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及其波动性检验

2012-01-26丁振辉

外国问题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贸易条件制成品波动性

徐 瑾 丁振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一、问题的提出

经典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通过专业分工和规模经济能够提升贸易双方的居民福利,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理论开始倾向于证明该命题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成立,至少对贸易双方而言,这种福利效应的提升是不对等的。张文朗认为贸易条件不确定时,虽然参与自由贸易仍优于自给自足,但贸易利得明显较贸易条件确定时小[1]。同时,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会为此付出代价[2]。也就是说,受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给本国带来的贸易利得是不确定的,其中发挥作用的核心则是贸易条件这一要素。这一点在拉美国家对外经济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3]。尹翔硕、徐建斌[4]、隋广军等[5]、张亚斌[6]研究了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发展状况,并且均认为我国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来呈恶化趋势。研究一国对外贸易条件除了需要观察其长期走势外,还要分析短期内贸易条件波动的情况,事实上贸易条件短期波动对出口、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的影响更加明显。而长期趋势的变动(tendency)和短期波动性(volatility)正是贸易条件变动的两个基本方面[7],但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贸易条件的考察往往集中于长期趋势的变动上,而忽视了短期内贸易条件的波动。

如前文所叙,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虽然亦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或成长型国家所面临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即所谓的合成谬误。而发达国家由于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上游,拥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所面临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但是除了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能够成功跻身发达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依然处于全球产业链条的下游,从事着简单的加工组装和廉价的资源出口这样的工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领域的严重分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显著事实。东亚地区的日本则是最典型的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政策进而成功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历程为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特别是向先进国家成功转型的后进国家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提供了鲜活的教材。目前为止,大量的文献均将研究的视角定位于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动,或者中国与特定国家或区域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动,尚未有专门文献就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动特别是波动性进行研究,本文希望能够就此问题展开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日本对外贸易条件

对外贸易条件是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际贸易获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条件由初期的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逐渐衍生出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和纯要素贸易条件等等。但是,目前在理论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价格贸易条件,一方面价格贸易条件是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等的基础,另一方面价格贸易条件与其他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计算上更加简单,下文所涉及的贸易条件均指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指相同或同类商品,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又称净实物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Px和Pm分别表示商品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

(一)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

对贸易价格条件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期趋势的变化,对外贸易价格条件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国进行国际贸易时所面临的国际市场价格条件的变动趋势;二是进出口商品的交换对价,可以作为衡量商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辅助指标之一。NBTT等于100,说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相当,对外贸易不存在贱卖或贱买的问题;当NBTT大于100,表示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比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较高,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商品较多,依此条件进行国际贸易能够获得国际贸易利益;反之同样成立。笼统地说贸易条件恶化或者改善既应当从其长期的趋势进行分析,分析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条件指数的走势,同时也应当考虑对外贸易价格条件与100的大小。本文计算了自1960年至2009年日本整体对外贸易价格条件,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 1960-2009日本对外价格贸易条件指数(NBTT)① 其中进口价格指数和出口价格指数均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计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本整体对外贸易价格条件指数的变动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0~1972年、1973~1994年、1995~2009年。其中,第一、二个阶段都呈现总体上升,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而第三个阶段呈现震动下降的趋势。在第一阶段,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最高时达到102.24,最低时仅为88.11;随着石油危机爆发,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再次下滑,1980年下降至53.94的历史最低点,随后触底反弹,1994年升至106.28的历史最高。1994年之后,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呈现缓慢下滑的态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再次下降,2008年仅为77.61。

如果将日本对外贸易价格条件与日本战后经济和对外贸易走势进行比较,可以发现1956~1973年的18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也是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变动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先后经历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三大景气时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持续扩大,经济实力和商品竞争力稳步提升。1965年日本出现战后第一次贸易顺差,虽然不久之后再次出现贸易赤字,但在以后的大部分时间内,贸易顺差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常态。总的来说,在此阶段日本整体对贸易价格指数呈上升状态。

在第二阶段,出现了1960年以来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指数的最低点(1980年为53.94)和最高点(1994年为106.28)。受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并经历了战后首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然而,这一阶段日本经济仍然能够保持5%左右的增长速度,与深陷滞涨泥潭的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表现依旧比较突出。这一阶段还经历了日本战后第二大景气期——平成景气,平成景气从1987年6月一直持续到1991年2月,历时51个月,仅次于伊奘诺景气所达到的57个月的水平。特别是在加速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上,日本国际竞争实力提升,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显著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81年扭转了1979~1980年的贸易逆差情形,再次呈现顺差,此后一直便呈现贸易顺差的态势;1983年,日本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盈余国,此后到2000年除了1989和1990年外,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①数据均来自UNCTAD数据库,德国1990年前的数据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和。。1990年受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再次下降至76.78,是第二阶段后半期的最低点。但是,总的来说在该阶段日本的对外贸易整体价格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然而,平成景气期间同样是日本经济泡沫化发酵期间,特别是受广场协议的影响,日元大幅度升值,房地产泡沫崩溃,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陷入不景气状态。1993年日本经济探底回升,然而复苏仍然十分乏力,至今仍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同期,其他发达国家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美国借助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德国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重新崛起,其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国际市场上对日本的出口商品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与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缓慢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先后崛起。上述国家无一不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贸易策略,韩国电器产业、台湾电子产业、中国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等均对日本的对外贸易造成了极大的竞争,导致日本优势产业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而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坚挺甚至大幅上升。最终结果使得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在第三阶段呈恶化趋势。

贸易条件除了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对外贸易竞争力及对外贸易商品价格话语权等有关外,还与一国所处的国际分工的阶段、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国内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原材料和制成品进出口情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国际分工看,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长期扮演东亚经济领头雁角色,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领先的科技实力。同时,日本对外贸易规模庞大,在国际贸易领域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拥有较强的话语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受累于国内经济复苏疲软和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但仍保持了较优的对外贸易条件。特别是可以发现,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在第三个阶段日本再也没有出现对外贸易条件急遽下降的现象,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降,随之也立即反弹。而进入21世纪后,石油价格一路上扬,2008年7月甚至冲高至144.22美元/桶的历史最高。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也如脱缰野马一路狂飙,然而这段时间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却没有随之出现剧烈的下滑。这说明,日本已经比较成功地摆脱了大宗商品价格对对外贸易价格的束缚,能够比较自如地缓释外在冲击对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各部门对外价格贸易条件

分部门看,不同产业部门在不同阶段其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动不尽相同。在从整体上把握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还必须深入到产业内部分析各部门对外贸易价格条件的变化。本文计算了食品、纺织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机械机器和杂品等6类商品的对外贸易价格条件,结果如图1。

图1 分部门日本对外贸易条件(1960~2009)

大致来说,日本各部门对外贸易条件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从1960年到2009年,在这6类部门中只有金属制品部门和纺织制品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出现了下降。金属制品部门对外贸易条件价格指数由121.43略降至120.29,虽然金属制品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出现了下降,其对外贸易价格条件指数却高于100,说明金属制品部门拥有较为有利的对外贸易条件。纺织制品部门对外贸易价格条件指数由100.15下降至90.28,跌落至100以内,说明其所面临的对外贸易条件比较不利。其他4类部门均不同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杂项制品的上升幅度最大,增长2.29倍;食品次之,增长2.08倍;机械机器制品再次之,增长1.53倍。2009年机械机器部门的对外贸易条件高达129.58。从70、80年代的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再到90年代的汽车、办公设备和电子计算机产业等,日本机械机器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是该部门对外贸易条件逐步提升的根本原因。食品部门的对外贸易条件虽然上升趋势较明显,但贸易条件指数较低。

将各部门对外贸易条件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相比较,也有很大差异。金属制品在1974年之后,一直高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日本金属制品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对外贸易条件主要得益于日本金属制品进出口结构,日本主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原材料和粗钢等低附加值金属制品,而出口不锈钢、特种钢等高附加值的金属制品,后者出口价格指数高于前者的进口价格指数,继而导致金属制品的对外贸易条件明显高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纺织、化学、金属、机械机器和杂项制品对外贸易条件要高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从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纺织、化学、机械机器和杂项制品的对外贸易条件下降并低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机械机器和杂项制品的对外贸易价格条件开始回升并超过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

从贸易利得的角度出发分析各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可以将各部门对外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与100进行比较:大于100说明可以用更少的出口换取一定的进口,处于比较有利的贸易地位;小于100说明必须用更多的出口换取一定的进口,处于比较不利的贸易地位。可以发现,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日本纺织品对外贸易价格条件大于100,其他部门低于100;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各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均低于100;90年代金属制品部门大于100,其他部门低于100;到新世纪机械机器、金属制品和杂项制品部门对外贸易条件超过100,而其他部门低于100。

日本各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变动的趋势基本反映了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增长历程中各产业的发展过程和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变革。战后日本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培育国内主导产业,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是日本最早确立的主导产业,随后日本开始向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方向转移,70、80年代机械机器和重化工业成为日本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和稳定增长阶段之后,日本政府采取主导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造船等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钢铁出口量、船舶出口订单保有量等均居世界首位。随着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涌现,日本在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力。1956年至1973年间,日本初步完成了从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向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贸易、海外投资和并购,树立了领先的竞争性地位。在日本经济发展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尤其是优势产品的对外贸易对于提振日本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日本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4 625.8亿美元,同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54 607.3亿美元,货物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26.78%,2000~2010年,日本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约为5%,而同期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6%。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净出口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008年,日本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对外贸易占世界全部贸易额平均比重的行业共有37类,这37类行业商品占日本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高达61%,且37类商品全部为制造业产品。在制造业中,电子机械、运输设备、普通机械三大行业在2000~2005年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他们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2005年分别为26.2%、11.5%和10.5%①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核算报告》。。就是说,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在巩固优势产业国内重要地位的前提下,日本继续保持了机械机器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对外贸易价格条件呈上升的态势。

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虽然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多次强调了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性,也有相关法律和指导性意见出台,然而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政策效力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8],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大大减小,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趋缓,优势产业更迭周期明显拉长。

三、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性

可以将整体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分解成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产品有其各自的对外贸易条件变动特征,可以将之归结为“绝对贸易条件”效应,例如初级产品对外贸易条件变动趋势与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条件变动趋势自然不尽相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石油和铁矿石为代表的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要远远高于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而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则明显大于初级产品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相对进出口价格波动所导致的相对贸易条件的波动也会对整体对外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可以称之为“相对贸易条件”效应。例如,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相对价格或进口相对价格波动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根据上述思路,可以对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条件进行分解。

(一)理论框架

首先对日本对外贸易部门进行分类。根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口径,可以将日本对外贸易部门大致分成5类:初级产品(primary products)、资源型制成品(raw material products)、一般制成品(common manufactured products)、中技术制成品(medium-tech manufactured products)和高技术制成品(high-tech manufactured products)。其中初级产品包括原料品、矿石燃料等;资源型制成品包括食品、金属制品等;一般制成品包括纺织品、非金属制品等;中技术制成品包括发动机、农用机械、办公设备等等;高技术产品包括电子设备,电气化设备,车、船、航空器材等运输设备等。分别记做pr、rm、cm、mt、ht。

用px表示整体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px=lnPx,则有:

同样,用pm表示整体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pm=lnPm,那么有:

(1)-(2)则可以得到对外贸易条件的对数,

根据上文的思路,可以将(3)进行相应的代数变化得到对外贸易条件的分解式,如下:

该式并不唯一。从绝对贸易条件效应来说,每一类产品的权重既可以用出口份额来表示也可以用进口份额来表示。另外从相对贸易条件效应来说,由于需要选择一类产品进行对比,因此参照产品选择不同其表达式也不同。(4)式是以出口份额为权重,以初级产品为参照产品而得到的贸易条件分解式。等号右边的前5项表示各类产品的绝对贸易条件效应,其和为绝对贸易条件波动;后4项表示资源型制成品、一般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对初级产品各自的相对贸易条件效应,其和为相对贸易条件波动。类似,以进口份额为权重、以资源型产品为参照产品可以得到另一个对外贸易条件解构式,如下:

(二)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

在上述分解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核算各类产品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波动性可以有多种表示方式,最简单的如计算年均复合增长率,但是当首尾年份的贸易条件接近时很难表示出波动性的趋势。还可以用年均增长率的平均值来表示波动性,但这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上升与下降的关系,本文在年均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表示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其结果见表2:

表2 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1960~2009,分阶段,单位:%)

可以发现,在整个观察期内高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波动性最高,资源型制成品波动性次之,一般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波动性最低。1960~2009年间及其他各阶段内,高技术制成品波动性始终最高,资源型制成品波动性最低为11.53%;1960~1972年间,中技术制成品波动性最低为6.32%,1973~1994年间资源型制成品波动性最低为12.23%,1995~2009年间初级产品的波动性最低为5.47%。高技术产品之所以波动性较高,主要归因于高技术制成品技术含量较高,与其他类型产品相比更容易存在模仿与复制的过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推出的初期可能价格较高,而在末期由于模仿产品的不断涌现,价格明显下降,其价格波动幅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型的产品。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也是高技术制成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趋势来看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性趋于下降,其中初级产品波动性的降幅最为明显,高技术制成品降幅次之。从各个阶段来看,1973~1994年间是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世界市场油价急剧上升使得日本对外贸易波动性被放大;二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各国货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打破,国际贸易价格陷入动荡时期;三是日本经济在该阶段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性加大,为适应竞争,产品价格的调整也比较明显。

(三)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性分解

为了具体分析贸易条件波动性的原因,本文借鉴Baxter和Kouparitsas提出的办法[9],对贸易条件分解式(4)和(5)进行方差分解。根据前文所述,贸易条件共有两类10种分解方法,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并没有严格的优劣之分,限于篇幅,本文仅以(4)和(5)式为例,对此进行分析,进行方差分解时,会产生9个方差项和36个协方差项,由于协方差对整体效果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分解结果见表3:

表3 贸易条件波动方差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绝对贸易条件效应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52%。在5类产品的绝对贸易条件中,的波动最为明显,即高技术产品的波动性对日本对外贸易波动性的影响最大,可以解释其中14%的内容;次之,即一般制成品的波动性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波动性的12%。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占日本出口的权重较高。相对贸易条件效应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48%,其中中技术制成品和资源型制成品对初级产品的相对贸易条件各自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16%和13%,一般制成品对初级制成品的相对贸易条件次之,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10%。根据(5)式的结果,绝对贸易条件效应和相对贸易条件效应分别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57%和43%,其中,与(4)一样,在绝对贸易条件中,和,即高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绝对贸易条件波动对日本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分别可以解释18%和17%的波动性。在相对贸易条件中,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对资源型制成品的相对贸易条件波动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各11%。初级产品对资源型制成品相对贸易条件波动可以解释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12%。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①虽然根据不同的表达式,其结果略有不同,但是都指出绝对贸易条件效应对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影响要大于相对贸易条件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部门进出口商品价格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很少有两类部门出现逆向发展的情况,这相应地抵消掉了相对贸易条件效应的影响。但是从结果上看,相对贸易条件效应的影响也超过四成,也就是说,要分析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必须要结合各类部门间相对价格差别的具体情况。②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波动是影响日本贸易条件波动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技术制成品在日本出口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而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推进高技术制成品价格起伏比较明显,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高技术制成品成为最能影响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的部门。③从相对贸易条件效应看,以初级产品为参照物的相对贸易条件效应要强于以资源型制成品为参照物。这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更加明显,特别是几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给石油价格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资源型制成品价格虽然与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正向联动,但由于受下游采购价格限制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其波动幅度要弱于初级产品。

四、简要结论及建议

(一)简要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对外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收益的主要指标,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变动明显可以分为1960~1972、1973~1994、1995~2009年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呈明显的U形曲线,第三个阶段呈震荡下降的趋势。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变动的各个阶段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一致。②分部门看,日本各部门贸易条件变动不尽相同。从食品、纺织、化学、金属、机械机器和杂项制品6类产品部门看,金属制品部门和纺织制品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而其他4类产品部门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杂项制品增长2.29倍。6类产品部门中,对外贸易条件较高的部门是金属制品部门(平均值约为102.63),而较低的是化学制品部门(平均值约为69.26);从时点看,对外贸易条件最高的是杂项制品,在2008年达到153.20,最低的是化学制品,同样是在2008年为41.27。③通过对贸易条件进行分解,可以进一步分析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1960~2009年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波动幅度约为19.38%,在第二阶段波动幅度最高为21.49%。高技术制成品是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波动幅度最大的部门,而资源型制成品是波动幅度较小的部门。

(二)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条件变动的根源在于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较优的对外贸易条件意味着出口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往往意味着“贫困增长”的情形。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口产品价格趋于下降,而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资源短缺型时代,大宗商品价格坚挺甚至大幅度上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对中国这样的加工贸易和低技术密集型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而言,不啻是一个重大挑战。同样,对外贸易条件的波动性也是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要防止特定产业或部门对外贸易出现剧烈波动,这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结合日本对外贸易条件变迁的历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了维持相对较优的贸易价格条件,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获得新的贸易利益。发达国家之所以较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贸易价格条件,除了国际分工地位不同外,更是由于产品科技含量密集、技术领先和附加值高。20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抓住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制造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有利机遇,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在消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再创新的过程,这使得日本对外贸易品从初期的简单加工贸易品向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不断的科技创新是在经济低迷背景下支撑日本对外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主导产业升级

一国产业结构是影响对外贸易结构,继而影响该国对外贸易条件的重要原因。日本各部门对外贸易条件变动的历史就是日本产业结构变迁的一幅生动写照。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日本产业结构逐渐朝高级化方向发展,对外贸易条件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逐渐呈现优化或恶化态势。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其突出表现就是主导产业的升级,促进主导产业升级能够有效提升该部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有利于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对外贸易条件并不断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3.建立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带来的价格冲击,防止对外贸易条件剧烈波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口商品预警机制,要及时跟踪国外商品价格波动情况,避免高点买进,推高进口价格;二是出口商品预警机制,主要是防止国内出口部门恶性竞争,挤压出口价格。历史上,日本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日本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等出口自律组织的作用,并通过建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这样的全国性组织代替日本政府发挥窗口指导的功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4.稳定大宗商品供给和价格波动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是造成日本对外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和剧烈波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石油危机期间尤为如此。因此,为了稳定对外贸易条件波动必须从源头上稳定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的供给和价格,防止其对实体经济和贸易条件造成冲击。一方面,面对资源紧张的局面,必须不断开发新型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化石原料的依赖,这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占有核心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和参考日本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参股和收购国外矿山、油田等战略性商品储备基地,吸收成本上涨压力的经验,整合国内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大宗商品期现货交易,加大对海外矿山、油田的资本运作,鼓励有条件的能源加工和钢铁加工企业通过海外投资确保国内产业安全,优化进出口贸易条件。

[1]张文朗.论贸易条件的不确定性与贸易利益[J].世界经济研究,1998(2):69-72.

[2]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上)(第六版)[M].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2-103.

[3]赵丽红.关于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争论[J].拉丁美洲研究,2011(3):20-35.

[4]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1):31-36.

[5]隋广军,申明浩,罗晓扬.贸易条件恶化与我国比较优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3(8):99-102.

[6]张亚斌,车鸣,易先忠.“合成谬误”和中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10(8):33-39.

[7]黄满盈.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研究[J].世界经济,2008(12):28-34.

[8]赵晋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J].国际贸易,2007(9):39-45.

[9]Marianne Baxter,Michael A.Kouparitsas.What causes fluctuation in the terms of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7462.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制成品波动性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我国猪肉贸易条件变化及影响因素
四川省初级加工品和工业制成品对GDP的实证分析
基于人民币兑欧元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外汇汇率波动性研究
基于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发现及波动性研究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基于SV模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性研究
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