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素与实践

2012-01-25潘桂娟刘寨华张宇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文献理论

杨 威,潘桂娟,于 峥,刘寨华,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因其涉及医、药、文、史、哲等多领域,涵盖生命、健康、医疗等各层面,而研究思路与方法各异,特别是有关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证候等基础理论的争议仍此起彼伏、莫衷一是。然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绝非坐而论道,要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最终目的是对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厘定和阐释,以发挥原创优势、引领临证提高。笔者基于本团队的五运六气研究实践,归纳出四点要素,分析其研究方法、支撑条件及主要难题等,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抛砖引玉。

1 文献整理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古往今来,各种学说、观点、体会大多以文献、资料为载体。首要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对历代各种文献进行全面收集、专业甄别、精准校勘、系统整理,是中医基础理论得以研究、传承的基础性工作。此项工作需借助医史文献学、信息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又要具备研究领域的专业性,用以解决文献资源限制、保障研究底本质量。

开展系统的五运六气文献整理工作,搞清楚各种说法的来龙去脉,是本团队研究实践的第一步。①完成古今五运六气文献调研,古近代相关著作版本考察;②分类汇编古近代五运六气医学文献达200余万字,涵盖《素问》相关篇章经文及历代注释、各时期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等;③校勘、订正30余部重要的经典五运六气文献,编纂《五运六气文献类编》;④收集流传较少的孤本、珍本五运六气文献,点校其中6部,制定《五运六气丛刊》计划;⑤分类收集现代五运六气著作、论文(期刊、会议、学位)及内部资料,综合分析五运六气的研究现状及难点,把握其研究趋势;⑥收集相关的非医学资料,如国学文献《四部丛刊》中五运六气资料,《二十六史疫病资料》及同期灾异资料,古代天文历法相关资料等,促进医学文献的研究深度;⑦以文献资料管理为主,以临证应用分析平台为辅,设计并建设五运六气知识库,获得五运六气知识管理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0383045号)。

通过上述工作发现,文献整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其他领域中也普遍存在。其一,由于本底资料内容丰富,浩如烟海,体量较大,且知识涉及面广,来源旁杂,专业性强,文献整理工作费时费力,所以常常影响其系统性、全面性,贪图省力或条件有限会陷入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其二,常用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版本信息工具书中,有关五运六气著作的版本信息存在名实不符、存储地有误、版本信息不全等现象,必须亲身考察才能发现。其三,部分文献的传播、流传不广,孤珍本资料散存于各地图书馆中,获得复制件或者获准阅览的难度较大。其四,在广为流传的文献中,文字错讹较多,导致阅读和理解的困难,其中有校勘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更多由于点校者缺乏五运六气知识背景造成。其五,基础研究领域的古籍点校专业性要求较高,但读者群有限,商业卖点不强,自由出版的空间受到限制。目前,由于课题、经费等原因,团队完成的文献类编、孤珍本点校尚未出版,完成整理的文献资料仅限内部使用,文字错讹较多的五运六气文献仍广为流传。

2 理论梳理实现知识阐释

经文献整理,搞清楚了前人“怎么说的”,就需要进一步解决原有文献的古奥难明或断章取义问题,需用简洁直白、易于理解的语言阐述理论“说了什么”。主要是通过理论梳理实现中医理论知识的现代阐释,包括对理论问题的提炼、辨别,对理论素材的甄别、取舍,对理论原理的梳理提炼、完整表述、系统呈现、阐发创新,需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语言文字学等研究方法,如演绎、抽象、概括、类比、辨伪、稽考、综合等,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提升,并强调对所涉多领域知识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五运六气理论被指为“文辞古奥,义理难明”,其中的各种学术争议已延续千余年。本团队以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脉络、历代医家的理论阐发为切入点:①开展《内经》七篇运气大论的概念梳理,区分核心、基本、衍生、关联的不同概念层次,明确其理论范畴及概念框架,确立广义五运六气观念;②梳理医学、国学文献中五运六气的核心概念注释,分析其语义变化,深化对五运六气核心概念的理解;③开展断代研究,提炼各历史时期的运气学术特点、不同医家的运气学术主张,辨析五运六气的理论起源、发展脉络及其争鸣原委,弄清五运六气的学术地位;④理解历代对五运六气格局推演模式的不同阐释,以四时常变规律解读年周期的基础运气格局,并开展大小运气格局、先后天运气格局等系统研究;⑤从时空一体、层析集合、时间端绪角度剖析五运六气观念,从多维度的常、变、异表达阐释五运六气原理,从思维方向的双重性、思维结构的三元化、思维表达的跨越倾向阐发五运六气思维模式,透过文献记载的表象提炼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彰显其科学价值与理论特色;⑥分析五运六气在中国国内及周边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揭示五运六气对藏象、病因病机、诊疗、养生等理论的学术影响,分析学术流派变迁与六气大司天的契合关联,理解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一致性内核。

在五运六气科研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理论梳理中的共性问题。首先,以历代文献为依据的理论研究,普遍存在文献缺失、文献取舍的难题。通常研究取法“孤证不立”,但由于历代文献流传、医家见识的局限,医史文献研究多存疑待考,理论研究需以贯通其理为准,不可惟“多数”为是。其次,面对五运六气之类的医学玄机,更需实事求是、广蓄博览和甄别取舍,虚心学习、细心领会、小心求证,必以医学与科学为标准,应力戒以偏概全、歪曲屈解。再者,理论的梳理与提炼要解决问题、提出观点,不能停留在文献素材的简单堆积,也不能遇难而默、含糊过去,或人云亦云,停留于过去的不易看懂的解释。科学原理与价值当为古今、中外的学者认可,兼收并蓄、贯通其理当可辨析争议。最后,理论梳理是为彰显学术,理有所用,以冠冕借口秘不示人固不可取,纠结于无实际意义的问题、追求空洞的屠龙之技亦不可行。

3 应用法则剖析以增进临证的指导价值

中医理论的功用是阐明医理,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怎么用”的问题,通过应用法则剖析、诊疗规律提炼,为中医理论知识的临床实用指明方向、落到实处、增进实效,可以解决理法分离、各执己见的问题。主要涉及以该理论为指导,对相关诊察、辨证的规律解读,对疾病变化规律的提炼及防治方法的归纳,对药物功效、方剂配伍、针灸处置等治疗技能的解释等。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需凸显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关联,明确所提炼规律的适用范围,并在临证中对不同理论解读进行是非曲直的辨析。

针对五运六气理论阐发与临证诊疗脱节的常见现象,从古人“五运六气为医之门径”的认识出发,加强应用法则剖析、诊疗规律提炼,取得了可喜的进展。①从五运六气格局及时行民病发病规律角度,探讨疫病的中医防治特点及优势,阐发五运六气防治疫病的应用原理、60年临证防疫指导概览、5年流行证候倾向及用药养生要点等,撰写《五运六气与疫病防治》;②以古代医理论述与疫病分析相结合,提炼温疫易发于少阴、少阳客气的发病规律,归纳历代医家运用五运六气防治疫病的诊疗经验;③以方剂研究为突破口,按运气特点提炼立法制方、调制方剂或化裁方剂的规律,梳理不同运气条件下的常规用药遣方规律;④参考五运六气医理,归纳脉诊望诊、经络针灸及养生防病的临证经验,如辨析寸口六脉分布规律,解读法时养生、因人制宜、依时开穴的法则等;⑤以四时变化规律为切入,剖析内科、儿科、妇科常见疾病诊疗中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的临证技巧,加深理解中医理论与经验。

应用法则剖析是理论研究的临证落脚点。在五运六气研究的实践中认识到:其一,受古代崇经、治术思想影响,历代文献中引经、注经者多,亦不乏阐释医理、罗列制方者,但以理统方、以理明治时往往一言而过,辞过简约而意难赅尽,使得医理与临证技术、技能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点睛之笔,或点睛后却被归入经验而误与理论割裂;其二,由于学科领域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当代研究者或精于文献考据,或偏于临证体会,兼顾者较少,在以论文、论著形式发表观点时还受到篇幅、章节等限制,也难熔理法于一炉,仍见理法分离状态;其三,从中国知网的五运六气论文数据分析,知识介绍普及型的论文被引频度高,研究深度高、专业性强的论文他引度低、自引度高,对五运六气基础知识的不解、曲解、误解或断章取义、妄自创新也不断涌现,侧面反映了五运六气的研究状态,追求快捷、奇特、功利的学术浮燥之风应当警惕;其四,学术上也有以“貌”取舍的现象。融于医理阐释之中的五运六气应用法则,因回避使用生僻的五运六气专有名词而被后学者忽视;少数追求生僻词汇表达的资料,多有惊世的结论而缺少理论推导的过程,易得到一时重视却难重复。

4 临证评价验证理论价值

基础的中医理论易受质疑、歪曲,缘于未能明确理论“有何用处”。中医基础理论的临证研究,理论指向明确,兼具研究方法的探索、理论分歧的辨别、临证实效的验证、实用方案的优化等多重功能,研究手段丰富,既可为回顾性经验总结、前瞻性临床观察,也可为个人的临证观察、团队的项目研究,还可通过古人医案、现代病案、临证报道、疾病数据、实验数据等分析、统计而获得。关键在于需确立统一客观的理论模型,获得来源可靠的确切数据,开展不带偏见、无过多人为取舍的统计分析,以最终得到可信的验证结论及开创性的新发现。

本团队对五运六气的临证研究刚刚起步,仅在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尝试中初见端倪。①个人临床诊疗时,考虑中运、客气等变化规律,重点观察常见疾病在不同运气条件下的发病传变特点,儿童及病人的体质特征、证候特点与运气的关联,并根据时令变化调整遣方用药用量、给予调养指导,体会临证疗效的差异、辨别不同理论观点的实用性、推演五运六气的快捷方法等;②在与老中医的沟通、学习中,关注他们运用五运六气的临证思路、经验与技巧,适时整理、归纳;③已初步建立了标准一致、方法明确的医案数据分析平台,拟对前人留下的大量五运六气医案、时令性疾病医案以及疫病发病数据、气候灾害数据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运气推算方法下的临证符合情况,以便深入开展五运六气格局推演及临证应用模式研究,阐释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疾病诊疗规律;④正在探讨符合运气理论特点的临床观察方案,拟逐步开展规范的临床观察,为检验理论研究信度、建立实用的五运六气临证指导方案奠定基础;⑤从五运六气诊疗规律中,寻找尚未为现代医学关注的切入点,拟开展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寻求医学中的新突破。

在研究中同样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首先,因基础理论的掌握、理解有欠系统,部分临床验证或研究明显存在与医理相悖的现象,部分数据分析、挖掘类研究,以缺乏理论根基的论点做支点,存在过多人为取舍数据以证明或修饰结论的现象。其次,很多临床医生自觉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但不愿过多标榜“五运六气”,以免陷入无谓的学术纷争,其经验需用心收集。再次,以临床、数据等证据来说明理论,应使理论更为清晰明了,若过于模糊、不能清晰表述推理方法,就难为理论的传承、发展带来真实的益处。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合理地引入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或可带来新的成绩,但不可仅停留于缺乏理论灵魂的表层包装,反而带来更多理论困惑。此外,零散的临证观察有助于领悟理论,系统的规范研究有助于验证理论,两者各有利弊,所需支撑条件天壤有别,若能紧密结合则可能获得真正的突破。

综上所述,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过程,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具备的领域专业性强、知识兼容性大、方法综合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具专长与博学的学术骨干,梯队合理又专业合作的研究团队,领域研究的宽松时间,项目周期内的目标限定,合理的科研投入及产出评价等,都是重要的支撑条件。总之,只有立足于博大精深的文献,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积淀,不断挖掘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其临证法则与技巧,才能彰显其临床价值,让中医基础理论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尊重。

[1]杨威.五运六气理论的思维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49-350.

[2]杨威.白卫国主编.五运六气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3]杨威,于峥.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9-10.

[4]杨威,于峥,张宇鹏,等.结合“五运六气”思考中医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723-724.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文献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