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例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

2012-01-28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葡萄糖口服病情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卜集镇卫生院,河南信阳 465131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眼、肾、神经、心血管等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严重时发生 DKA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可分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两型,T1DM 又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2DM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本病在平时应该接受规范合理的临床治疗,控制病情,延缓进展,降低死亡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来院治疗的80例患者,年龄在26~58岁;病程在1~18年不等。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T1DM者18例,T2DM者62例。合并动脉硬化者30例、高血压者24例、糖尿病肾病15例、皮肤感染者9例、糖尿病眼病者2例。

1.2 临床诊断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具有糖尿病临床症状同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值测≥11.1mmol/L或FPG≥7.0mmol/L或OGTT 2hPG≥11.1mmol/L;需要重复一次可确诊[1]。同时要鉴别T1DM与T2DM,可从发病年龄、起病急缓、症状轻重、体重、DKA倾向、是否依赖胰岛素等方面做鉴别,必要时可行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及其功能做判断。

2 临床治疗

2.1 一般治疗控制饮食,要做到“四定一不定”,即定时定量定餐定营养不定食品[2];控制主食及鱼肉、蛋、油等副食品的摄入,控制总热量糖;其中糖占50~60%,蛋白质15~20%,脂肪15~20%,多食高纤维和粗粮食品如玉米、豆、南瓜等。对于体重肥胖者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合理体重。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如监测血糖,定期复查A1C,并检查心、肾、眼底等病情,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树立糖尿病可控可防可治、不影响寿命的观念。

2.2 治疗药物对于所有药物都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其禁忌症。

2.2.1 促胰岛素分泌剂常用药物有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美脲等;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KATP,刺激其分泌胰岛素,降低血清糖原水平,增加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主要用于非肥胖型T2DM患者,经饮食和运动未控制满意者,均可选用。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应注意预防。

2.2.2 双胍类以二甲双胍应用最广泛,作用机制为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促进葡萄糖的无氧代谢,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T1DM和T2DM均可使用。其副作用有消化道反应,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进餐中服用,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再次是维生素 B12和叶酸吸收障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乳酸性酸中毒,应该注意预防[3]。

2.2.3 格列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高糖毒性,纠正糖及脂质代谢紊乱,治疗时不会出现低血糖。主要用于胰岛素β细胞有一定分泌能力的T2DM患者,禁用于T1DM患者。常用的有两种制剂罗格列酮,口服4~8mg/d,每日一次或两次;吡格列酮,口服15~30mg/次,每日一次。

2.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延迟葡萄糖的吸收以达到控制血糖过高的目的;适用于餐后血糖增高明显,空腹血糖轻到中等程度增高者。注意其胃肠道反应,可出现腹胀、腹泻或排气增多。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50~100mg/次,3次/d;伏格列波糖,0.2mg/次,3次/d。

2.2.5 胰岛素主要用于T1DM患者;对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T2DM患者也可应用;DKA及乳酸性酸中毒者也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种制剂。

2.3 临床分型治疗T1DM主要用胰岛素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从 0.5~1.0U/(kg·d)开始,根据病情不同逐渐加量,每餐前皮下注射低精蛋白胰岛素或慢胰岛素锌混悬液,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胰岛素水平,治疗过程应注意患者避免出现“黎明现象”及“Somogyi效应”。T2DM可口服格列本脲片1.25~20mg/d,依据病情调整剂量,可联用格列喹酮片30mg,30~180mg/d,餐前30min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4];无明显消瘦及伴有高血压、高胰岛素者可用二甲双胍,500~1500mg/d,分2~3次口服。

3 结果

经积极治疗80例患者中60例病情有效控制;好转10例;效果不明显2例;8例发生皮肤感染,治疗后痊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致饮食结构不合理及生活工作压力大等,糖尿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其预防的临床治疗愈发显得重要,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探讨治疗方法。本组80例患者中,经治疗总有效率达 90.0%,说明糖尿病是可控可防可治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劝告患者放下思想包袱,接受规范合理的临床治疗,可以取得非常好的预后。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88.

[2]刘晓利.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143.

[3]信彬彬,王春华.糖尿病的口服抗糖药物治[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10):3063.

[4]刘霞.56例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62.

猜你喜欢

葡萄糖口服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18~F-脱氧葡萄糖PET/CT在胰腺占位诊断与分期中的价值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匹多莫得口服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