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2012-01-28郑亮毕宁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仲景胃气伤寒论

郑亮 毕宁娜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7)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郑亮 毕宁娜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7)

伤寒论;胃气;中医思想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仲景发《内经》之微,继承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在其著作《伤寒论》中,创造性地将胃气理论系统阐述并灵活运用,所创六经体系中,将保胃气思想贯穿于辨证论治之中,使理、法、方、药得至完美的结合。笔者试论述之。

1 胃气的强弱是决定六经疾病发生、传变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明胃气的充沛是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基础。仲景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是从脾胃角度审视的发病观,“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是从病理和治疗的角度认识胃气的作用。仲景论六经传变,也以胃气为枢,并以“能食与否”(胃气的强弱)作为六经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指出:胃气弱,邪气盛,则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病进;若胃气强,抗邪外出,由里出表则病退。

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论中第12条指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由于患者胃气不足,肌腠疏松,卫气在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又如279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处“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意谓患者正气素旺,脾胃气和,自可不传三阴,故不见太阴之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之欲吐不吐;厥阴之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证。

再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是因太阳风寒之邪不解,弥漫于胸膺,若其人胃气强,拒不受邪,即不传,若其人胃气弱,胃气恶邪,见欲吐烦燥,则为病进传入阳明之症。三阳病传变致三阴病时,胃气因素尤为重要,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处“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意谓患者脾胃功能健旺,脾胃气和,自可迫邪气外出,不传三阴。三阴受邪可始于脾胃虚弱,素体中阳虚,寒邪直中太阴,病属里虚寒证。邪气可入里传入少阴、厥阴,此时病症多虚实夹杂,病情危重。所论六经病的传变主要是邪气逐渐入里,正气与之交争,直到邪去正安的过程。仲景在论及传变加重与否及失治误治时,多是从脾胃虚弱与否,即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的。

六经病失治、误治,损伤胃气,也可产生变证。如:太阳病汗下太过伤津,约束脾阴之转输,则成阳明病的脾约证;若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法,损伤胃津,可致邪入阳明。如太阳病过汗损伤脾阳,导致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腹满证;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胃,致水饮上逆之苓桂术甘汤证;误用下法损伤脾胃,致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调之泻心汤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第280条:“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这两条分析了太阳病误治传入太阴时,当如何救治;胃气弱者,应当减大黄、芍药等寒凉药的用量,来保胃气。再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此时,已成寒格,上热下寒,兼有食入即吐的表现,若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呕吐增剧,故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以达到和胃气的效果。

《伤寒论》论六经进退预后,亦以胃气为依据,脾胃气复,则正气复,病可向愈,脾胃衰败,则正气衰,预后多危。第258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浮者,为顺也”。第361条“少阳趺阳脉为顺也”。即胃气顺,病势亦顺,反之,胃气逆则为逆。第77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柯韵伯说:“除中者,胃阳不支,假谷气以自救”。此即无胃气之死兆。若胃气来复,则正能胜邪预后良好。如第383条:“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第332条:“知胃气尚在,必愈。”,第23条:“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微缓脉为有胃之平脉,故为病势好转佳象。

《伤寒论》认为“脾胃为中焦,升腾心肺之阳,堤防肝肾之阴”,是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病在三阳,则邪正相争;若正气不足,则易邪陷三阴。而正气是赖以脾胃之化源,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说,是由胃气的盛衰决定伤寒病证的发生、传变、发展。

2 胃气的存亡是决定临床证治成败的关键

2.1 仲景创立了保胃气的治疗方法仲景临床论治中重视“无犯胃气”的保胃气的原则思想,在其所论病证中已寄寓在诸多条文中,贯穿于《伤寒论》的主轴,对论保胃气的立法处方,严谨丰富,在临证时往往综观症候,权衡主次,分别论治。其治疗法则,至今被我们临床所采用。以现代临床应用的术语,概括《伤寒论》主要“保胃气”的治法如下:

2.1.1 健脾宽中法主治脾阳虚,运化失职,邪气壅滞之证。症见:“腹满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嗳气频作,脉细弱。脾虚运化无权,痰湿内生,气机不畅,则脘腹胀满。其性属虚,故按之不痛。此即仲景所云:“按之不痛为虚。”代表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1.2 建中补脾法主治中焦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症见:腹中急痛,喜温喜按,不呕,心中悸而烦,脉浮涩而沉弦。“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以及中焦阳虚的“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加黄芪温中补虚,恢复中阳,中阳一复,纳化有序,化源相继,气壮血充,阴阳调和,脏腑得养,诸虚自复。

2.1.3 温中散寒法主治脾阳虚,其藏有寒之证。症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脾阳虚,健运失司,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故腹满而吐、时腹自痛、食不下;脾阳虚,寒湿内阻,升降失常,故见下利;脾虚运化无权,津液不能统摄则喜唾。代表方理中汤。

2.1.4 疏肝理脾法主治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木横侮土之证。症见:四逆,腹中痛,泄利下重,口苦,腰酸,纳呆,脉沉弦或弦滑。肝气郁滞,气机不利,阳郁于里,阳气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腹痛因肝郁气滞引起;泄利乃脾气不升所致;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利,胆汁上逆则口苦。代表方四逆散。

2.1.5 清热和胃法主治胃热气阴两伤及阳明热盛,气壅腹满诸证,如297条“虚羸少气,气逆欲呕,竹叶石膏汤主之”,方中竹叶、石膏消热除烦;人参益气补脾;麦冬养阴生津;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和中养胃。诸药共收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如297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白虎汤主之”治疗阳明经病实热证,方中石膏制阳明内盛之热;知母清热滋阴养液;炙草、粳米益胃护津。

2.1.6 降逆和胃法用于胃失和降,虚气上逆之证。如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方中旋复花、代赭石二药相伍,镇肝和胃、降逆化浊;半夏、生姜降逆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补脾胃之虚。诸药合用得以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2.1.7 导滞和胃法此法的代表方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瓜蒂散等,如小承汤仅由酒洗大黄、厚朴、枳实三味组成。方中大黄攻积导滞,善于荡涤胃肠实热;厚朴具行气滞、除胀满之功;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安胃气。三味共具破滞消胀之功。

2.1.8 苦辛通降法主治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证。如心下痞满,张仲景有著名的“四泻心汤”治之。寒热错杂之痞满证用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2.2 确立以保胃气为要点选方用药

2.2.1 选择用药,以顾护胃气为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张仲景用药选择上处处体现了顾护胃气的思想。《伤寒论》载方113首(因禹余粮丸有方无药实计112首),共有93味药,而常用保胃气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大枣,白术,生姜,干姜,当归,白芍,半夏,粳米等。仲景方中,共48味入脾胃大肠经,占51.61%,并分别相伍在96首方中,尤其是祛邪方中。其中配用甘草的70方,用生姜的63方,用大枣的40方,用人参的22方,用白术的10方。甘草味甘平补中,具有升降浮沉、上下、内外、和缓、补泄之功;炙用又能补脾胃之气,故多用炙甘草。生姜辛温,为益脾胃、发汗解表、止呕之圣药,配用既可补脾益胃之气,又可防服药后引发呕吐。大枣多与甘草、生姜配用,取其纯甘之味,以健脾益胃、缓和药性为主。白术味甘温,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尚有配人参、粳米以护胃气者,如白虎汤。可见,故仲景浓笔重墨尤在于顾护脾胃。

2.2.2 药物配伍,以力避伤中为要仲景强调“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对气味甘寒燥烈、性能峻猛之方药,仲景则常佐配甘味以缓之,如十枣汤以肥大枣缓急解毒而护中;附子粳米汤以梗米、甘草、大枣建胃和中;青龙汤等也都佐以甘味,以发挥甘可矫味、缓急、养中的作用。又如以治疗营卫不和,太阳表虚证的桂枝汤为例,药仅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5味: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二为使药,调和诸药。可见本方在组方用药上极为重视脾胃之气。张仲景在解表类方剂中反复使用含有姜、枣、草三味药物,其理在于顾护胃气,发汗必资化源,慎固中土,谨防传变。再如:调胃承气汤辅以甘草和中;吴茱萸汤中吴茱萸性偏温燥,以温肝胃,加以参、姜、枣以培土和中;乌梅丸用了大队辛燥入脾胃药,故以蜜为丸,缓和药性,亦资胃气,且防燥烈伤胃。总之,仲景绐终考虑力避伤中,勿犯胃气。

2.2.3 用量用法,以养护胃气为须仲景组方遣药始终不忘顾护胃气,也体现在仲景用药的剂量方面。仲景方药精炼、力专效宏。用药大多不超过十味,如承气汤、四逆汤、百合汤等,如此则不致药多味杂而“扰乱胃气”。仲景之方,主辅分明,轻、重、缓、急各有法度。急危重证每投以汤剂或煮散,取其力大效速,以便迅速祛邪以安正,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瓜蒂散。证情一缓,即改汤为丸以缓图。因丸药量小力缓,长服不致伤损脾胃。凡丸散剂多配以蜜或用米饮和服。在用药时提出要防止因用药不当,造成胃气损伤现象的发生。如《伤寒论》第209条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预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次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如此防止妄用大承气汤过下损伤胃气的发生。又如第208条曰:“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阳明腑实,邪热亢盛,亦损胃气,采用和缓攻下祛邪之法,也是保胃气的思想的运用,但对于峻猛之剂,多中病即止,如栀子豉汤、大承气汤却只在急症情况下使用,急下存阴,勿令胃气受损。再如麻子仁丸是“以知为度”;桂枝茯苓丸是从少量到大量渐增,勿药过伤胃;即使是理中丸,385条记载是,先以沸汤保和一丸,如“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也不可过量使用,其旨在勿损胃气。

在方剂的应用方法上,仲景既要使药物发挥最佳的作用,又考虑顾护胃气。如在煎药的方法上有煎药时加米汤煎、加姜、枣、清酒、蜂蜜等,有先煎,去滓重煎等。如用米熟汤煎的有: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均用梗米,煎法中“有煮米熟”的要求。梗米味甘入脾胃二经,可调和胃气,保存胃津。

《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与清酒作煎药溶剂,清酒性辛温,味甘辛苦,可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旨在助药物活血而散久寒。炙甘草汤中,以酒七升与水八升作煎药溶剂,既能助药物通阳复脉,也可以防止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腻伤胃助湿。三承气汤中的大黄为清酒洗后再入煎剂,其目的在于制其苦寒泻下、纯降无升之性,在泻下的同时,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蜂蜜也是仲景常用的药物,既入煎剂,也作丸药。《本经》认为蜂蜜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之效”。加姜、枣煎在上节已述。再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要先煎蜀漆,因蜀漆含常山碱,有毒,能引起呕吐、腹痛,先煎可减少毒性,不损伤胃气。“去滓重煎”的如泻心汤、柴胡汤类,因治的适应证均有胃气不和引起的呕吐之症,“去滓重煎”可浓药液,减少服药量,免伤胃气。再如麻黄汤煎时,“去上沫”意是“盖以其上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性归和平则无碍胃也。。此外,对于峻猛之剂,还有制丸、制散,以缓其药性,免伤胃气。

服药方法上也重视保胃气,灵活多变,体现了保胃存津的学术思想。如服药后借粥补养,来保胃气、调脾胃、助药力的方剂有21首,如桂枝汤、瓜蒌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理中丸等,都是服药后须食用热粥助药力祛邪外出,旨在使谷气内充易于发汗,如服大建中汤后,一日需“食糜,并温覆之”,服理中汤后,饮热饮,微自温,还要保暖,并嘱“勿发揭衣被”。桂枝汤在服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是借谷气养胃,充汗源、补津液,鼓舞卫阳,祛邪外出。五苓散用“用白饮和服”亦是为安其本,保胃气此意。

2.2.4 治疗宜禁,以康复胃气为旨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论述了误用或过用汗、吐、下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旨在强调顾护脾胃,祛邪而不伤正为治病的准则。如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溏者,不可与服云”,治热扰胸膈证,若素脾胃虚寒而大便溏薄者,当慎用栀子汤,以防苦寒更伐中阳。第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说明太阴虚寒证当温健中阳,若将虚寒腹满痛误作阳明腑实证,用寒凉攻下,则变生他证。如桂枝加大黄汤,仲景唯恐过于苦寒,重伤来复之脾阳,故示人“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第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示人中阳己虚,不可妄用祛邪之法,以免变生他病。

可见,《伤寒论》中,仲景将保胃气思想贯穿于六经病论治的全过程,留得一份胃气,才有一线生机,胃气的存亡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

3 胃气的养复是关系疾病康复的要领

疾病初愈,阴精阳气未复,此时不注意调摄,可以使病情重发。病后调养得当,可促进胃气的来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伤寒论》中有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大病瘥后,劳复者”。主张仍以调养脾胃为主。如以白术散为例:孕妇素体偏于脾阳虚,寒湿内盛,以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供养胎儿生长发育,而出现胎动不安之候,采用白术散健脾温中除湿安胎时,若出现心烦吐、痛等证,除用药救治外,更用小麦汁、大麦粥服之,以补益脾胃,同时强调“病虽愈,服之勿置。”正如《医宗金鉴·伤寒要决》中所言:“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以白粥静养”为善。

大病新瘥,人体脏腑气血皆不足,胃气亦虚,余邪未尽,若饮食调理不当,余邪极易挟食滞而复作,须悉心呵护胃气,令脾胃之气渐充,水谷之精微得以运化充养全身,方可致胃气渐复而痊愈。包括枯病后用药,也不可过于峻猛。如“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是意是新病初愈,胃气未复,故用丸药轻剂,以免伤初复之胃气,以助胃复则愈。总之,疾病初愈,无论是用饮食或者是药物调养,要重视保胃气,胃气的养复是关系疾病康复或者复发的重要因素。

5 学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指导实际临床的应用举隅

作为一名脾胃病专科的医生,学习张仲景的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后,对自己的临床工作也大有启发,并将这一思想指导在实际工作,现将我具体应用的体会举例说明之。

5.1 保胃护膜法治疗NSAIDs相关性胃病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脑血管梗死、支架术后)须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否则会出现新的血栓、梗塞等变化,但NSAIDs相关性胃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NSAIDs相关性胃病主要是长期服用NSAIDs后引起胃窦、幽门前、胃体部的损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少数病人可毫无症状,多数病人则有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的胃气受损的表现,甚至是溃疡、出血、穿孔甚至死亡等,辨证大多是胃气阴两伤但极易转化为阴虚化热、胃络损伤的血证,甚至是脱血亡阴亡阳的危候。用自拟的“益胃汤”(太子参、白术、麦冬、茯苓、苡仁、白芍、甘草等)辨证加减合“五七散”(五味子、三七、白芨、山药、煅乌贼骨等研细末)保胃护膜,预防或治疗NSAIDs相关性胃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保胃气的思想防治新发生的“现代病”—NSAIDs相关性胃病的例证。

5.2 顾护胃气为首务治“癌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一观点对癌证病人的治疗尤其适宜。一味强调手术、术后化疗,或所谓的“攻邪抗癌”,常有邪正共尽、人癌同亡之事发生。我地有位老中医先生,提出了“与癌共存”的观点,用中药扶正抗癌等,成果颇著。癌病之人,正虚体现在气、在血、在阴、在阳或相互兼虚;邪实表现可见水湿或痰、瘀、毒等。癌症病人,多是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治癌之要旨,应当是扶正治癌,扶正则视气血阴阳之虚衰而补之,但此类药性多厚腻,易滞胃气;抗癌可有化湿利水、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以及近代研究发现的抑制、清灭癌细胞的中草药,此类药大多有苦寒、峻猛、燥烈、毒性之弊,多易伤胃。然《景岳全书·饮食门》曾说:“凡欲治病必须先借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久攻不去,此非药力不去病也,以胃虚本弱,攻之则益弱药力愈不行也;若久攻之,非药力不行,必致元气愈伤病必愈甚;尽去其能,必于死矣。”;《医宗必读》亦言:“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可见,胃气的强弱与否,是治疗取效的关键。治癌必须要四诊合参,观其胃气的状况,决定用药方案。保胃气之法:如运脾健中、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泄浊和胃、清热和胃、和胃导滞、温中散寒、益胃养阴、醒脾开胃等等,方法虽多,其理于一,旨在调和阴阳、顾护胃气,“留得一分胃气,便存一份生机”。只有以顾护胃气为首务,才能为癌病患者羸得治疗和生存的机会。

5.3 运用苦辛通降法的临床验案刘某,男,55岁,胃早癌部分切除术后8月,胃痛反复发作,呕恶,反吐酸苦水,口干口粘,舌边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治法:苦辛通降、清中化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制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干姜3g,炒党参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砂仁3g(后入)乌贼骨30g,姜竹茹10g等。服药7剂后胃痛及诸症大减,继以此方出入予治半月而愈。

总之,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贯穿了《伤寒论》的全书,仲景所言胃气,包含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在临床诊疗的各阶段环节,都要注意保护胃气,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精髓。仲景精辟论述的“以胃气为本”的理论观点和创制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法方法,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从而使脾胃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初露端倪,为后世脾胃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有十分巨大的指导价值。

中医药慢性病防控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肺、肾疾病学术会议即将召开

[本刊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中医院承办的中医药慢性病防控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肺肾疾病学术会议拟于2012年6月22~23日在河南郑州召开。

1.征文内容: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肺、肾疾病及糖尿病的理论、临床及药物应用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理论、临床、试验、经验总结及药物应用研究;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经验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中医特色疗法及绝技良方等。

2.征文要求:稿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E-mail。稿件发送至邮箱:zgywjjx@126.com(注明会议论文)。截稿日期:2012年6月10日。为方便参会代表相互学习交流,组委会将编辑优秀论文集。未提交论文者也可参加会议,参会代表可获得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分。

3.会议安排:时间地点:2012年6月22~23日,21日全天报到,河南省郑州市嵩山饭店。会务费:每人880元(含资料、考察、照片、全年12期杂志及餐饮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更多详情请登录:www.zhongxi.org或www.hnzy.cc

(文娟)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04

1672-2779(2012)-08-0011-04

:韩世辉

2012-03-19)

猜你喜欢

仲景胃气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