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饮食文化看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2012-01-28张燕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刀叉饮食

张燕

(枣庄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 枣庄 277100)

东西方文化差异近年来一直被研究者热捧,希望通过文化这种软实力进行比较性探析,进而达到融合、对接。民以食为天,这一点在中西方都有共同的认识,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能使我们更容易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所在。

一、观念——差异中的先导

在西方的国家发展史中,他们在很长的时间处于一种土地版图较大、人口较少的对比中。所以在历史上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庄园经济,五谷杂粮的富裕推动他们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畜牧业、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进而乳制品、肉类食品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主食,基于对这两种主要食物的普及和深度挖掘,他们的饮食观念产生了“以追求营养为主要目的、形式简单而富有科学”。[1]

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效率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的饮食既要简单又要有营养,早中餐以烤面包、牛奶、汉堡为主,经过一天的工作,晚餐相对正式,一家人可以轻松的共进晚餐,食物品种也较为丰盛。科学膳食标准来自于西方,他们在营养学发展中快于东方,对一天三餐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摄入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谁也不能否认,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重外在形式的颜色、形状、美味和器具而极为重视内在的营养。凡是去过西方国家的东方人,都惊叹于他们饮食简单地不可思议,即便是这样简单的饮食却胜过东方美味佳肴的营养。

东方的饮食文化多多少少的有中国的影子,中国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在历史发展很长的时间内,中国一直向“食无忧”的目标前进。在这种人多地少的背景下,加之从秦王朝便有“重农抑商”的执政理念,历代政权也都在围绕农业种植实施国家发展,农业种植可以缓解吃的大问题。有鉴于此,中国没有充足条件来浪费土地大面积发展养殖、畜牧业,社会现状是文化形成、发展的根本力量,饮食结构的差异自然形成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自成一体,源于它的历史悠久和形式上的完美追求。中国饮食既讲究生理味觉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觉(即味外之味)的美,从而使人们在烹调师调制的饮食之中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这便是中国烹饪艺术精髓之所在。各种饮食元素的调和、交融、协调,使之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孔子的“割不正不食”的饮食观念对后世饮食的影响可见一斑。比如较为常见的“糖醋鲤鱼”这道菜,在色香味形器上的和谐统一,浑然天成,给人们一种享受,这是中国美性饮食最重要的体现。正如一位美国美食家曾这样说:“日本人用眼睛吃饭,料理的形式很美;而吃我们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们鼻子很大;只有你们伟大的中国人才懂得用舌头吃饭。”我们中餐以“味”为核心,西餐是以营养为核心,至于味道那是无法同中餐相提并论的。[2]

二、饮食对象——差异中的内容

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以植物为主菜。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饭桌上以素菜为主,荤菜只在节假时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中国一段时期内的宗教信仰也有诸多的关联,自佛教和道教我国不断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其诠释的饮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饮食对象以素菜为主。[3]

西方近代科学文明,对西方饮食对象影响极大,西方发达的科学,分析食物的成份含量,掌握具体的营养要求,科学膳食。把饮食环节中的工具、制作方法以及搭配等都用科学视角来解读,这就决定了饮食对象和制作的科学统一。西方人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功能。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这一点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他们的荤食,一般都是大块的肉,或是整块的鸡。西方饮食由于对“味”的不重视,导致了他们对于一些饮食调味品的抵触,比如:酱油、味精等。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上的餐桌上方桌,“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正式场合的筵席要用圆桌,“平等”和“自由”是圆桌文化的精髓,这就在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建的气氛。东方的饮食礼仪繁琐,对饮食方式的影响深远,唯恐客人不进行,敬酒、劝酒为特色的酒文化构成了饮食文化的一环。而反观西方用餐,他们更注重饮食环境的优雅和自然,餐桌上烛台和鲜花配置洁白的桌布。而且,西餐一般是自助餐,这一点我们也在西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而不和东方统一的菜肴配置,缺乏了一种自主和自由,这与各自文化性格背景有关。

三、礼节——差异中的内涵

在西方,筵席中的女性尊为贵宾,沿袭了西方传统上的尊重女性礼仪习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在尊重他人方面:在宴会时,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可以开始用餐。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这一点与西方的开放性格有关。

西方筵席的卫生礼仪:餐巾应铺在膝上,切忌用其擦拭餐具,但可用餐巾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就坐礼仪: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使用刀叉,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声响。吃面条时,可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右手执叉,叉尖朝上。进餐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不要在餐桌前擦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旁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作答。谈话时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着刀叉比划。在餐桌上,一切的食物都应用刀叉取。只有芹菜、小萝卜、青果、水果、干点心、干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着吃(在中国用餐时大部分食物应用餐具不能用手拿)。用餐完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是不礼貌的。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顿饭。[4](P67)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在中国,孔子曾讲过“食不语”,对我国饮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要求筵席中围绕主客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吃饭时尽量不说话,和西方相同,重视健康饮食。中国饮食礼仪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客人、礼貌用语、筷子杯具摆放、座位次序。西方国家的人用餐一般用长方形的桌子,男女主人分坐长桌两端;中国人习惯用圆桌,男女主人坐在一起。在英语国家餐桌上,最显贵的位置往往是女主人右侧的男主宾和男主人右侧的女主宾;中国餐桌的最显贵的位置往往是面向餐室正门的座位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5]

结语

以上的几点只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部分。通过中西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往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东方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中西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

参考文献

[1]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2007,(2).

[2]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

[3]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5]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刀叉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不用筷子和刀叉怎么吃饭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翅膀是一对刀叉(组诗)
最后的晚餐
老年人养护消化系统从改善饮食开始
太阳应该怎么吃?
筷 子
第一次吃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