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秋华教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撷菁
2012-01-25田丽莉
田丽莉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单秋华教授从事针灸医学教学及临床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擅用逍遥针法治疗各科杂病,手法轻盈,可有效减轻进针时患者的恐惧感及疼痛感,临床疗效显著。临证时,单教授擅长采用调神法、通督法、俞募配穴法及醒脑开窍法治疗各类疑难杂病,尤其擅长使用疏肝调神法治疗各种慢性疼痛性疾病,效如浮鼓。学生有幸作为山东省全国第四批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师从单秋华教授,学习期间,单教授将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其悉心指导下,学生屡获启发,受益匪浅。现将其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之学术思想整理如下,以期与同行共勉。
慢性疼痛性疾病以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膝骨关节炎等最为常见,轻者不被重视,延误治疗时机,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单教授在传统局部取穴的同时,又采用疏肝调神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突破了以往单纯针刺疼痛局部穴位进行治疗的传统针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疏肝调神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理论依据
早在《内经》时期,中医就已经对疼痛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指出疼痛的病机在于气血运行障碍,后代医家基本沿用了这种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1.1 调神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认为,疼痛是一种感觉,而感觉属于神的活动,神由心所主。《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意思是说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及感觉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所以疼痛是心感受到机体气血运行障碍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心主血脉,心与脉相通,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故当气血运行发生障碍时,心必然会感受到这种病理变化而产生疼痛的感觉。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单教授在临床上治疗疼痛时,往往采用宁心调神、通调血脉之法,以达到止痛之目的。
此外,在中医学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故调神还具有调养人体正气以及调节情志的作用,可以改善机体五脏六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畅全身气机,气行则血行,气血畅通,可以提高治痛的疗效。
1.2 疏肝法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理论依据
张锡纯指出肝为“一身气化发生之始”,周学海认为肝“握升降之枢”,故肝主疏泄,主升、主动,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功能。《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即指气血运行不畅可影响气机调畅,从而导致机体功能失常,引起疼痛。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就不会产生疼痛等症状,即所谓“通则不痛”;反之则会引起疼痛不适,即所谓“痛则不通”。故单教授治疗疼痛时,在调神宁心的基础上,辅以疏肝理气、通经活络之法,以进一步提高治痛疗效。
2 疏肝调神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常用取穴及理论依据
在治疗各种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单教授强调使用疏肝调神法,常取用三神穴(神庭、本神(双)、四神聪为主),合以百会、神门、内关、太冲等穴,针刺手法宜轻,以共奏疏肝调神、行气止痛之功效。
2.1 调心神,畅气血,止疼痛
心藏神而主神明,故调心即可调神。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是说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调畅气机、维护正气的作用。所以心经原穴神门在针刺调神中为必取之穴,有宁心安神、行气通脉之功。此外,《难经·六十八难》中说:“俞主体重节痛”,即指输穴可以治疗关节痛证,神门为心经输穴,因而又有止痛疗效。
《医学正传》云:“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灵枢·邪客》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由上可见,心包是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实为心脏的生理功能;在病理上,则有代君(心)受邪之功能。心包经“主脉所生病”,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且内关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主气所生病”,所以内关有统调全身气血的作用。此外,内关还通过相维系的六阴经与内脏广泛联系,具有多元化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血脉、调心气、醒脑神、止疼痛。
2.2 重脑穴,疏肝气,止疼痛
明代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故根据中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可知,循行于脑部的穴位多具有调神功能。督脉循行于头部正中,“入属于脑”,且其络“散头上”,故督脉与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督脉腧穴特别是督脉在头部的腧穴,均具有良好的调神作用。
百会,位于头部巅顶,是督脉要穴,亦是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之交会部位。督脉循行入脑,上巅与肝经相会,且督脉与任脉相接,与冲脉同出一源,故百会可调节阴阳、安神定志、醒神开窍。神庭、四神聪之前后两穴皆位于督脉脑部循行线上,具有醒神清窍之功。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四神聪的左右两穴旁通膀胱经,具有调神醒脑的功能。因此,通过针刺脑部穴位可调神,神常则气血和调,情志舒畅,疼痛自然平息。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交于巅”,所以肝脑相通。太冲是肝经原穴,为肝脏原气留止之处;又是肝经输穴,故具有调神、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效。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循颈”,循行于头颈部,与肝经相表里,胆经穴位本神是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之交汇穴,阳维脉有“维系”人体阳经的功能,联络各阳经而通于督脉,故本神既可调神醒脑开窍,又可疏肝理气止痛。
因此,单教授认为,通过取用心经、肝经以及脑部腧穴来调“神”宁心、疏肝理气、通经止痛,比起单纯以疼痛局部作为施针部位的传统针法,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所以学生深感有必要将其疏肝调神法向广大同行推广应用。
3 临床验案举例
患者女性,55岁,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2个月,加重并伴失眠1周。查体:脊柱轻度侧弯,左腰部肌肉紧张,L4、L5、S1椎间及椎旁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60°(+),4字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跟腱反射减弱,小腿外后侧浅感觉减退,左拇趾背屈、跖屈力弱,舌质暗红,苔薄,脉沉弦。腰部CT示:L4、L5~S1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针刺处方如下:L4~S1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委中、阳陵泉、昆仑,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手法。经1次治疗,患者感觉疼痛时间有所缩短,但疼痛缓解不甚明显,仍睡眠欠佳,遂加用疏肝调神腧穴三神穴、太冲,又治疗3次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好转。经1个疗程(10次)治疗,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