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肾绞痛的急诊输尿管镜治疗分析
2012-01-28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西钦州 535000
输尿管结石并肾绞痛是泌尿外科常见急诊之一,保守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及时解除输尿管梗阻是消除肾绞痛的关键。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10年 10月应用急诊输尿管镜治疗顽固性肾绞痛患者1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18~66岁,平均41岁,病程3天至4个月。均合并轻中度肾积水。其中上段结石20例,中段结石36例,下段结石64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5例,单侧肾积水105例,双侧肾积水15例。75例第一次发作,45例多次发作。有开放性肾输尿管结石手术史18例,有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手术11例,发作时均有典型肾绞痛症状,均使用过解痉药如654-2、黄体酮、阿托品、坦洛新等,镇痛药如杜冷丁、强痛定、曲马多等,但疼痛缓解不明显,反复发作。所有患者均经B超、KUB+IVU检查,均提示患侧轻中度肾积水并输尿管扩张。B超或 KUB检查共发现输尿管结石98例,结石大小约0.4cm×0.5cm~0.6cm×1.2cm。
1.2 治疗方法选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截石位,中上段结石及较小结石取头高臀低位 20°~30°。应用 wolf8/9.8F输尿管硬镜,瑞士EMS气压弹道碎石机和可控液压灌注泵。在斑马导丝引导下,水压扩张输尿管口,直入或上挑或旋转倒转镜体法进入输尿管,控制水压及流量缓慢进镜,见到结石后,小结石直接用取石钳取出,较大结石先用气压弹道碎石机碎石,再用取石钳将结石取出。继续向上观察探查至肾盂并留置F5双J管引流。术后2~4个周拔出双J管,门诊随访3~12个月。
2 结果
输尿管下段结石一次碎石取石成功62例,成功率96.9%(62/64),2例因输尿管迂曲成功留置双J管后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中段结石成功率 94.4%(34/36),2例因结石上移至肾盂后留置双J管并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上段结石成功率80.0%(16/20),4例因结石上移至肾盂后留置双J管并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B超或KUB结石均排出,无肾积水。本组病例术后1~3天均有轻度眼肉血尿,无发热病例,未出现输尿管穿孔、断裂、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并肾绞痛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急症,发作时患者大多非常痛苦,疼痛剧烈难忍。临床解痉止痛效果常不显著,或缓解后反复发作[1]。输尿管结石之所以引起肾绞痛,绝大部分是由于结石活动所致[2]。由于输尿管梗阻未解除,治疗过程患者肾绞痛症状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对直径>0.6cm结石存在保守治疗,疗程较长、结石排出不确定性。现在不少文献报导,外科的一些微创治疗方法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并肾绞痛效果良好[3]。但因此类患者结石大多较小,下段结石B超显示有一定困难,KUB受肠内容物、静脉石、阴性结石等因素影响难以明确诊断,故此类患者 ESWL治疗效果欠佳。有文献报导称ESWL对中下段结石成功率只有55%左右[4]。而输尿管镜能在检查明确诊断的过程中同时处理结石,对顽固性肾绞痛的患者能迅速解除梗阻消除疼痛。
随着输尿管镜技术的成熟开展,使其成为中下段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而上段结石易上移至肾内,成功率稍低。气压弹道碎石是通过碎石杆撞针往返运动击碎结石,运动幅度为2~3mm,不产生热效应,对周边组织损伤极小[5]。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体外震波碎石定位困难或治疗失败及治疗后形成石街输尿管镜取石更显其优越性。对于B超及KUB均未能发现结石但肾绞痛反复发作的患者,或B超定位不佳的阴性结石,选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其优势在于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能同时取出结石,同期解决诊断和治疗问题。
输尿管结石气压弹道碎石患者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2~3周,其能预防输尿管狭窄,促进小结石的排出,减轻输尿管水肿引起的腰痛。少数结石较小直接取出者,手术时间短、输尿无明显局部狭窄、息肉及黏膜损伤,可不留置双J管,从而减少尿路刺激症状及逆行感染的机会。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2~3天。
输尿管结石并顽固性肾绞痛,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1]鲁功成,曾甫清.现代泌尿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0.
[2]佘衍玲,佘绍逸,何学军,等.体外冲击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J].黑龙江医学,2005,29(5):324-325.
[3]黄东龙,白忠原,刘红艳.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绞痛[J].中国医学创新,2009,6(4):6.
[4]郭应禄.腔内泌尿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53-175.
[5]黄永新,黎志辉.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分析[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2(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