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

2012-01-28于可红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精神

张 俏,于可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杭州310028)

0 前 言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载体,在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大学正经受着“市场化”、“科层化”、“技术化”、“政治化”的冲击和挑战,使得大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遗忘了自己原本的追求和信仰,大学精神也随之日益衰微。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践行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浅”、“散”、“俗”等问题。问题的症结,从本质上探析,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精神缺失或脱节的表现。种种情况表明,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必要和紧迫的,两者的互动迫在眉睫。

1 大学精神的内涵

1.1 大学精神的定义

大学精神不是一个简单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既内涵抽象,又具体体现;既见于微,又显于著;既内隐于大学人之心,又外彰于大学人之行的复杂概念系统[1]。目前,关于何谓大学精神,也是众说纷纭。比如,刘亚敏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2]。”杨鲜兰认为,“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3]。”

从不同角度认识大学精神,会有不同的表述。目前,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表述,我们仍可以从众多对大学精神的界定中提炼出大学精神的时代性、认同性和稳定性等重要特征,得出大学精神形成和传承的机理:积淀与认同。积淀是大学精神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认同则是大学精神得以传承的根基。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积淀、认同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它的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

1.2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大学精神的模糊外延和深广蕴含,使其本身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也给我们进一步认识大学精神带来一定难度。本文认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大学精神的内容更为合适。广义的大学精神是指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狭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个别的或者经典的大学精神。

一般来讲,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是可以模仿的,而惟独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设施齐全、学科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大学,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所大学所应具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4]。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凡是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与文化,并且代代相传。比如哈佛大学一直倡导“求是崇真”的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耶鲁精神”被理解成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主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在国内,如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大的“求是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既有共性又极富有个性的大学精神无疑是大学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交汇的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5]。

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体育建筑,体育宣传等;制度层面包括校园体育制度、组织领导、体育传统等;行为层面包括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学生个人体育行为等;精神层面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导向机制等。每个层面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其中,精神文化层居于主导地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是关键,是校园内文化中最权威的因素;行为文化层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物质文化层则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3 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性内涵

3.1 人: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21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不变的价值追求。大学精神是大学之为大的根本精神,在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最重要的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学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说,大学的一切工作开展都是围绕人、维护人和促进人来展开的,以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为宗旨。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终极关怀、人文关切[6]。人是大学精神的根源、中心、出发点和归宿[1]。

随着传统“生物体育观”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淡出,学校体育思想进入了“人文体育观”的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理念体现对人的关怀,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体育与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杨适教授在《中西人论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文化的中心是人本身。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人的现象[7]。”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心是校园人,其中,学生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他们的身心、人格协调发展。

3.2 “求真求实”精神之契合

大学是探求真理,获取新知的场所。大学精神蕴藏着深刻的“求真、求实”精神。“求真、求实”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实事求是,追求并坚持真理。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内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其蕴含的“求真、求实”精神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首先,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要遵循身体发展规律和运动的客观规律。运动员的训练,要有科学的训练观念,严谨有效、合乎科学逻辑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其次是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体育的本质特点是竞争,而失去了公平竞争,就丧失了体育的本质意义,从而也就丧失了体育特有的魅力和生命[8]。校园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运动,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学生公平参与比赛,并享受公正比赛带来的快乐。因此,整个校园被这股公平竞争、公正判决的风气熏陶着。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竞争精神,还原了最“真”的体育。校园体育文化的求真求实精神与大学精神倡导的科学求真精神高度吻合。

3.3 “拼搏进取”精神之契合

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力量更强。短短的六个字,内涵丰富。它向人们昭示着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自乐观、不断超越的人生信念。

校园体育活动是培养拼搏进取精神最好的载体。校园体育训练和比赛不断地引导学生战胜运动过程的苦和累,克服惰性和极点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在体育运动中团结协作、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砺,品德得到提升。这种锻炼与磨砺正是大学精神所需要的。大学精神提倡拼搏进取。因为学生追求真理、获取新知、取得进步的过程会面临重重困难,只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目标的坚定奋斗、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良好心理素质,才能跨越坎坷,走向新的高度。

3.4 “开拓创新”精神之契合

大学精神是经一代代校园人的实践,随着学校历史变迁和发展而积淀的校园之“魂”,大学精神的形成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大学在社会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要完成传承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服务引导社会的使命,需要创新精神作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占领知识前沿的高地,才能获得进化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9]。

体育文化的发展也遵循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间接性相统一的原则,现实的体育文化是过去体育文化的积累,现实体育文化的积累又是将来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10]。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不断创新变化的过程,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如场地器材、组织方式、管理体制、竞赛规则、技术动作的改变等都蕴藏着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提供轻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氛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正是大学精神追求的不变的神韵。

4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七号文件的颁布和“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启动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学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社团、体育竞赛、高水平运动队等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广泛地激活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然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思想等,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亦有所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看,“浅”、“散”、“俗”的问题尤为突出。

4.1 “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人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偏狭。虽然学校体育的目标已经从“育体”的生物学层面向“育体”与“育人”相结合的层面转变,但这种提高与转变往往有时只停留在体育理论界的学术层面,尚未在体育教师与学生层面达成共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其强身健体的作用上,对体育价值的认同还局限于学校这一相对狭窄的时空领域,这必然会导致对体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学意义的忽视。

其次,活动内容、形式肤浅。有的学校把校园体育文化等同于课外文体娱乐活动来建设。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与管理中,强调技术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足够重视体育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缺少有针对性的体育理论宣讲,与体育有关的讲座少之又少,导致校园体育文化人文底蕴不足,品味不高。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和动力必然受到影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应发挥的强大的潜在人文素质教育力量也会被悄然消解,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4.2 “散”一方面体现为校园体育文化缺乏系统而又高品位的把握,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没有把校园体育文化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进行建设,大多注重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的规划,造成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形”无“神”或形存神散。另一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大部分学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或者校园体育制度管理只流于形式。一些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体育部、校团委等部门的多头管理下,出现管理蜻蜓点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校园体育文化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纪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4.3 “俗”主要指校园体育文化缺乏特色与传统,趋同化现象严重。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习惯以场地设施、师资达标、学生参与度等表面数据来衡量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往往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学校体育传统的传承以及构建特色文化以体现各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走向趋同化、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11]。缺乏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和校园体育精神,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5 大学精神视角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浅”、“散”、“俗”等问题,从本质上探析,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精神缺失或脱节的表现。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既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它,而应把它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大学精神培育、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构思与规划。

5.1 凝聚大学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将大学精神所提倡的人文理念、科学理念等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学生体育人文教育的内容,如通过针对性的体育理论宣讲、定期的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沙龙等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变其狭隘的体育观念。其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求真求实、团结意识、公平竞争、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体育精神,要以公平公正、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体育道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精神,真正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让校园体育精神激励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5.2 契合大学精神,完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体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完善的大学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校要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部分要明晰职责、管理到位。其次,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突显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制订体育规章制度时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努力建设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主精神的体育制度。把大学精神与制度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体育制度的活力,使之既能起保障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

5.3 立足办学理念,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每一所大学,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学校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也就是说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传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去其他大学的显著性标志。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凝练独特的大学精神,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局面。可以通过塑造特色的校园体育物质形态、建设传统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立特色的体育竞赛体系等来彰显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提高其品位。彰显学校特色与传统不仅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

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是互为存在的。大学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也为大学精神的进一步凝练提供了“土壤”环境,为培育、弘扬大学精神提供载体与依托。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互动,能促进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提升,以此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1]储朝晖.大学精神的历史与反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杨鲜兰.论大学精神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0-24.

[4]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37-142.

[5]顾春先,邬红丽,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8):41-48.

[6]邓德强.论大学精神与人的和谐发展[D].吉林大学,2007.

[7]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卫才胜.论科学精神和体育精神的一致性[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12-13.

[9]陈瑞.试论我国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1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