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
2012-01-25宋吉法乳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乳山264500
宋吉法 (乳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乳山 2645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出现完全或不完全闭合,继而导致心肌出现急剧缺血〔1〕。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其活化、黏附和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2〕。血小板活化标记物主要包括CD61、CD62P 以及活化的Ⅱb/Ⅲa复合物(PAC-1)系统等〔3〕。替罗非班为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临床观察发现其具有特异性高、生物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等特点〔4〕。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对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ACS患者246例,包括1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和1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男148例,女98例,年龄52~71〔平均(62.7±9.7)〕岁。NSTEMI诊断主要依赖于典型的胸痛、心电图及心肌酶动态变化;UAP诊断:静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肌酶无改变,心电图示ST段压低或T波改变。所有入选者均有替罗非班适应证,排除具有抗凝禁忌、48 h内已经溶栓的患者。根据患者用药的不同分为受试组(n=119)和对照组(n=127),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情况以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5 000 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 h,5~7 d为1个疗程;阿司匹林肠溶片采用负荷剂量300 mg/d,用药3 d后改为100 mg/d,若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一直应用。受试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盐酸替罗非班,首先给予负荷量 0.4 μg·kg-1·min-1,0.5 h 内滴注完,然后用微量泵以维持量0.4 μg·kg-1·min持续泵入,持续用药24~48 h,此期间不进行冠脉介入治疗,除非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1.2.2 检查指标 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48 h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度(CD61、CD62p、PAC-1)。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患者降低更显著,治疗后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度比较(±s)
组别 n CD61治疗前 治疗后PAC-1治疗前 治疗后CD62p治疗前 治疗后受试组 119 72.6±9.3 24.9±6.2 50.3±10.2 27.2±7.8 4.1±1.2 2.9±0.8对照组 127 73.7±7.3 42.3±6.7 49.3±9.8 35.7±2.9 4.2±1.3 3.6±1.1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受试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发现需行经皮冠状动脉溶栓术(PCI)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5.0%、1.7%、0.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2%、5.5%、2.4%)(P<0.05)。
2.3 两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大出血,受试组轻度出血和中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3%(23例)、5.9%(7例)与对照组〔11.0%(14例)、2.4%(3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脉急性闭塞而出现的一系列轻重不一的临床综合征〔5〕。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血小板的激活是临床上预防和治疗ACS的有效手段。血小板致血栓形成的机制为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受体活化后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发生相互黏附而发生聚集〔6〕。GPⅡb/Ⅲa受体与受体拮抗剂结合后,抑制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7〕。CD61为一种血小板质膜糖蛋白,属于整合素家族的钙依赖性复合物。CD62p为血小板活化后表达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研究显示,CD62p 和 CD61 为血小板活化的主要标志〔8,9〕。
在本研究中,ACS患者采用药物干预后,CD61、CD62p、PAC-1水平均显著下降,并且受试组患者水平下降更显著,表明替罗非班作为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在抑制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进一步分析心血管事件发现,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三者联合应用,尽管其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临床上联合应用是相对安全的。替罗非班通过可逆性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显著减少血小板自身的活化,因而最终减少血栓形成,避免冠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10〕。
综上所述,血小板激活、聚集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血小板激活,避免血栓形成,改善患者预后,并且在临床相对安全。
1 马东星,刘惠亮,姚宏英,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476-8.
2 张孝忠,张 军,王 红,等.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535-6.
3 张 成.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527-8.
4 李芝峰,李 杰,袁正强,等.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J〕.医药论谈杂志,2008;29(17):37-8.
5 阳维德,郑 萍,罗秀锋,等.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2):164-6.
6 陈 芳,马红梅,唐世琪.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1):25-7.
7 时占楼,张湘华,张文亮,等.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4):506-7.
8 汪亚芸,陈曼华,张利芸.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7):3073-5.
9 李章伟,韩 笑,郑 琳.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9):84-5.
10 杨 帆,赖沙毅,王 红.国产替罗非班对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4):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