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主义意识下的体育民众化(1927
——1937)

2012-01-27梁娅红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体育界民众体育

梁娅红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1930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体育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倡与发展,且发展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学校体育日渐发达,正如教育部长王世杰所言,“中国目前的体育,完全限于学校之内,学校之外几乎没有体育之可言[1]”,虽然政府多次声明提倡体育,但实际上都限于学校方面,而“遗弃了全国全民族的基本的大众,神圣的生产的大众,磨苦了自己,而福利社会的大众[2]”。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全国运动会无异于各大学体专的联合运动会,然而开办运动会的目的,不只是要注意在体育的提倡和替及,其中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训练国民道德的培养,这种国民道德的培养是面向大众的,面向社会的。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体育,更多的是全民的、大众的、社会的体育。

1 “体育民众化”思想的缘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加紧在中国继续扩张的计划,对华局势紧张异常,在此国难当头,外侮日蹙的情况下,“欲维此国此族之生存,断非忍辱苟安所可致,而胥赖国民体魄之健全及尚武精神之提倡[3]”,提倡体育乃势在必行。然怎样提倡体育,才能“救国”?提倡何种“体育”,才能强族、卫国?当时的体育界人士,认为只有提倡“体育民众化”,使体育走大众化的道路,才可以洗血国耻,实现民族自强。

基于南京国民政府提倡体育着力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体育界人士对于“体育民众化”的呼声愈加高涨。1927年提倡体育建设以来,学校体育发展较为迅速,其中更以学校内的少数选手为体育发展专业户,获得体育运动之对象的范围狭之又狭,运动水平亦不甚渺渺。然大多数学生仍未能享受体育运动之权利,况乎校外之广大民众。“提倡体育的目的,固然是要使一般人的身体强健[4]”,而并非只是学校内的少数选手而已。何况近代体育自民国以来,提倡已愈十年,然实际之发展状况,实在堪忧,近年来,所谓体育建设,“仅见于通商大埠,内地偏僻之处则绝无仅有[5]”。通商大埠之中,又仅限于“少数有暇分子及一般特殊阶级”,一般民众,从事体育,少而又少。面对体育的畸形发展,一部分体育界人士提出,“在现在说什么‘化’是很危险的,只有提倡体育民众化,绝对没有危险,且于社会人群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大家尽力提倡体育的民众化[4]”。时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会长的张伯苓也叹道:“自民元到现在,中国有志之士,天天呐喊着‘提倡体育’,‘振兴体育’;‘介绍运动’:连‘体育救国’的口号,亦高声的叫起来了,但从另外方面,看看事实的证据,又是怎样呢[6]?”足见当时体育建设成效尚浅,只停留在表面呐喊,而实际实施中败絮甚猖。当时体育界人士,关于今后体育之发展动向言论颇多,下面简要摘抄张伯苓先生的一段话,以作说明:

……体育事业的办的没有成绩,并不是我国‘唯一’的乏脸事体,但我们终得常常追念往事,才能成功于将来呢!所以要谈到‘今后之中国体育’,非把年来观察所及,各种人为缺憾的地方,提出来检讨不可:

第一,我意以为运动的范围不宜限于学校,应该推而广之,须普遍于全社会,使他有社会性才对。换句话说:即是社会的农工商各界,都要自己出些款,皆奏和人才来,组织业余团体,常比赛,多练习。

第二,我意以为运动的标准,不应该集中在‘大会’的竞赛和锦标的夺得。应当视若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常常练习,使技术精绝出众。对身心两方面,应当同时注重。

第三,我既把运动的标准,这样的严格地定了,反之,我对于他的宗旨,读者一定也可想见是极单纯而明显的,就是尽己之所能,不断的求技术的娴熟,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去做,对于现下青年男女以此当做一种‘时髦’或‘虚浮’,我是绝断不赞成的。

第四,去了运动的范围,标准,和宗旨,再从细微的方面考察,觉得观众的程度,却是在太浅薄了,给甲方助兴的观众,常常在乙方失败的时候,加以恶意的喝彩(所谓喊倒好)。加之,国内近年,竟发现了许多观众殴打裁判员的事,这更是中国体育界的不幸,我们应当注意和改正才好。

第五,末了,我意以为运动之振兴,虽赖人民的自助奋发,但正确的宣传,是更不可少的,现在天津即为人心体育同志,倡办是刊,想对于这点,认识一定非常清楚。希望大家努力,为我国体育界放一异彩。最后,我对于各运动员,希望他们要身脑兼用,道德和技术并重,则将来中国的体育发达,是非常有望的[6]。

可以说,张伯苓的谈话是就当时体育现状的四大误区进行的:第一,体育运动之范围仅限于学校;第二,运动标准集于大会竞赛与夺得锦标;第三,跟风严重;第四,民众对于体育之态度上不科学。就这四点而言,1930年代初,体育建设发展实大有弊病,无论是与国府之先决目标相较,还是与体育界人士最初之希冀相较,此情状无异于“画虎不成反类犬”。体育的设备、体育的组织、体育的实施、以及体育的宣传与鼓励等方面,实在需要相当之改革,体育正需要一真“革命”才能实现其价值。

另外,体育界人士,援引西欧各国体育发展之状况,多道其“体育民众化”蔚然成风。欧战后发达之国家,非常注重体育之普遍,“捷克国近几全国皆活动运动场中,操场达数千起,国府行政官员,多昔时球场英雄,亦一佳话。法西斯党治理之意大利国,对于体育,更为注重,最近调查运动场达一万五千,运动员几达二百万,儿童青年,更重大众操练,国家得以井井有条,观于过年沙地爵士上届来津放映之意图最近状况”,得见其体育‘民众化’之程度。另有,“俄罗斯,新兴国家也,自苏联政府执政以后,极注重集团的体育。政府订出全国人民年岁不同之各阶体育必备方案,而最近消息:更在地方建筑最大运动场,规模宏大,看台堪与‘欧林匹克’之洛杉机场相伯仲[7]”。以此两国为例,体育界人士认为:不论古今国家,左右党政,苟一强国,无不注重‘民众化体育’者。故而,以之为中国“体育民众化”之目标,体育界人士欣然而往。

“体育民众化”思想之所以在1930年代受到追捧,是与民族危机、国家命脉紧密联系的。对那些坚信“提倡体育以洗血国耻、复兴民族”的体育界人士而言,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舍全国国民团结精神,集中力量,加紧体魂训练,用汗血和肉弹冲破死亡战线,是挽救国家危亡的唯一出路。在此出死入生的时候,国民对于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是万分重大的。国民体力差一点的人,一定不能担负这种救国的工作,“收复失地”“救国民于危难”是需要体魄强健的国民共同来完成的工作。因此,“欲谋今后体育的进展,必须对于学识原理,悉心研究,对于运动技术,竭力探讨,更宜互通声气,共策进行,采人之长,补己之短,改法易辙,实事求是,那么体育的功效,才能显著,而强国的目的可达[8]。”欲矫正国民体育目前流弊丛生,成效无几的状况,则必须“普及”民众体育,实现“公”的体育。

2 “体育民众化”的主要内容

“实现全国体育之民众化或普遍化”,在体育界人士的倡导和国府的积极筹备中成为1930 年代国人的共识。何谓“体育民众化”?“体育民众化”思想,并非是1930年代才出现的,也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自古以来,体育的大众化、普遍化观念就已经在中国社会中或隐或显的存在,只是在1930年代中国时局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体育民众化”的呼号尤为强烈。其实,“体育民众化”的概念,最初应源于“教育民众化”。

这一时期,“体育民众化”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围绕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使大国民主义的体育,来消灭大英雄主义的体育;二是让大众公有的体育,来替代少数专利的体育。要实现大国民主义的体育,最重要的是国家应该有提倡的决心,政府应该有完备的设置。为民众福利着想的政府,能够勇毅的负起这艰巨的责任来,同时领导者率先唤起政府注意,促起民众觉醒,改变社会错误观念,早日提倡这广大运动的责任[2]。要及时扭转锦标运动、选手制度越兴越烈的局势,改变“因选手威严,优胜者受人宠拜”,而“形成体育为赌博式之竞争,擂台械斗”的状况,其每况愈下之状,与古罗马末代之体育相似,要极力的遏制和纠正“旁观者以宠拜英雄心理,作无味之鼓动,造成选手恶习”的举动与态度。从事于体育事业者,不应孜孜焉注意于机会比赛,锦标争夺,以及选手训练等事,应多注重与民众运动有关之事务,而加以研究与讨论,以便各个人都能得到体育运动之效果,以实现大国民主义之体育。

民众公有的体育,应从学校而始,积极的提倡普及广大学生体育运动,以及社会体育的推行,喜欢体育的学生当然是一个学校的运动员,而喜攻其他科学的学生亦应得到适当的运动。民众共有的体育,也是利用工作余暇,用意强健身体,恢复疲劳的体育。使不断运用脑力的职业者,如教员、律师、官吏、商人每天都有适当的运用体力,发舒筋骨的机会。调剂他们的精神,鼓励他们的兴味,使一天到晚操作机械干燥的工作的劳工或是继续静坐,很少活动的职员,成衣匠、缝衣女都有活泼强烈的运动,或是轻柔敏捷的游戏,使他们凝僵的血行流畅,使他们麻木的精神灵锐,恢复他们勃勃的生机,安慰他们生活的苦痛,引导他们进向生命之乐园[2]。民众体育训练的方法不能只专重在运动技术上,还应灌输智识,增进道德,进行意志的陶冶,完善民众的个人修养,从而达到一个人健全体格、涤荡心灵的完美境地。

“体育民众化”还应着力于国民“习惯”的改造,及造就坚强的“国民性”。部分人士认为:体育上的各项活动,既能于生理上锻炼国民的体力,增进健康,及促进其内部各组织的发展;又能于心理上训练过敏的意志力,注意力,智力,想象力,判断力;对于国民的教育上,更能养成各种善良的习惯;此外于社会上有极重大的贡献,关系民族教育,皆非常重要。通过政府对设备上赞助,体育界对于指导研究上努力,商行,公会,各机关,各团体间于体育的组织,积极促成,则求其普及的发展,不为难事。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国民有了体育上的活动来代替冶游等等不良的嗜好,养成个人及公共健康生活的习惯,国家社会也会因此而气象一新。在新气象下,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国民吃苦、耐劳、坚韧、勤奋的精神,锤炼国民团结力,实现民族复兴,就是“体育民众化”要达到救国方向。

3 “体育民众化”的普及

3.1 “体育民众化”实现的条件

3.1.1 要实现“体育民众化”,必须先改变民众对于体育的错误思想。当时民众对于体育的认识主要有五种倾向:第一,人为体育就是比赛,比赛就是体育;第二,认为体育是出“洋把戏”,贡拳头之流,因而研究把从事体育的人看做是走江湖的;第三,认为体育是有闲阶级的消遣品,是有钱人的专属,普通百姓是不配谈体育的;第四,认为体育是学生应当学的,其他人可免;第五,认为体育是青年人的权利,年龄大的人,不在范围之列[9]。基于民众这些错误的认识,再加上一些“智识阶级”的附和,体育愈加成为有闲阶级的消遣品,而与普通民众无关,这一切,导致“体育原理乡村,远离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大多数乡村民众[9]。”同时,这些错误认识还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即使实在城市,体育亦只是以比赛为重,选手制盛行。学校各机关对选手的一味纵容,使得其品德尽失,体格也未能达到健康标准。而从体育界本身来说,则一味的仿效欧美各国体育,不以我国民众习惯为基础进行发掘,离民众原来越远,体育之运动对民众而言,可有可无,无关痛痒,长此以往,体育运动即一无效运动耳。故而,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混乱的状况,实现“体育民众化”,就必须先使民众对体育有一清晰明了的认识。

要让民众了解到,体育是大众事业,且关系民族健康和国家生存的问题。欧洲他国讥笑何以会讥称我国民皆“东亚病夫”?在激愤恼怒之余,我们也该从内自省,国人中“体魄雄伟,肌肉结实,筋骨强健,姿势活泼”的简直凤毛麟角。试问:以四万万五千万的‘病夫’组成的民族,如何能生存于‘优胜劣败’的世界上?要使民族振奋,就须以体育作“振奋剂”,强我国民体格。因而,体育须以各个国民皆相实行为原则,广大民众须了解这一核心。欲达此目标,须先使民众了解体育真义。这一方面需要通过一些必要的宣传工作来进行,如放映体育电影、举行体育展览会、组织人员进行义务的体育指导、倡办体育壁报、组织健康教育宣传队等。

3.1.2 实现“体育民众化”需适合我国国情,并应顾到民众经济能力。“体育民众化”之口号,非由我国人自创而来,乃是广大体育界人士综合各国体育情形,搬照外国成功之例,援引过来的。我国要实行“体育民众化”,就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民众经济能力的方案来。言及国情,则应涉及到我国内民众的经济状况、文化历史、以及民情风俗习惯等等方面,进而提倡大众共公有的体育。如若不能适合我国国情,那也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终不能使国人享受到体育的益处,更谈不到去救国,去复兴民族了!

“体育民众化”的对象乃是广大“民众”,不仅仅是都市里的有闲阶级、有钱阶级,还包括广大劳苦阶级、生或水平地下的车夫、甚至街边流浪汉都是“体育民众化”的对象,当然也包括广大乡村地区的民众。因而,要使体育深入大众、深入到“民间”去,就必须经济实惠,便利人人,否则,只能是一纸空谈。民众体育的经济标准,应参考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乡村居民的经济状况,而不应以大都市高经济水平为度。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体育民众化”就是要做到普及乡村体育。因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就成为体育普及的主要对象。所以,在进行“民众化”实施办法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乡村现有的设备、场地为体育所用,而不用另费巨资筹建,以减轻民众负担。比如说,“道路可以作为跑道使用、稻场可以作为拳术场地、树林中可以作为篮球场、大树之下挂两根绳子,加一块木板,可以荡秋千、两树中间可以加一根木棒作单杠[9]……”这样,可以不花费分文,而有现成的运动场所和器具了。

3.1.3 实现“体育民众化”须符合科学原理,并使体育达到团体运动的价值。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体育界人士感到,民众体育的推广,不是拿浅薄、陈旧的方法去进行就可以成就的,须得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科学昌明、发达的阶段,就应该使得体育运动也符合科学的原理,使民众体育科学化。体育界人士认为,“体育之价值,在近代科学观点中实有重新估定之必要。吾人既知心身非二体,则体育之功用仅仅为增加体力,强壮体格,矫正身体缺陷之观念,其不合理已不待言,故不容不将以往各国所提倡之人造动作加以深切之检讨与考虑也[10]。”对于中国人以前所进行的体育活动,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态度和知识,因而现在看来有一些是不符合人体健康的运动,因此,在“体育民众化”过程当中,就应使广大民众了解而避免在运动中进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打拳的人往往以足跟用力跺地,以此来显示气势,但在医学上,这样做法有损害足部健康的可能。因此,提倡民众体育,应该对体育活动的科学程度作合理的要求。

有了科学的体育态度和科学的体育知识之后,还应该注重体育运动的团体化价值。之所以提倡“体育民众化”,根本在于“救国”。“救国”是每个民众都负有的责任,而并非单个人所能达到,因而体育的运动就是为了增强民众的团结力、凝聚力,加强团体运动,正是藉体育训练的力量,迁移到旁的事业上去。打造民众的团队精神,培养其互助合作精神,这不但可以使民众自卫,也可以使各个社会力量通力合作,体育的价值也才因此得以最终体现。

3.1.4 实现“体育民众化”须由政府主导进行。中央政府是“体育民众化”的指导力量,仅靠民众、团体的力量,是不能实现“体育民众化”的。体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体育的推进,与整个教育的推进,有深切的关系。国内整个教育,年来虽努力挣扎,稍有相当的进步,然因国家幅员广阔经济支绌,交通阻塞等限制,尚未然走到真正普及道路上去。体育在这种情形下,当然不能独自排除一切障碍,得到特殊较好的境遇。因此,政府对于民众体育应有通盘的指导计划,其中有三点是最为重要的:第一,应快速设置中央体育机关;第二,体育经费应列入中央预算当中;第三,应积极训练民众体育人才[9]。在政府的通盘考虑之下,实现体育行政系统的完备、体育经费的独立化、以及体育人才的专业化。通过分区或分忖的方法,把民众组织起来,利用民众休闲的时间,使体育为民众唯一的休闲娱乐,多举行各种比赛,提起民众的兴趣。通过中央政府,以政治的能力去提倡体育,是目前最为紧要的事项。

3.2 “体育民众化”的实现途径

3.2.1 “体育民众化”应从学校体育入手,进而普及于社会、全民众。三十年代主张“体育民众化”者,人数众多,对于实施体育民众化的必要性,他们从各方面都进行了阐述,关于具体的实施方案,体育界人士更是主张各一。有的人认为应在全国普遍设立体育场馆,以此从硬件设施上入手,来推行民众体育;有的人则认为应从增强体育师资的培养方面入手进行;还有人认为应从学校开始,进而普及于社会。综合各方观点,其最终归于一理,即由现成的学校体育出发进行改进,以普及于整个社会。

体育界人士大多认为,学校有相当的设备,有相当的师资,提倡体育,是比较便利的。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矫正以往的错误,体育的训练,要普及于各个学生,并且要依照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等分别规定体育标准,各个学生的运动和游戏的技能,不能达到标准,即不能毕业或升级。并且,“今日学校的学生,将来就是社会上的民众,如果学生在校对于体育受过相当的训练,有了相当的兴趣,不但他自己可以继续的锻炼,而提倡与指导,对于其它民众影响也非常重大[11]。”因而,从学校方面入手,进行体育的普遍化,是较为可行的途径。

经过探讨和研究,体育界人士认为学校体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良,以作为“体育民众化”的基础:第一,编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专科学校的体育教授细目,以弹性教材为辅导参考教本,充实各级学校体育课程。第二,完备学校体育设备。各级学校一般的现象对于体育设备非常简陋,应改变将经费花在少数运动员身上的现状,加大普遍需要的体育设备的投资。第三,解决体育师资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各级学校体育师资训练机关或团体对于将来人才的培养不仅着重于技能的娴熟,更应着眼于理论的沟通、人格的陶冶、办事的能力以及领导的精神的锻炼和培养;一是已经在学校服务的体育教职员,对于自修的工作应继续不断的努力[12]。此外,体育界人士还对学生“营养”问题、学校中的“性”教育问题,各级学校学生身体健康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其与学校体育的进展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从这些问题着手改善学校体育,是实践“体育民众化”的第一步。

3.2.2 加强军警体育训练为辅助民众体育之步骤。1930年代,各省县市所设立的体育场,本是提倡民众体育的唯一的机关。当时民众运动场所,除体育场外,无其他场所,即有私人设立的,亦不过是有闲阶级的独享品。而且当时体育场的设备及运动器具等,多系舶来品,平民无力购买,只好旁观,而场内运动员,又多系学生,于是许多地方的体育场与平民,就与体育截然无关,以致体育场等于虚设,普及体育更谈不到。蒋介石曾在电文中说:“查武昌汉口两地各处运动场,日常运动人员,甚属少见,虽至下午四五时后,学校下课,机关退值之后,亦当阗(tian)然无人,绝无运动气象,场同虚设[13]……”。我们于此可知,当时体育场,势有不能负普及民众体育的全责,即有可能,而一乡一镇一村也无力设立体育场和负担需要多量推行体育人员的费用。考虑到当时民间的诸多困难,以程登科为首的部分体育界人士认为,必须加强军警的体育训练,并利用军警的权力,实施民众体育,强迫民众实行,从而达到全民体育化的目的了。他们细数当时的实际状况道:“我国目前军警已深入农村,广布全国,假使由他们负责推行,民间还有什么抗违的事情发生!由他们担任指导员,还怕什么推行全民体育化的教室不敷!和什么顾虑教室的总奉给太巨!借用他们驻所的场位,还怕什么运动无场所的困难!他们深入农村,害怕什么穷乡僻壤的人民,逃出一个受训的人!所以利用军警权力以辅助民众体育,是达到全民体育化的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手段[13]!”而这一方法的实施,须先加强军警之体育训练,而后在进一步实行之。他们认为,近代军警不仅应有专门的技能及智识,同时应有坚强活泼灵敏的身体和能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全国军警体育应养成专门体育师资的组织,首先对于军警的身体,多给与一种活泼敏捷的严格训练,使他们在紧急时期,能有特殊应付环境的能力,这是近代战争中和维持治安时所必须的。其次,训练干部人才。产生各街区警察派出所、各县市城镇消防队、各县市城镇保安队以及各乡间民团和全国海陆空军营防等机关;并在各大学校附设训练机关,如中央国民体育学校、中央大学及师范大学体育科,设立暑期干部训练班等等,通过上述措施,逐层、逐级的训练军警力量,为确保施行的顺利,不得不采用强迫的手段,保障民众体育的施行。

3.2.3 坚持体育师资训练的原则,将民众体育普及于社会。体育教育事业应随空间时间的转变而随时变化。一国家民族的强盛,是基于人民各个身体强健的累积效应。以民族为本位,发扬救国精神,是1930年体育民众化的精神核心。当时广大体育界人士认为,该种精神核心的主体正是广大的体育教师,他们是“整个国家民族生命延绵的重要基点[14]”。基于此,“体育民众化”应在坚持体育师资训练的各项原则下,一步一步推行。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原则主要有:

第一,须明了体育师资训练,是促进民族健康的基点,体育教师是领导民众进入健康的导师,同时,谋求体育之普及,亦为体育教师之义务。

第二,体育师资训练,不是少爷体育,不是小姐体育,不是江湖卖艺之体育,是急成名族健康之体育先锋;

第三,现代体育,不是单纯之技术训练,要以自然科学及教育科学为根据,是体育臻于“教育化”;

第四,训练体育师资,要灌输科学常识,丰富生活,了解事物,适应社会生活,做一个儿童与青年之指导者;

第五,要合经济条件,不要多浪费之方法,使穷人所不需之体育[14]。

4 结 语

体育界人士热切的希望,遵循上述体育师资的培养原则,可以使民众体育健康、顺利的推行,使体育之活动达于中国社会各个地区、各个民众身上。然而,这对1930年代的中国而言不过是“黄粱一梦”,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状态都不具备“体育民众化”思想发展的要求和条件,民众对于体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使“体育民众化”足以普及的地步。另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机关部门未能按部就班,实践的阻力也相当巨大,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对“体育民众化”的实行有一定的干扰。但是,“体育民众化”思想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整个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而言,它是迈入近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1]王世杰讲述.体育的三个重大问题[N].中国日报,1933-07-11.

[2]孙寒华.中国体育应有的趋势[J].勤奋体育月报,1934,1(7):13.

[3]潘公弼.迎我国选手团归国[J].勤奋体育月报,1933(3):24.

[4]体育漫话[J].大公报,1928-03-02:10.

[5]俞晋祥.今後吾国民众体育应有之动向[J].体育杂志,1935(1).

[6]张伯苓.今后之我国体育[J].天津《体育周报》,1933:2.

[7]严仁颖.需要普遍化的体育[J].天津《体育周报》,1932:4.

[8]卷头语[J].体育研究与通讯,1932(1):1.

[9]王庚.民众体育[J].体育即看,1936(2).

[10]袁敦礼.心身关系与体育[J].体育季刊,1933(1).

[11]相菊谭.怎样普及民众体育[J].体育研究与通讯,1932创刊号:1.

[12]郝更生.我国体育今后在分工合作原则下进展的动向[J].体育季刊,1935(1):31.

[13]程登科.怎样利用军警权力辅助民众体育使全民体育化[J].体育季刊,1935(2):179.

[14]邵汝干.训练体育师资之几个重要原则[J].勤奋体育月报,1934(10):3.

猜你喜欢

体育界民众体育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风靡全球的运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