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发展的老年体育
2012-01-25李浩然
李浩然
(洛阳理工学院体育部,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大有改观,从解放前人均寿命35岁左右到今天的73岁即是有力的证明。然而,相比日本的83岁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实力不足有关,也与我国体育目标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要甚至忽视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有关。虽然我国从解放以来相当关注老年人体育,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我国老年体育人口仍然不足,农村更低。部分对健康渴望和对健康知识缺乏了解的老年人产生对邪教的痴迷、对伪养生的追捧、对虚假保健品的信赖;相当一部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养成多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不良习惯。所以,简单地从体育的角度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或只是盯住体育来研究体育的发展,只把体育作为发展的目标,没有把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发展的重点,使我国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偏离了老人的需求这一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人文关怀〔1〕。研究我国老年体育的发展,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跳出体育本身的视角,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新的思考。
1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历程中,对老年体育的重视程度
在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发展因素的影响,体育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当把老人的需求作为目标时,体育促进老人的健康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目标则偏离老人的需求方向。
1.1 解放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摘掉“东亚病夫”这项有辱中国的帽子,为了改变封建礼教对老人健康的损害,同时,也为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国防建设服务,我国体育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导下,体育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并得到有力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年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体育的发展方向虽是以人为重点,但仅仅是从增强体质这一方面开展。同时,由于我国体育基础条件太差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急需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很多老年人不了解体育,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大多数老年人一般只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个人参加锻炼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
1.2 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极左思想和盲目“大跃进”的影响,在体育方面出现了为体育而发展体育的冒进之风,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老年体育被忽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摧残,大批体育专业人士被迫改行,一些体育部门被撤销,老年体育处于无序状态,体育发展几乎瘫痪。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政治运动中,虽然也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但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大多数老人被迫失去了自主、失去了自我,老人的需求无从谈起。
1.3 调整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 文化大革命后,体育各管理部门开始行使自己的职能。此时期的体育工作方针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对于急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急需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胜利,不仅能够证明我国的实力,主要是能够增强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国人的斗志,提高国人的凝聚力。体育成为中国人强国梦的寄托。因此,在举国体制下,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竞技体育。把体育的政治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忽略了老年体育的发展,忽视了老人的体育需求。
1.4 1992年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为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始实施,同年10月《体育法》颁布。国家也对老年人体育加大了投资力度,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日渐增多。然而,在以利润、金钱为最高价值取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注重物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尽可能获取较大的效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本主义弱化,忘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体育也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把体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作为手段进行经营,体育的商业特性是与体育的本质特性发生了矛盾。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仅仅只为社会上一部分较富有成员提供了更多及更高的消费领域。如今,花钱买健康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但又有多少历经苦难且只有一般收入的老年人会舍得花这笔钱去收费场馆锻炼?虽然我国发展了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又有多少指导员大公无私献身老年体育?老年体育在市场经济下被边缘化。在这种环境下,体育“取代了人自身的目的而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2〕。
在政府管理层面,人本工具论强化,如体现领导功绩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修建运动场地、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或比赛、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等。人本实质论弱化,很少真正从老年人的角度以及实际需要出发修建运动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对老年人的实际体育生活关注较少。老年体育的发展失去了有效的支撑,几乎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因此,财富的积累、功绩的建立不等于老人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2 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发展老年体育的客观必然性
2.1 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迫切需要,是老年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提出,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的关怀,对人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入地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是关心民生、发展民生、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人的需求逐渐增多,将从原来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转入以追求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3〕。现阶段,我国老年体育的主要任务应是促进老人愉快和幸福地安度晚年。因此,体育应以满足老人的需求为导向,树立“为了每一位老人”的理念和目标,为老人服务。从增强老人的体质入手,以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陶冶老人情操、提高老人修养、提升老人精神境界为出发点,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发展体育,而且老年体育发展计划制定和发展目标确立都应从老人的需求来着手,可把参加体育健身的老人多少以及参加的积极性作为老人体育发展的评判尺度。弱化体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去除体育的功利化、摒弃错误的政绩观,提高老年体育在体育发展中的比重。
2.2 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发展老年体育可有效地提高我国老年体育人口 对健康的追求是老人的心愿,特别是身体有各种不适的病人。凡是能增进健康的方法,多数人都愿意去尝试,甚至不惜花重金。因此,有被假神医忽悠的,有被法轮功蛊惑的,有被虚假保健品欺骗的。一方面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的老人对健康以及健康知识的渴求,一方面是对健康知识普及的力度不够。虽然老人都知道体育能够增进健康,但如何有效地养生健体、减轻病痛,掌握的老人并不多。所以,那些虚假保健才占有市场。在现阶段,老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他们有太多的空闲时间,他们也渴望过幸福、充实、健康的生活,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只有从老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发展老人体育,而不是为体育、为利益而发展体育,使老人了解体育,掌握体育健身方法,热爱身边的体育组织,老人才能主动参与体育,老年体育才能健康发展。而这一切需要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身边的体育组织进行具体的引导;也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投入支持。就是说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后,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发展老人体育,才可有效地提高我国老年体育人口。
3 对健康发展我国老年体育的建议
3.1 推进竞技体育产业化,加大公益性老年体育事业的投资力度 由于竞技体育承载者中国人的强国梦,因此,从政府到民众都寄厚望于竞技体育,政府向竞技体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则相对不足。然而,国家的强大不是靠体育金牌,体育金牌堆不出大国的崛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也日益强大,民众对体育强国梦的寄托也渐渐淡化。体育发展的重点应适时向人转移,即向群众体育转移,向老年体育转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群众体育上,加大对老年体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老年体育公益性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体育权益。弱化体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适当减少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使竞技体育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是中国竞技体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
3.2 把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服务纳入到社区服务体系中去 老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老年人体育素养不足和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低,因此,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较少,大部分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为了保障所有老年人的体育权利有效实现,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安度晚年,应把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服务纳入到社区服务体系中去〔5〕,成立社区老年体育俱乐部,创编适合各类老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加大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动员并引导老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老人的体育锻炼生活化,以促进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1 孙明泉.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着力点〔J〕.改革与战略,2010;(9):5-6.
2 许文贤.背离的人—当代社会人的发展误区剖视〔J〕.求实2010;10:27-30.
3 中国发展阶段的转变: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OL〕.http://www.cnr.cn/allnews/201010/t20101025_507218592.html
4 辛 利,周 毅.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经营理论与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2):13-5.
5 李 波,岗川晓,沈如玲.老年人社会现状对健康观的影响与反思〔J〕.体育科学,2011;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