”的影响,网络言行呈现夸大、偏激、非理性、从众等特性,必然消弱其公民意识的形成。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和娱乐化阻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意识变得淡薄。同时,网络文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已明确转向了娱乐化,这些情形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最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消解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成长。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一些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和法律观念上与之匹配,放松自我约束,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三、网络语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培育公民社会,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社会基础

第一,发展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要完善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机制和沟通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健全基层民主组织,使公众了解政治系统的运作过程和政策倾向,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从而激发公众的参政热情和潜在的支持力。第二,转变政府角色,完善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一要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政府应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细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有效政府”转变;二要整合社会管理主体,应重视从社会中培育社会管理的“合作”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三要优化服务规则与方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四要创建以公众满意度为取向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要看GDP的增长,更要看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第三,培育社会组织,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程。一要扶持,包括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业务上指导。二要监督,把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结合起来。只有社会组织的大力发展才能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发挥其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二)加强高校公民教育改革,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主阵地

第一,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学科体系。当前中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理论研究主要应侧重于界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内涵和内容,厘清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奠定更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针对网络特点,创建高校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网络环境下,高校公民教育课程化形式有两种,即设置独立分科公民教育课程,开设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独立分科的公民教育课程,要以网络社会中国家和公民的政治关系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通过政治、法律、地理、历史等社会学科课程及专业课程来传递公民知识。第三,结合网络特性,创新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教师应充分了解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的特点,在公民意识教育方法上体现民主、开放、参与和实践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析及操作、参与,获取认知,养成态度和掌握技能。第四,创设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各级主管部门要为创设民主的管理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努力,保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能体现民主法制的精神,保证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有助于促进公民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保证学校的整个管理系统都能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

(三)加强网络自身建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健康平台

首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加大对重点新闻网站和热门论坛的扶持力度,使他们在关键时候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发出理性的声音。其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健康的文化氛围。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设网络文化。二要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信息要求。三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网站的优势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群体,建立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网站。最后,加强网络监管,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一要完善网络法规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明确网络参与者的责、权、利,促进网络环境的法制化。二要完善监管机制,应建立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网吧、网络开发和运营商及网络游戏、论坛、社区的监管。只有网络环境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才能控制、矫正大学生的网上行为,促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和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联俊.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3]程德慧.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价值诉求[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