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分析
2012-01-27叶文汪全志吴亮春王锦权
叶文,汪全志,吴亮春,王锦权
(1.武警安徽总队医院麻醉科,合肥230041;2.安徽省立医院)
·临床研究·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分析
叶文1,汪全志1,吴亮春1,王锦权2
(1.武警安徽总队医院麻醉科,合肥230041;2.安徽省立医院)
目的 探讨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关键问题。方法 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术中积极抗休克、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动脉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加强抗感染、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15例术毕清醒拔除气管内插管,9例送入监护室继续抗休克治疗,其中2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死亡。结论 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有效的液体复苏,维持血压平稳,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均是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
休克,脓毒性;麻醉;外科手术
外科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多伴有内环境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但如果外科原发病不解除,感染性休克难以纠正;由于患者易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加之内环境紊乱严重,手术麻醉处理尤为困难。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24例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5~72岁。原发病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7例,肠穿孔并发腹腔感染5例,胃穿孔并发腹腔感染2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肝脓肿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1]。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立即行无创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R)、尿量监测,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开放2~3条静脉通道扩容,加用血管活性药物使平均动脉压(MAP)升至65 mmHg以上,并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麻醉诱导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1~0.02 mg/kg,芬太尼1~3 μg/kg,丙泊酚0.5~2 mg/kg或依托咪酯0.2~0.3 mg/kg,维库溴铵0.05~0.1 mg/kg,其后快速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4~8 ml/kg,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3~8 cmH2O维持SpO2>90%,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吸入2%异氟醚等维持麻醉。
1.3 术中处理 手术中加强液体复苏治疗,维持中心静脉压(CVP)>5 cmH2O,术中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MAP 65 mmHg以上,加强抗感染,适量使用激素,根据血pH等补充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同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2 结果
1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 h内拔除气管内插管,休克症状改善,送回原病室,顺利康复出院。9例送入重症监护室(ICU)加强治疗,其中2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术中即出现出血倾向、无尿等,后因出现MODS,虽经积极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于术后第2天死亡;余7例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科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在加强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原发病,但由于其血压低、多器官功能受损、内环境紊乱,手术麻醉难度很大,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及药物、术中的有效处理非常重要。
3.1 麻醉方法的选择 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手术时应选择对循环抑制轻又能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方法。本文24例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其中16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8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麻醉诱导迅速,效果满意。由于全身麻醉对循环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气管内插管有利于气道管理及给予有效的机械通气,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蓄,所以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是感染性休克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而椎管内麻醉使小动脉和静脉扩张,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骤然下降,常导致难以纠正的低血压[2],所以现已禁用于感染性休克手术。
3.2 麻醉药物的选择 麻醉药物应选择对循环影响较小的全身麻醉药物,并采用最小的剂量达到合适的麻醉深度。麻醉诱导可选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等,丙泊酚由于具有较强的抑制循环作用应慎用。麻醉维持以肌松药加浅麻醉维持为宜,本文病例选用了小剂量的芬太尼或瑞芬太尼、丙泊酚、低浓度吸入麻醉药及维库溴铵等,麻醉维持平稳,其中15例患者术后苏醒迅速,术后1 h内即拔除气管内插管。另外由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通常少尿、电解质紊乱,而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可引起高钾血症,故应避免使用。
3.3 术中监测与管理 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术中除常规监测BP、HR、R、ECG、SpO2、T及尿量外,还应及时行深静脉穿刺,监测CVP,行动脉穿刺监测直接动脉压观察血压变化更及时,同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积极纠正酸中毒[3]。
3.3.1 液体复苏 本文24例患者入室经过液体复苏后,18例尿量大于0.5 ml·kg-1·h-1,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渐减少,MAP升至65 mmHg以上,CVP达到8~12 cmH2O,术后恢复良好。补充液体按照先晶体、后胶体原则,晶体慎用乳酸林格氏液,胶体可选用血浆代用品,如聚明胶肽、羟乙基淀粉等,必要时可输入新鲜冰冻血浆等。
3.3.2 加强抗感染 除积极手术治疗原发病外,可进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由于肝脓肿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本组资料中23例患者选用了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抗菌药物,仅1例肝脓肿患者联合使用了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药物。另外,糖皮质激素的适量应用可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同时具有对抗内毒素血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4]。
3.3.3 血管活性药物 如果单纯液体复苏不能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就必须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保障重要组织器官的灌注,改善微循环。本文24例患者术中均使用了多巴胺2~15 μg·kg-1·min-1,间羟胺0.8~3 μg·kg-1·min-1,其中在充分液体复苏基础上4例使用了去甲肾上腺素0.05~0.3 μg· kg-1·min-1,8例使用了多巴酚丁胺2~10 μg· kg-1·min-1。有报道[5],多巴酚丁胺可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当末梢循环较差、皮肤发绀、四肢湿冷时,维持平均动脉压稳定在65 mm Hg以上可适量使用山莨宕碱或酚妥拉明,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痉挛,以改善微循环。
3.3.4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维持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中,9例患者pH<7.30,给予5%碳酸氢钠0.3~1.5 mmol/kg后,术中检测血气分析,7例pH值达到7.35以上,2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严重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难以纠正,最终于术后第2天死亡。
3.3.5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止MODS 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左心室功能下降,本文中8例患者适量使用了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保护心脏功能。所有病例机械通气时均采用小潮气量和PEEP治疗,防止加重急性肺损伤;承韶晖等报道[6],重症患者手术后适当的镇静治疗可以保证充分氧合,保护肺功能。本组9例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送入ICU后,均不同程度的给予了镇静治疗。对有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L的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新鲜冰冻血浆等;本组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口、鼻腔及切口渗血等表现,虽经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加用止血药物,效果不佳。监测尿量,对于少尿或无尿患者,充分液体复苏后应适时加用速尿10~40 mg;若患者体温较高,应通过乙醇擦浴、冰帽等方法降温。
[1] 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4,32(4):858-873.
[2] 杨光,朱莉莉.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J].临床医药杂志,2010,19(12):958-959.
[3] 王秋卉,严洁,严正,等.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592-595.
[4] 邱晓东,景亮.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6):378-380.
[5] 李燕萍,史晓燕,曲海燕.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3):199-200.
[6] 承韶晖,陶小根,王锦权,等.镇静治疗对手术后重症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3):252-254.
R631.4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2.04.030
2012-04-15)
叶文,主治医师,E-mail:yewen1221@163.com
王锦权,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jqwang6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