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

2012-01-26王晓庄李敬强张毕勇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天津30007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低龄价值观老年人

吴 捷 王晓庄 李敬强 张毕勇 (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天津 300074)

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

吴 捷 王晓庄 李敬强 张毕勇 (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天津 300074)

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正在变老”成了中国人口给世界的最新印象。针对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总结,认为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应该首先明确对价值观以及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1 价值观的内涵

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2〕。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3〕。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价值观的内涵,它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结合价值观的社会性内涵,我国学者提出:价值观是指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人们对事物及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评价标准,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4〕。该定义明确了价值观可以用效用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界定,认为价值观可以定义为是个体关于资源有效性的判断标准,该观点在元动力理论中已经进行过描述〔5〕。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积极的、能动的心理能量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为了保持生命体有序结构和平衡状态,即:“活”,必须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换,于是产生行为。这些资源即是个体行为的目标。保持“活”性是人类的本原目的,为了“活”得长,“活”得好,人必须保持与外界进行资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动力机制,即动机。动机水平是在人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形成并稳定的。当人们认为自身所保有的资源达不到已经形成的动机水平的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资源匮乏状态,即产生需要。此时人们就会用价值观对自身和外部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并最终由这个判断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可以说价值观是个体行为的导向系统。

该理论在进一步阐述个体进行价值判断时其行为通常遵循以下程序:(1)分析自身特征,对获得资源的可能性进行判断;(2)分析行为方式,对行为所需付出的资源进行评估(付出多少?是否能承受?);(3)分析目标,对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是否需要?对自己是否有价值?);(4)付出低于回报,且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在特定的价值观念系统的影响下采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起到了评价资源是否有效的作用。

2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及解释

对于工作价值观,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和界定各有差异,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6〕。宁维卫是我国最早研究工作价值观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势、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工作价值观的社会性。黄希庭等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工作价值观的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7〕。Elizur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其从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3〕。Schwartz〔8〕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来寻求的一种目标和报酬,它们是个体的一般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Ros、Schwartz与Elizur观点相近,偏重于将工作价值观视为一种对某种工作结果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总体价值观在个人工作中的体现〔9〕。

现在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总体价值观在工作中的体现,是个体对其在工作活动中所涉及资源有效性的判断标准。该定义侧重对工作活动和在工作活动中涉及各种资源的进行价值判断。基于这一工作价值观的定义,城市低龄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再工作的行为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过程:低龄老年人的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退休后仍然会产生一些退休前的需要,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及人际交往的需要等,但是在退休之后较为封闭的生活状态中,与工作环境中的资源交换实际上停止了,这就可能产生一种资源匮乏的状态,形成现实需要。该观点已经在一些研究中得到验证,例如,吴捷〔10〕研究认为,老年人“最迫切的要求”依次是改善医疗条件、改善社会服务、增设文化活动场所、保障吃穿需要、改善住房、教育子女孝敬老人、提供再就业机会。在对外界出现的再工作机会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低龄老年人决定是否再工作,并由此产生再工作的行为。实质上,影响甚至决定低龄老年人是否有再工作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是他们对自身资源是否匮乏和对是否能从再工作的行为中得到匮乏资源补偿的价值判断。

3 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的结构解析

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基于自己对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定义,并在定义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实证研究,也各自对工作价值观的因素结构有不同的理解。

Elizur对工作价值观从“价值形态”这个层面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形态价值观,这些价值因素能直接对人产生比较具体的影响,比如健康、体格、经济保障、报酬和工作条件;第二种是情感形态价值观,该类价值因素主要表达了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比如爱、被同事尊重、公平的监督等等;第三种是认知形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因素只要表达想法、信仰和观点等等,比如生活和工作乐趣、成就、责任感和独立〔11〕。

借鉴Elizur工作价值观的结构理论,将低龄老年人的再工作价值观分为6大类型,分别为:生存型和保障型(物质范畴);社会型和自尊型(情感范畴);成就型和体验型(认知范畴)。

3.1 物质范畴 该层面重点关注退休后的低龄老年人是否需要再工作为其提供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根据这种需求程度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3.1.1 生存型 持有该类型价值观的低龄老年人看重再工作活动中与生存动机有关的资源。他们大多属于养老金不足以支持其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其生存状态的老年人。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院王红漫的《老年人再工作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北京大学燕园地区的调查》中看到:有55.3%的被调查的老年人觉得日常开销太大,钱不够花,45.8%的老年人需要经济资助〔12〕。所以低龄老年人以获得经济补偿以满足其生存需要为出发点的再工作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为常见的。因此,那些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老年人具有较为迫切的就业意愿,更希望能够通过再工作来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

3.1.2 保障型 持这一类型价值观的低龄老年人看重的是再工作活动中与安全动机有关的资源。虽然他们依然看重再工作活动是否能够为其提供物质资源,但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较持有生存型价值观的低龄老年人更好一些,所以他们选择再工作更多的是想为自己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钱鑫与姜向群在《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揭示:在经济状况大致够用的低龄老年人中有32.1%愿意再工作,经济状况为够用有余的老年人有30.3%有再工作的意愿〔13〕。他们认为老年人有再工作意愿的比例随着经济状况的下降而增强。这一类型的退休老年人一般有丰沛的养老金,足够日常生活,但是他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未来物质生活上的安全感而选择再工作。

3.2 情感范畴 该层面重点关注退休后的低龄老年人是否需要通过再工作为其提供与他人交流,获得认同的机会。根据这种需求程度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3.2.1 社会型 持这一价值观的低龄老年人关注的是再工作能否提供与人际动机有关的资源。这类型老人一般有充足的社会责任感,乐于付出,注重关系和友爱,喜欢在集体中的感觉,希望再工作能够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与年轻人互动的机会,希望通过再工作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

王红漫〔12〕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无论退休老年人的再工作愿望如何,大多数老年人一致认为在退休后既需要继续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56.8%),也需要为自己的家庭尽责(71.9%),62.2%的老年人愿意同时为社会和家庭尽义务和责任。只有2.9%的老年人认为不再需要为社会和家庭尽义务和责任了。对于被调查的老年人来说,无论对社会或家庭,再工作老年人的责任和义务观念都要较未再工作老年人强(认为还非常需要为社会尽责任和义务的再工作老年人数比例为67.1%,而未再工作老年人为49.6%;表示需要为自己的家庭尽义务和责任的再工作老年人数比例为78.2%,未再工作老年人为67.5%)。这类型低龄老年人选择退休后继续工作,是想通过再工作增加自己与社会的互动,担负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2.2 自尊型 持这一类型价值观的低龄老年人十分看重与尊重动机有关的资源。他们多为退休前工作地位较高,较受人尊敬的老领导或者是老干部。因为资历老、贡献大、经验足,因而自尊心强,特别希望得到周围人对他的尊敬,喜欢让别人遵循他的意志办事,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怀、安慰。一旦离开了工作岗位,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容易感到身份一落千丈,认为自己老了,体力智力都不如年轻人,缺乏激情和自信心,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卑和沮丧。所以他们格外希望能通过再工作获得以往受人尊敬的地位,得到别人的认同。这些城市低龄老年人在再工作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单位中具指导性地位的工作,以获得尊重的满足。

3.3 认知范畴 该层面重点关注退休后的低龄老年人是否需要再工作为其提供发挥余热和特长,并在工作中尝试新事物获得成长机会。根据这种需求程度,将其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3.3.1 成就型 持有这一价值观的低龄老年人特别看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资源。他们在对再工作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份工作是否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特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贡献余热的机会。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低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非但没有过时,反倒是与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相结合,使其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低龄老年人非常希望发挥个人的专长和技术优势,再有所成就,同时为社会再做些贡献。Platman〔14〕认为当今“老年人”大多身体健康,可能比年轻人更加多产,更忠诚于他们的职业,更倾向于在晚年仍旧发挥自己的价值。杨柳〔15〕在以沈阳市天光社区为例的老年人再工作问题研究中揭示:在调查的所有对象中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继续回馈社会,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也获得自我实现感和幸福感。这些低龄老年人认为工作不仅仅是增加收入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可以从工作的过程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重新建立起自我意识,使得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增强自信心,从而抵制因年老带来的消极影响。

3.3.2 体验型 持这一类型价值观的老年人看重与成长动机有关的资源。对于这类老年人来说,退休后重新工作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其中更有其深层的含义——通过再工作来充实自己,促进自我的成长。同样,在王红漫〔12〕研究中显示,79.2%的再工作老年人持有这个观点,只有20.8%的人不为充实自己而工作。在自我充实意愿与再工作愿望的比较中,老年人退休后再工作愿望与老年人的自我充实意愿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有60.8%的极希望自我充实的老年人非常希望能够继续工作,反之,觉得不需要自我充实的老年人则有87.5%不想再工作。随着自我充实意愿的增强,再工作愿望也随之增强;反之,则减弱。

4 展望

通过对城市低龄老年人工作价值观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可以认为低龄老年人在是否做出再工作的选择时,上述价值观类型并不是单一影响其价值观的,而是两种或是两种以上共同影响。也就是说,低龄老年人在再工作的价值观同时受到来自不同范畴的价值判断。上述价值观的类型与低龄老年人的年龄是否存在着交互作用也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再工作问题,关系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人不仅有发展的权利,而且应当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之中。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既可以使他们发挥余热,也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通过研究低龄老年人再工作价值观,揭示城市低龄老年人在选择是否再工作时的影响因素,为我国进行“银铃行动”,进一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保障和促进老年人再工作的政策和法规提供依据。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发更多关于如何促进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工作的研究和思考。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2006(2).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rn.cn/news/txt/2007-12/17/content_9392818_2.htm.

3 吴怡萱.两岸经理人工作价值观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 许 燕.北京大学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研究,1999;5(1):33-8.

5 张毕勇.基于心理动力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8.

6 唐文清,张进辅.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31(3):765-7.

7 张大伟.工作价值观视角下服务行业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 Schwartz SH.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1999;48(1):23-47.

9 Ros M,Schwartz SH,Surkiss 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1999;48(1):49-71.

10 吴 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满足状况、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5(10):1130-6.

11 Elizur D,Sagie A.Face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J〕.Applied Psychology,1999;48(1):73-87.

12 王红漫.老年人再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北京大学燕园地区的调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7(1):64-70.

13 钱 鑫,姜向群.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6;5(1):25-9.

14 Platman K.The self-designed career in later life:a study of older portfolio workers in the United Kingdom〔J〕.Ageing Society,2003;23(2):281-302.

15 杨 柳.老年人在就业问题研究——以沈阳市天光社区为例,2009 http://rurc.suda.edu.cn/ar.aspx?AID=336

〔2012-04-13收稿 2012-06-26修回〕

(编辑 袁左鸣)

R161.7

A

1005-9202(2012)20-459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0.129

国家社科基金(No.11BSH045)

张毕勇(1976-),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应用心理学研究。

吴 捷(1969-),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老年心理学、老年人力资源、老年心理健康研究。

猜你喜欢

低龄价值观老年人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我的价值观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A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