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学术思想指导肿瘤护理*

2012-01-25刘书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素问情志

刘书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78)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可控制细胞生长和发展的“恶性基因”发生一系列突变而致的可遗传的基因疾病[1],目前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肿瘤患病率的不断升高,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肿瘤护理人员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为肿瘤患者减轻病痛,并防止肿瘤的再复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新问题[2]。本文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为指导,探讨中医药“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

1 “治未病”学术思想内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一直是历代医家推崇和遵守的治病原则,也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重要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是指增强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总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未病先防

也称未病养生,是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中医主张顺应四时而养,依据四时阴阳变化,调节饮食,强身健体,养护正气,预防疾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及《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1.2 欲病施治,防微杜渐

即早期治疗,是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中医理论认为,早期治疗容易祛除病邪,恢复健康,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等。

1.3 已病早治,防止传变

是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4 新瘥防复

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复发。如《伤寒论·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曰:“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1.5 欲病防作

中医认为,治疗疾病应该在临床病证出现之前先进行干预,这样有助于消除潜在病证。如《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1.6 已病防甚

患病之后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消极懈怠、失治和误治均可导致疾病的传变和恶化。”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提出:“所以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2 肿瘤患者护理

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治疗的依存性,降低耐药性,增强抗病毒能力,减少肿瘤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降低死亡率。

2.1 健康宣教

肿瘤患者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若遇气候骤变,患者容易出现感冒等易感症状,甚至诱发脏器功能失常。针对此类患者,应加强起居指导,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适当户外锻炼,一方面有利于机体的气血循环,增加患者身体正气,以此来减少患者感染感冒、发热、消瘦等病证的发生。通过健康宣教,可促使患者按约及时就诊,督促其遵医嘱服药,提高生存动力。

2.2 心理护理

《千金翼方》有:“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肿瘤后,多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恐惧、害怕、悲观、多虑等[4],使生活质量下降并影响治疗效果,此时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根据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观,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增加治疗依从性[3]。

2.2.1 以情胜情心理疗法 以情胜情是中医学独特的心理疗法,是指有意识、有目的采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调节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或转移病人对疾病痛苦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病人痛苦的目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善伤心,则恐胜善,恐伤肾则思胜恐。”《素问·举痛论》中提出“思则气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灵枢·本神》中指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多数肿瘤病人对化疗知识较缺乏,对化疗后产生副反应的恐惧感与日俱增,所以常有悲伤、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所以,护士应耐心开导病人,讲解人易结病多生于郁,只有气机条达、营卫通利,才能对促进延长生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护士还应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身心需要,允许亲朋好友探护,使其享受亲情与友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病人拥有积极快乐的心情,促使阴阳协调、气血畅通,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2.2 移情易性心理疗法 是指一方面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它处,排除病人的内心杂念,改变其错误的认识与不良情绪;另一方面积极改变病人周围环境,使病人脱离不良因素的刺激,给病人制造一个安静、祥和而又温馨的环境,从而改变患者的心态,使其心情愉快。

2.2.3 情志疏导心理疗法 《灵枢·师传》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抓住病人心结,给予有效疏导,并通过语言鼓励和帮助病人,使之解除思想负担及减轻不良情绪的困扰,以达到调整患者气机,使其精神内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要我们以诚挚、热情的态度耐心疏导,让患者了解怒伤肝,肝为刚脏,性喜和达而恶抑郁,具有疏泄的功能,表现在情志方面即抒发情志、调畅气机,可促使脾胃运化,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开郁散结,从而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情,有效减轻化疗副反应所带来的痛苦。

2.2.4 顺意从欲心理疗法 顺从肿瘤病人的欲望,满足其身心需要,使疾病得以缓解,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凡是客观条件允许的,都应尽量满足,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深表同情与理解,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去关心病人,并耐心加以说明。

2.3 营养指导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食色五味即可养人亦可损人,不应以个人的饮食爱好而有偏颇,否则易生疾病。肿瘤患者多有营养、免疫力低下、活动耐量下降等不足,恰当的饮食可以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并改善患者的体质。采取结合患者合并疾病给予健康的饮食习惯指导,可增强患者体魄,改善身体素质,提高抗病力。

3 结语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思想相一致,符合“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间的重点转变,是新形势下应用于临床新的方式方法。目前,已经在多个疾病护理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肿瘤护理,从整体观念出发,采用健康宣教、调养身心以及不同情志下给予对应心理指导,并配合合理的饮食调养、养生保健等方法,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体质、心态,使其坚定信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提升生活质量。

[1]房长茂.新世纪的肿瘤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6):250-252.

[2]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445-2447.

[3]陈丽霞,蔡小莉,徐燕.心身医学在肿瘤病人情志调护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8):872-873.

猜你喜欢

治未病素问情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