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培补后天之本谈归脾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2-01-25高水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龙眼肉心脾舌质

高水波,吴 鸿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 450002)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人以五谷为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宋·严用和提出“意外过思成脾劳”理论,并在《济生方》中拟定出闻名后世的方剂归脾汤,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症;元·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立斋《正体类要》在原方中又增补了当归、远志,从此一直沿用至今。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屡获良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培补后天之本,子病治母

翁某,男,35岁。患者1年前体检时发现并确诊前列腺癌,给予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化疗结束约3个月后出现咳嗽胸闷、频咳痰少,经抗感染、吸氧等治疗无效。既往无肺部病史,曾在当地某医院按间质性肺炎治疗近1个月无效,遂来诊寻求中药治疗。症见咳嗽频作,咳声无力,痰白量少,纳少乏力,面色白,夜寐梦多,形体偏瘦,二便正常,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3.6×109/L,红细胞计数3.6×1012/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计数128×109/L。CT显示间质肺纤维化,西医诊断为化疗后间质肺纤维化,中医辨证属咳嗽(肺脾气虚),方药选归脾汤加减:党参30g,炒白术 15g,黄芪 15g,当归 10g,茯苓 15g,远志15g,酸枣仁 15g,木香 10g,龙眼肉 10g,麦冬 15g,五味子 10g,桔梗 10g,砂仁 10g,夜交藤 15g,甘草 6g,生姜3片,大枣2枚,7付。二诊: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纳食较前好转,夜寐明显改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原方继服7付。三诊:服药后咳嗽消失,纳食、夜寐均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历时半个月,体重增加3kg,面色红润,精神状态佳,守原方继服1月余。四诊:咳嗽未再发作,纳食、夜寐均可,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4.8×109/L,红细胞计数4.5×1012/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计数166×109/L。现在是再次化疗第5天,恶心呕吐等因药物引起的不适感明显较前减轻,改服中成药归脾丸以善后。

按语:《脾胃论》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连续化疗杀癌伤正,化疗毒副反应最终导致机体气血亏损,伤及脾胃,脾胃功能失调,后天之本受伤,气血化生不足,致气血更虚、正气更亏。脾虚则土不生金,肺气失充,气无所主,故见胸闷咳嗽。脾虚水泛为痰,上渍于肺,痰湿阻肺,肺失清肃,故见痰白量少,痰出咳平。此其症在肺,而其本在脾,治不得法,终致久咳不愈。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痰证》中从“痰”的病理角度阐述肺脾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对痰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亦如《丹溪治法心要》所言:“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基于此理论,对于内伤咳嗽的治疗,绝不能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应该根据五脏与五行的生克关系,辨证施治,使用培脾土以生肺金之法,健脾胃、燥湿土,令津液畅行,则痰无由生;脾健气旺,肺气得充,气有所主,则咳无以作,故治以培土生金为要。通过健脾治疗,患者饮食改善,体重增加,睡眠好转,减轻了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药证相符,取得满意疗效。

2 培补后天之本,摄血归经

王某,女,45岁,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6年,近1个月来因过度劳累出现月经如崩不止,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给予行诊刮术及西药医治,但经血一直淋漓不断,时而量多如崩,持续20余天。症见经血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薄,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纳少寐差,噩梦频多,时有惊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8.6×109/L,红细胞计数1.7×1012/L,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计数128×109/L,血压85/55mmHg。B超提示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结合舌脉症,中医诊断为崩漏,辨证属心脾两虚、气不摄血,治宜补益心脾、补气摄血、固涩止血,方选归脾汤加减:人参 15g,白术 15g,黄芪 30g,当归 10g,茯苓 12g,远志 15g,酸枣仁 12g,木香(后下)10g,龙眼肉 10g,炙甘草 6g,阿胶(烊化)15g,艾叶炭10g,炮姜 9g,茜草炭 10g,血余炭 10g,大枣 3枚。7付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服药3剂后经血几乎停止,7剂后经血全干净,头晕心悸消失,夜寐明显好转,但述纳食较少,双下肢无力,以下午为甚。症见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去艾叶炭、炮姜、茜草炭、血余炭,加夜交藤15g、鸡内金10g、砂仁9g、生姜3片,继服7付。三诊:患者夜寐明显好转,纳食量明显增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109/L,红细胞计数 3.3×1012/L,血红蛋白 105g/L,血小板计数158×109/L,血压 100/60mmHg。再服 28剂善后。随访期间月经来潮1次,5d干净,量中等,色红,没有明显不适感。之后随访半年,月经正常,未再复发。

按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属中医“崩漏”范畴。《灵枢·本神》云:“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主褒血,温五脏。”指出脾脏具有统摄、控制血液,使其循经运行不致溢出脉外之功能。若脾气虚弱,升发失常,引起脾阳下陷,就会失去统摄之权,血则溢出脉道,出现各种出血证候。该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复加劳倦过度,脾胃功能受损,气虚无以摄血,冲任不固,以致崩漏,故采用益气健脾、补脾摄血之法治疗。“治血先治脾”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原则。处方用养心健脾、补气养血之归脾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茯苓、炙甘草、阿胶、龙眼肉补气养血,既可使气血生化有源,又可使脾气健旺,恢复其统血摄血之职;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使补气血药补而不腻;遵循“血见黑则止”之原则,方中加入艾叶炭、炮姜、茜草炭、血余炭以增强止血之功。

3 培补后天之本,摄津固表

季某,女,50岁。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睡时出汗,醒后即止,伴夜寐梦多,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偶见面部潮热。既往月经正常,近1年来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平素怕风,感冒频繁,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口服七叶神安片等药病情无转机。刻下症:夜寐汗出,醒后自止,被褥枕头湿一大片,不得不移动地方,或是重新铺上干被褥再睡。有时一夜数次,寐差梦多,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偶见面部潮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缓,中医诊断为盗汗(心脾两虚、气不摄津)。方选归脾汤加减:党参30g,炒白术 15g,黄芪 30g,当归 10g,茯神 15g,远志10g,酸枣仁 15g,木香 10g,龙眼肉 10g,麦冬 15g,五味子 10g,麻黄根 30g,浮小麦 30g,夜交藤 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2枚,7付。二诊:患者自述服药7剂后盗汗次数和出汗量明显减少,夜寐梦多、心悸健忘等症均有改善,但诉纳食较差,守原方加鸡内金10g,继服7剂。三诊:出汗止,睡眠正常,心悸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再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语:《内经》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为“津血同源”理论基础。脾胃功能正常,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气能生津,亦能摄津,脾气充足则统摄有权,可防止体内津液无故流失。脾气不足,摄津无权,故见盗汗。汗为心液,由心所主,赖气之统摄,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暗耗、心失所养,也可出现盗汗。该患者体质较弱,平素怕风、易感冒,肺脾不足之症已现。妇女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亏虚,天癸渐竭,精血日趋不足,不能奉心养神,故见寐差梦多、心悸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缓均是心脾气虚、气血不足之象,故采用归脾汤养血安心之神,补益脾肺之气,以收摄外散汗液之功。方中以党参、黄芪、炒白术、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养血,麦冬养阴生津、清心润肺,茯神、酸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夜交藤交通心肾、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五味子敛肺、生津、收汗,麻黄根、浮小麦收涩固表止汗,全方益气养血、固表止汗、标本并治,终使气盛血旺、表固汗止、诸症全消。

4 培补后天之本,安神定悸

朱某,女,32岁。2年前因其兄病故,长时间处于劳累、紧张、恐惧之中,随即出现心悸、失眠、头晕、手足心出冷汗等症。曾服用安神补脑液、刺五加、柏子养心丸、谷维素、维生素B1、安定等药物后有所好转。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自服以上药物无效遂来求诊。现阵发性心悸,失眠健忘,头晕乏力,腹胀纳呆,时有手足心出冷汗,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心率82次/min,血压96/60mmHg。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症,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之证。中医治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30g,炒白术10g,黄芪 30g,当归 10g,茯苓 15g,酸枣仁 15g,远志10g,木香 6g(后下),龙眼肉 10g,合欢皮 15g,麦冬15g,鸡内金 15g,炙甘草 9g,夜交藤 30g,生姜 2 片,大枣3枚,7付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二诊:心悸明显减少,腹胀消失,纳食好转,失眠、头晕改善,心悸发作时仍可见手足心出冷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 105/65mmHg。守原方加浮小麦20g继服7付。后患者来电告知,目前心悸、出汗、头晕全部消失,纳食夜寐均可,精神尚佳。

按语:心脏神经症在现代社会发病率颇高,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焦虑、抑郁、失眠、出汗等,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心脏神经症属中医学“心悸”、“郁证”等范畴,病因与情志所伤、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有关,病机多为肝气郁结、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脉络瘀阻等,多数患者病程较长,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该患者平素体弱,复因亲人病逝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故究其病机为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心神,故见阵发性心悸;无以充养脑髓,故见失眠健忘、眩晕;脾主肌肉四肢,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之气无以输布,故见形体消瘦;脾失健运,故见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所致,治疗上紧扣病机,以培补后天之本为主,方用党参、黄芪、炒白术、甘草、大枣培补脾土,辅以养血安神之酸枣仁、夜交藤,安神疏肝、开郁醒脾之合欢皮,消食导滞以增水谷泉源之鸡内金,诸药合用,共奏补益心脾、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之功,使惊悸除、胀满消、冷汗止而睡眠安,治病求本而收全效。

5 培补后天之本,安仓廪止泻

王某,男,21岁。患者2年前因饮食不洁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某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经住院给予西药静脉点滴治疗(具体药名、用量不详),症状缓解后出院,未再给予任何治疗。此后患者稍有饮食不慎如食生冷、辛辣或稍油腻的食物,就会出现腹痛腹泻,严重时每天便次达数十次。曾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近2年常自备黄连素,腹痛腹泻发作时即自服药物治疗。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腹痛腹泻,进食后加重,泻后恢复正常,大便每日10余次,难以维持正常工作,苦不堪言。目前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表情痛苦,因进食后腹痛腹泻发作故而不敢进食。体倦乏力,四肢不温,嗜睡头昏,口唇淡白,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1×109/L,红细胞 3.16×1012/L,血红蛋白 90g/L,血小板计数116×109/L,血压90/58mmHg。大便未检出病原体。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中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运化失司之泄泻,治以补脾益气、温肾助阳、涩肠止泻,用归脾汤加减:人参30g,炒白术 15g,黄芪 30g,当归 10g,茯苓 15g,远志10g,炒枣仁 15g,木香 6g,龙眼肉 10g,肉豆蔻 10g,补骨脂 10g,吴茱萸 6g,五味子 10g,甘草 6g,炮姜10g,大枣3枚,7付。二诊:患者晨起腹痛腹泻消失,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每日5次左右,舌脉同前。考虑当归养血补血之余有润肠之力故去之;加入利小便而实大便之车前子15g(包煎),继服7付。三诊:患者腹痛腹泻消失,大便2次/d,纳食较前增多,嗜睡头昏消失,面色好转,精神转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6.1×109/L,红细胞4.3×1012/L,血红蛋白100g/L,血 小 板 计 数 168×109/L,血 压 105/65mmHg。原方5付的量共碾成末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6g,温开水冲服,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语:晨泻有因于心病及脾者,有因于心脾同病者,该患者因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虽经药物治疗诸症缓解,但是脾胃功能未能得到修复,日月反复,日久更深,脾胃功能受损日益加重,心脾气虚,气血不足,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子夜一阳生”,黎明为阳气发动之时,气阳不足,无以温煦,水湿旁流而下泄,故见晨起腹痛腹泻;脾肾阳虚、温煦乏力,故见四肢不温、嗜睡头昏,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唇淡白为后天之本不足,无以充养所致。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为佐证,故临证时采用养心以安仓廪、和血而助脾运之归脾汤,加上温肾助阳、涩肠止泻之四神丸,生姜改为炮姜,亦是取其温经涩肠之功。

6 小结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张仲景,形成于李东垣,充实于叶桂。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气于脾胃,故“人以胃气为本”,治疗应注重调理脾胃。李东垣据此立论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后天之本无恙,脾土旺盛,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根本。宋·严用和创立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一两,人参、木香各半两,甘草二钱半组成,用以培补后天之本。文中所载病例诸症皆有不同,细细辨之,均由后天之本不足引起,临床采用“培补后天之本”之法,运用经典方剂归脾汤加减,分别起到子病治母、摄血归经、摄津固表、安神定悸、安仓廪止泻之效,临床效果俱佳。可见,中医治病不应拘于一病一法,而要切中病机,灵活运用,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龙眼肉心脾舌质
龙眼肉食疗方
本草园 龙眼肉
本草园 龙眼肉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过桃花村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我家秘方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