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2-01-25刘保群袁明娅贺金城
刘 兵 刘保群 袁明娅 贺金城
(贵州省瓮安县农村工作局,瓮安 550400)
201 2年5月瓮安县某养鸡专业户从广西柳州引进柳州快麻商品代雏鸡3 000羽,前期生长良好。为了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于22日龄对鸡群注射高免卵黄抗体,从23日龄开始鸡群发病并不断死亡,用土霉素拌料和氟哌酸饮水进行治疗,病情得不到完全控制,至28日龄时已死亡277只。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该猪鸡场共引进柳州快麻商品代雏鸡3 000羽,23日龄开始发病并不断死亡,用土霉素拌料和氟哌酸饮水进行治疗,病情得不到完全控制,至28日龄时已发病600余羽,死亡277只。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粗乱,双翅下垂、厌食、闭目昏睡,腹部膨大下垂;排白色或绿色水样稀便,粪便污染泄殖腔周围;个别病鸡单侧眼流泪,结膜潮红,眼睑微肿。发病2~5 d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死鸡消瘦,皮下有胶胨样淡绿色渗出液;打开腹腔有难闻的臭味,腹水增多呈黄绿色;肝肿大,有大量白色的坏死点和出血点,胆囊肿大;脾肿大、肾肿大,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包积液或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内膜有出血;肺有灰白色坏死结节;肠粘膜充血、出血,有卡他性炎症。
3 实验室检验
3.1 镜检
取病死鸡的肝、心血、脾做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有2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一种是细长的小杆菌,另一种是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3.2 分离培养
将上述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24 h。可见普通肉汤呈均匀混浊,菌液表面呈淡绿色。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出2种不同的菌落,将这2种菌落分别进行纯培养后其生长表现如下。
1号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光滑、湿润,圆而隆起,边缘整齐,直径约2 mm左右半透明无色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不溶血的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均一的砖红色菌落;于普通肉汤中呈均匀混浊。
2号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大小不一,圆而不齐整齐,光滑湿润灰白色不规则的菌落,有的菌落互相溶合成菌苔。培养后,菌落周围琼脂呈暗绿色并产生一种特殊的生姜味;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有乙型溶血环;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无色无光泽的半透明菌落,培养48 h后菌落中央呈棕绿色。于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上层呈淡绿色,表面有薄的菌膜。
3.3 生化鉴定
1号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果糖、麦芽糖、甘露醇屏产酸产气,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2S,不液化明胶,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此菌鉴定为大肠杆菌。
2号菌能分解葡萄糖、木糖,能液化明胶,利用枸橼酸盐并产气,不分解麦芽糖、蔗糖、乳糖和甘露醇,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此菌鉴定为绿脓杆菌。
4 致病性实验
取1月龄健康小公鸡12只,分成A,B,C3组,每组4只。A组每只雏鸡肌肉注射大肠杆菌24 h肉汤培养物0.5 ml。B组每只雏鸡肌注绿脓杆菌24 h肉汤培养物0.5 ml,C组每只雏鸡肌注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混合24 h肉汤培养物0.5 ml。结果A组雏鸡于48 h内全部发病被杀,B组雏鸡于48 h内有2只病重被杀,另2只无发病表现,C组雏鸡于48 h内全部病死。从病死及被杀鸡体内均回收到接种菌。
5 药敏实验
用常规的纸片法,取培养18 h的幼龄菌(2种致病菌混合培养物)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该混合菌对庆大霉素和氯霉素高度敏感。
6 治疗
更换育雏室内垫草,对鸡舍、料桶、饮水器等用0.4%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1次/d,连用7d。将发病鸡及时挑出隔离饲养,肌注庆大霉素5 000IU/次·只,2次/d,连用3 d。于饲料中按0.1%的量投服氯霉素,连用5 d。经上述治疗,除病重鸡死亡或淘汰外,鸡群逐渐康复。
7 小结
7.1 经上述诊断,确诊本病为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混感染。
7.2 据查鸡群用的高免卵黄抗体是某鸡场兽医室自制的产品,对剩余的半瓶卵黄抗体进行细菌的分离和培养,发现有多种杂菌和可疑菌生长,故认为注射劣质卵黄抗体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
7.3 不能用多次注射高免卵黄抗体的方法来替代疫苗以预防雏鸡的IBD。因大多数卵黄抗体并非来自于SPF鸡,而且在卵黄抗体的生产过程中,尽管已加入抗生素和防腐剂等,但也不一定完全杀死所有的细菌。同时,对病毒几乎无效。所以长期使用卵黄抗体,不但增加生产成本,还有可能增加疾病的传播机会。
7.4 从致病性试验来看,2种细菌的单独致病性相对较弱,而混合后致病性增强,其协同作用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5 此病例是由于注射受污染的卵黄抗体发生混合感染,提醒养鸡户使用卵黄抗体时不能盲目乱用,特别是自制的不洁卵黄抗体,注射后不但不能防病治病,可能还会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