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透穴配合普通针刺治疗中老年人压力性尿失禁52例
2012-01-24董建萍杨秀花
董建萍 杨秀花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150036)
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其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漏尿,而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中老年人多见。本病属中医学“小便不禁”范畴。自2011年3月份以来至今采取针灸治疗中老年人压力性尿失禁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本组52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最大78岁,最小56岁,病史最长10年,最短2年。无孕育史者1例,孕育1胎者5例,次怀孕却只生育1胎者11例,多次怀孕而生育2胎以上者13例。男性20例,女性32例,采用随机式将52例患者分别为头针透刺结合普通针刺和普通针刺两组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尿失禁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病症诊断标准 参考《女性泌尿科学》[1]。临床症状: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佩戴尿垫。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活动。重度:起立活动或卧后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1.2.2 中医病症诊断标准 尿失禁属中医学“小便不禁”范畴。辨证分型:肾气不固:小便不禁,尿液清长,神疲怯寒,腰膝酸软,两足无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脾肺气虚:尿意频急,时有尿自遗,甚则在咳嗽、谈笑时也可出现尿失禁,小腹时有坠胀,面白气短,舌淡,脉虚软无力。湿热下注:小便频数,排尿灼热,时有尿自遗,溲赤而臭,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滑数。下焦瘀滞:小便不禁,小腹胀满隐痛,或可触及肿块,舌质暗或又紫斑、苔薄,脉涩。
2 治疗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4例。
2.1 治疗组
(头针透穴结合普通针刺组)针刺取穴:前顶透前神聪、左右神聪透百会,后神聪透后顶,通天透承光,中极透曲骨,水道透归来。关元、中极、三阴交、膀胱俞、百会,肾俞。随证加减:肾气不固针尖朝向会阴部;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2.2 对照组
(普通针刺组)膀胱俞、肾俞、气海、关元、三焦俞、中极透曲骨,水通透归来、中极、三阴交。
2.3 操作方法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患者先取俯卧位。头部透穴针刺方法为:由前顶呈15°角刺向后顶,以上针刺均进针0.5~1寸,提插捻转,取得较强针感。针刺腹部穴位时患者取仰卧位,以45°角向阴部斜刺,以有酸麻胀感并向会阴部传导为重。以上穴位均留针40分钟,日一次。并要求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注意戒烟酒,避免劳累。
2.4 十次为一个疗程
三个疗程观察统计疗效。
3 观察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3.2 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6岁,2011年4月22日初诊。主诉:尿失禁4年,加重2个月。现病史:4年并无明显诱因,稍持重物或轻咳,就出现漏尿,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曾口服西药无效。近2个月症状较明显加重,表现为尿频尿急。另外还有腰酸背痛、气短懒言、腹部时胀、舌苔薄白、舌胖齿印,脉象细弱,化验尿常规显示,脓细胞+、上皮细胞0-2,WBC+++,RBC+,肾B超检查显示,肾实质回声均匀增强。中医诊为小便不禁。(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西医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针灸治疗。同时嘱咐病人每天坚持收腹提纲运动,分次排尿,以及食疗辅助,经过3个月的综合治疗,遗尿症状好转,轻咳时不再有尿流出。
5 体会
最早关于遗尿的叙述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胞移热与膀胱,则隆溺血,膀胱不利则为癃,不约为遗尿。”《灵枢·本腧》:“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症,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中老年人尿失禁,大多属压力性尿失禁。巢氏《诸病源候论》提出“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补益肺、脾、肾三脏,以百会、关元、大补元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肝、肾的气机。肾俞补肾固涩、肾俞温补肾阳,增强膀胱功能。中极、膀胱俞为俞募配穴法,可调理膀胱气机,增强膀胱对尿液的约束能力。根据临床发现,本病属虚劳性疾病,坚持治疗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另外坚持缩阴运动对本病的治疗大有好处。排尿活动的中枢神经通路排尿的神经控制是多样的,包括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通路。在神经轴的不同水平有三个不同的排尿控制中枢,分别位于皮质、桥脑和脊髓,它们共同控制和协调排尿。皮质排尿控制中枢包括:①额叶中央上部和胼胝体膝部的逼尿肌中枢;②顶叶中央的阴部感觉运动区(控制尿道外括约肌的中枢)。四神聪在头部旁中央小叶,额叶中央上部及胼胝体膝部等高级排尿中枢,针刺此穴能兴奋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恢复对皮层下排尿中枢的调节,可抑制膀胱逼尿肌的过度兴奋,而减少失禁次数,减少尿急。
[1]骆毅.《女性泌尿科学》[S].1987.12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