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属性
2012-01-28李晓通
李晓通
(文山学院体育系,云南文山663000)
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整个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使命,表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诸多特征,也时刻渲染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灵动姿彩。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理性追求,休闲时代已到来[1],休闲和体育已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主题和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文化创造的来源[2],相关的文化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重要文化阵地的高校在“天人合一、顺天应物、贵和尚中”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环境中自然对体育文化现象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有着深刻的理解[3],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和休闲健身观念一经结合便以独特的姿态引领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时尚。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全社会都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休闲观念的植入不但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内涵,还将逐步改变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因此,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属性进行科学解读和利用,必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师生身心健康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
1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休闲文化源泉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多因素构建的文化共同体,其内涵是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完整具体而又概括性的描述,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所有属性的总和,反映了大家对该问题的普遍认识。结合时代特征和不同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文化发展性和能动性的视角剖析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内涵,正确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属性对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1 高校体育文化新环境促进师生的休闲体育认知
广义文化下的体育文化通常被认为是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结合体,进而表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高校体育文化就可以认为是高校创造或引进的和体育相关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它们又各自形成自身体系[4],共同构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整体,也体现了师生对高校体育文化认知的一般观念。其中价值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一种文化观念的形成常常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价值在于为满足社会发展的某些需要不断发展,因此,休闲思想和各种健康文化元素的结合而构筑的休闲体育价值观走进高校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发展的一般规律,既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也从休闲文化的角度诠释高校体育文化的新属性,新内涵,也必将促进高校师生体育认知的新发展。
1.2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休闲文化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只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文化形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明显,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方面,并且在此范围内影响其文化的发展趋向。作为物质实体的体育器材场地、各种设备设施及校园标语宣传等,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体育文化的各项制度也逐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了新的内容,切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消费观念和运动习惯都趋向于和社会接轨。目前休闲文化早已成为大众社会文化生活的主题,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逐渐改变高校师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促进心态和行为文化的社会化时尚化发展。高校和社会文化之间日趋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注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受社会体育文化的影响较深,并且要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互动,这些都为高校体育文化休闲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体现出的休闲属性
健康教育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一直都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以教学为核心多角度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终生健身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休闲是人们对健康而全新的生存方式的崇高追求,承载着人们对休息、闲暇、工作、效率、健康、品味等诸多问题的理性思考,必将带给人们自我解放与最终的自由[5],这方面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并无本质区别[6],都在积极的整合和传播休闲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集中反映了高校师生群体的体育活动方式、休闲观念、自身健康及校园文化和谐的理解。
2.1 确立正确的高校体育休闲价值观需立足休闲文化视角
体育是一种生活。能否真正享受健康的体育运动是由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健康的、积极的、适度的、高品质的,能潜在地培养人的群体归属感和高尚的体育文化共同意识[7]。同时,正确的体育观念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变化的,对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在培养的过程中应立足休闲文化视角,必须做好“认识运动规律”和“提高体育文化品味”两方面的工作。
2.1.1 认识科学的运动规律离不开挖掘其中的积极休闲元素。就体育运动而言,其目的就是增进和维持身体的健康,保证有充沛的体力精力满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运动中培养体能和技能及平衡心理能量,获得刺激畅快的运动体验,并不断在休闲中创造和完善自我[8]。由此看来,科学运动对健康的意义远超过普通意义的休闲,而休闲是人的本能,所以运动和休闲的结合基本反映了大学生活张弛有度的宏观规律。体育文化中的休闲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是相对于忙碌工作而合理利用的闲暇时光,是在繁忙工作和生活中心灵的安然闲适的积极心态[9]。在高校体育中,认识运动规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解自由与约束、疲劳与恢复等复杂辩证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把握合理尺度认识体育休闲文化属性培养自我意识的过程,尤其是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能促进女性的体育参与意识[10]。因此,只有认识科学的运动规律才能真正体验到忙绿和休闲的感觉,实现了体育休闲的自身价值。
2.1.2 培养体育休闲文化品味应从休闲认知水平入手。体育文化品味是个体通过体育运动追求自我的一种优雅而积极的文化创造,是人们对运动本能的景仰,是人在运动中质朴而优雅的追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其中融合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虚荣浮华等有着本质的差别。一个人体育文化品位的高低既反映了其在运动中追求自我的程度,也反映了他所选择的运动及其服饰器械等与环境的默契,在一个侧面上也反映了一定的休闲认知水平。体育休闲本身就是一种品味,是科学的高品质的体育生活的映射,也是现代高校应该积极倡导和努力培养的一种体育价值观,高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师生休闲认知水平的提高。提高师生体育休闲品味也是构建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和强化终生体育意识的必要选择,应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唯有如此才能和高校文化氛围的真正融合,体现高校校园的独特文化品味。
2.2 多角度增进师生身心健康需发挥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
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高校体育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并且只有围绕这一主题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升华和理性回归。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方法,但近年来体育休闲观念在其中的作用逐渐突出,而且能很和谐的融入这一任务体系。从师生身心健康的视角,高校体育要完成的以下三方面的基本任务可以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
2.2.1 塑造健康的体魄应以休闲运动为手段。体育对健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在高校环境中,体育课多数是采取必修课和选课制相结合的形式,这就意味着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希望学习自己想学的课程。在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穿自己喜欢的衣服,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和装备,这样学生就能在运动中快乐享受休闲时光,运动也就成了一种乐趣,一种绝佳的休闲方式,在科学运动健身理论指导下的休闲运动效益就会达到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在运动中的身心合一、形神兼修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就很容易长期坚持,这对健康体魄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休闲文化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和锻炼中作用的结果,也是高校体育文化休闲属性的具体体现。
2.2.2 培养闲适的心境可选择体育休闲方式。通常认为健康的心境是一种正常的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早已是公认的理想途径,常进行体育运动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情绪的改善和心理能量的释放,维持心态的平衡,也可以有效减少焦虑状态,治疗抑郁等心理疾病。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和进行精神释放及心灵慰藉也是休闲的功能[11]。高校是一个主要以繁重的脑力劳动为主的师生群体,这就要求他们进行足够的身体锻炼和休息。近年来随着学生学习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学生创造的健康心理环境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时候除了必要的心理疏导外,通过体育锻炼也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转移消极心境,积累运动中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到心灵的宁静和闲适,久之,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在此过程中体育凸显了其休闲属性,休闲体育也从文化的层面上突出了心境的休闲。
2.2.3 创建合理的生活节奏应以休闲运动时间为定点。高校校园生活很讲究节奏,这种节奏主要表现为建立在人体生物节律基础上的作息时间,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科学运转的前提。由于运动能促进身体机能的调节和变化,能更好地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所以,可将运动时间作为作息时间的调节“定点”。也就是在每天或者每周的特定时间内进行适时适量的运动,使身体机能不断提升或维持在较高的机能水平上,这样在完成定量其他任务的前提下,就会感到更轻松。由于运动和其他工作的性质有较大差别,运动本身也就成了休闲,这种“休闲”能根据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一定的时间节奏内有效地补充身体的能量,使身体机能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维持身体的工作效率和生物节律。所以,发挥运动的生物节律调节机能也是体育休闲属性的一种表现。
2.3 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发展需发挥体育休闲文化的引导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也是社会先进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一个缩影。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其休闲观念对构筑校园文化的和谐和高校校园活力的展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今休闲体育已悄然登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引领了校园休闲体育的时尚。
2.3.1 体育休闲的方式促进师生的体育休闲时尚意识的培养。在高校,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教师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二者都需要付出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都需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作保证。这就要求高校师生既要有工作学习的效率意识又要有休闲意识,因为不懂休息的人很难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在工作学习和休息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辩证关系。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恢复在工作和学习中消耗的精力和体力,所以休闲也要注重效益的,而且休闲已经成为一种体育文化的新时尚。所以,高校体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教师生品味休闲,教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继而培养浓厚的休闲时尚意识,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高校体育工作坚定不移的任务,也是高校体育重视休闲属性的直接表达。
2.3.2 体育休闲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由多种文化元素在校园内外环境影响下融合而成的文化体系,反映了高校师生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其职能是高校校园环境对人的身体、心理、行为、品质等的塑造。从某种层面上讲,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学生健康成长,要求学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培养健全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坚韧不拔、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校园也在不断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对生活品味和责任的崇高追求。而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视野、一种具象、一种工具,逐步融入更多的城市时尚文化元素,承载了校园文化的更多功能,尤其是休闲思想的融入直接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时尚空间。
3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休闲趋向
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对工作效率的追求使学校体育工作承载更多的使命,培养学生强健体质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习惯和心态,以满足社会对人的需求。再者,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休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高校体育的休闲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高校体育文化休闲属性的直接体现。
3.1 师生体育观念的“认真休闲”化发展
“认真休闲”这一概念是加拿大学者罗伯特·斯特滨斯博士在1982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休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认真休闲”和“随意休闲”两种类型,“认真休闲”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个人业余爱好、某种偏好或非常自愿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既有兴趣又有意义,通常人们能够获取并展示与这项活动相关的特殊技能、知识和体验[13]”,而“随意休闲”即指我们的常规休闲方式,更侧重于休闲的随意性。由此可以看出,“认真休闲”很注重目标、兴趣、感情、习惯、价值等,这点和高校严谨求是的育人环境是契合的,也能满足高校师生张弛有度的生活需求。在此视域下传统的田径、球类、武术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将融入更多的休闲和时尚元素,更注重自由和科学性;团体类项目几乎都具有游戏性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等娱乐游戏性项目仍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能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诉求,而且开展形式简单,要求很低,将永远代表高校休闲体育的方向。此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浓郁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体育也将满足休闲时代人们需求,成为高校休闲活动生力军[14]。
3.2 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和校园极限类项目兴起
由于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的使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价值和个性解放,所以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时这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在地域和西俗东渐等文化特征的应先向滑板、小轮车、独轮车、轮滑、攀岩等彰显个性的校园极限运动迅速兴起[15],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这些项目和街头广场的那些相同项目的表演几乎没有区别,虽略显另类,但也被校园文化所包容,事实上,这也是对西方“个人本位,征服至上”等文化思想的一种吸纳。在有些学校,拓展运动也走进校园,以休闲和时尚运动的形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就个体项目而言,女生偏爱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瑜伽、啦啦操、普拉提等项目,既能修身塑体陶冶情操,又能展现休闲和品位。校园是一种以文化著称的群体,文化本身就注定学生具有多种性格和风格,但是他们都应该有共性的主流趋势,那就是积极乐观、活力健康、自律自由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文化约束和促进下选择时尚的自我展现,体现了学生认真休闲意识的发展和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
4 结 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渐丰富,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与一体的高校体育文化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休闲文化属性,这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的重要特征,具有浓郁的时代休闲色彩。高校体育文化的休闲属性在更好地服务于体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本质功能的同时也不断开拓体育的其他教育功能,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之和校园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更加和谐,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高校体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在高校环境中的体育文化的休闲属性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方向,提升了高校体育的文化品位,在积极吸收不同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育人环境。因此,对高校体育的休闲属性合理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对高校体育教学及其文化传播乃至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胡小明.面向休闲时代的体育——新时期体育理论的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4-5.
[2]马惠娣.休闲与体育文化的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1-5.
[3]游俊,等.休闲体育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6):101-105.
[4]谢光辉,卢峰,张玥.休闲体育文化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48-51.
[5]金川江.从游戏到休闲:对休闲体育发展历程的多重解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22-25.
[6]韩丁.高等体育院校的“休闲与健康”公共服务供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74-400.
[7]刘娜.多维视角下的高校休闲体育价值审视[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53-55.
[8]桑全喜.当代中国休闲体育文化发展之惑——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49-50.
[9]李勤友.休闲体育之价值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53-55.
[10]胡锐.中国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49-51.
[11]刘海清,刘海唤.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若干问题浅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6):42-44.
[12]陈红星.论休闲体育的和谐功能[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8,8(3):5-8.
[13]谭建共,王新卉.高尔夫与认真休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5.
[14]黎明华,欧阳江琼.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1(5):65-67.
[15]赵进,王健.从西俗东渐中青少年休闲方式的变迁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