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大肠临证治验举隅
2012-01-25陈宗勇
陈宗勇
(陈宗勇中医内科诊所,广东汕头 515071)
湿阻大肠临证治验举隅
陈宗勇
(陈宗勇中医内科诊所,广东汕头 515071)
便秘致病之由,因热、因冷、因虚、因湿、因气、因积等均可致之,故前人分为热秘、实秘、虚秘、冷秘、气秘、肠湿、燥秘等。余在临床发现一些便秘患者其病在肠,但与脾胃及肾有密切关系。因脾胃主食物的受纳及运化,肾又主开合。其发病原因,有燥热内结;忧思恼怒、气机郁滞;劳倦内伤,身体虚衰,气虚无力排便。就病机而言,阳盛之体,或过食辛辣厚味,使肠胃积热,或热病伤阴,津失输布,不能下润大肠,而致大便干燥;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也能使气机阻滞、肠胃功能失职,糟粕内停,不能下行造成大便秘结;病久或产后和年老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大便排出艰难,血虚则津枯,大肠失濡,故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甚至秘结不通;肾不足,温煦无能,寒从中生,使肠胃传导无津液不行等均可致之。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余在临证长期实践中,又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气滞者宜顺气行滞;气虚者当益气补中,阴血不足者宜养血通幽。老年肾气衰微,阴阳虚者多罹此疾,盖肾主五液,司二便。《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大便难……病本于肾。”津液干枯者,宜温润补肾,方以苁蓉丸;阳虚寒凝者,宜温通开结,服以半硫丸。余在临证对老年便秘患者多从肾治收功,需按证施治,则不可滥用泻药。另外,肝胆疾病,经常保持大便通畅,对疾病的恢复将大有裨益。
温病学家叶天士曰:肠痹必开降肺胃,采用邪正合治、脏腑合治、二肠并治、两少阴合治、脏腑气血合治的法则,使复杂多变的疾病收效良好。从温热学家根据温热病和湿温病的特点论述,对本证又有新的认识。如中医古籍的宣白承气汤,施于肺气不降,痰涎壅滞,喘嗽不宁患者的治法理论,为我们今天用泻下法治疗痰热壅盛之肺炎病例,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也。余常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的增液汤,取得很好效果。
如湿邪久郁,阻于大肠,气机窒塞而致的便秘者,除排便困难外,常因脏腑气机阻滞,往往引起腹中胀痛、肿块,如“功能性巨结肠症”,其病机由湿阻大肠引起,中医古籍虽无此病名,但从临床证候来看,似属于中医之“肠痹”、“便秘”等范畴。在临证中常见以实秘、燥秘为多,而湿邪久郁,阻于大肠之便秘,较为罕见。2011年10月,遇一较为典型便秘病例,其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虽与《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不尽相同,但根据“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而采用本法,同样获得治愈。初因辨证未确,致无效验,后依湿邪治之,而病告痊愈。
患者,女,33岁,2011年10月22日初诊。
主诉:便秘长达5年余。因患者产后第二个月阴雨缠绵,房屋较为潮湿,继而便秘,在当地卫生站就诊,服润肠丸、通便茶等。初服有效,后增加药量亦无通便作用,于是曾多次更医,疗效不显。某医院检查:经X线拍片造影,结肠从升部到降部皆粗大如拳,诊断为功能性巨结肠炎。要求住院,曾用输液和服西药治疗,后靠灌肠维持,灌肠后解出水样便,少量干结粪块,且腹部经常肠鸣辘辘有水声感觉,住院30天仍未见好转,患者失掉治疗信心,经人介绍转余医治。
现证:面色晦而不泽,心悸气短,乏力无神,脘闷腹胀,稍饮水浆即全身肿胀难忍,因而不敢饮水,食欲不佳,大便秘结,纳谷呆滞,体重下降。脉象濡弱,苔薄白而干,一派虚羸之象,毫无阳明热结之候。
从患者症状分析:深感棘手,考虑久服攻伐之剂,脾肺气虚,精血受伤,为自然之理。脾主运化,运化失职,水谷代谢失常,溢于肌肤则全身肿胀,肠道失于传导,则滞留下焦,腑气难通也。肺气不行,失其肃降之令,水道不能通调,当是全身肿胀、小便不利之又一因素。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以致大肠传导失职,同样可以引起便秘。于是余选用益气培本、养血润肠法。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15g,炙甘草10g,生地黄10g,玄参10g,陈皮10g,当归10g,炒莱菔子10g,枳实10g。5剂,水煎服。本方意欲用补中益气加枳实、莱菔子以调畅气之升降,加强肠胃之蠕动功能。生地黄、玄参以增液润肠。
二诊(10月27日):服药后诸证依然,遂告曰:本病已久,必有耐心,须缓图收效,嘱其再服,以观动静,并加服麻仁润肠丸每次1丸,每天2次,以作应急之举。连续进上方8剂,仍毫无寸功,当晚余彻夜未寐,思虑再三,豁然有悟,忆其患者主诉,“曾用输液和服西药治疗,后来靠灌肠维持,灌肠后解出水样便,很少干结粪块,且腹部经常肠鸣辘辘有水声感觉”,从主诉分析显示湿邪久阻于大肠之证,口渴而不敢饮,饮则全身肿胀,此为湿邪壅盛、气机窒塞之候,此症与虚秘、实秘迥然不同。
方药:遵吴鞠通宣清导浊法,药用:茯苓30g,川厚朴15g,杏仁10g,藿香10g,紫苏梗10g,晚蚕砂(布包)15g,炙酥皂角子(为末)4g(冲服),炒莱菔子15g。5剂。
三诊(11月5日):药进5剂,病情有减,小便明显增多,完全可以顺利自行排出大便,腑气得通,湿浊得化,胃纳大开,食量较前增加两倍,因病初愈,嘱少吃多餐,饮水亦不再肿胀,症状已减其半。继服上方十余剂,半月后,面色红润丰腴,体重增加,与初诊时形瘦神疲判若两人,精神愉快,症已痊愈。
按:本病为何先服补中益气、增液润燥之剂无效,而用宣清导浊法则立竿见影?关键在于要详为审证,细心推究,找出其前法不效之由,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初诊仅看到久服攻伐之剂损伤正气的一面,而忽视了湿邪壅遏下焦,气机阻滞的一面。所以运用宣清导浊汤化裁加减:用茯苓淡渗水湿;晚蚕砂清化下焦湿浊;炙酥皂角子燥湿通便;杏仁宣肺以利肺气,藿香、紫苏芳香化湿,升清降浊;川厚朴苦温燥湿,宽肠消胀;炒莱菔子下气通便。诸药同用,共奏宣肺化湿、利气通便之效,以收全功。
201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