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研究

2012-01-24王再东

黑龙江中医药 2012年3期
关键词:颈型曲度力学

曲 龙 王再东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颈椎原发性退变基础上各种继发性改变是引起颈椎病的外因,颈部的肌肉和韧带维持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中医学没有明确提出颈椎病的病名,有关类似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散见于中医学“痹证”、“项肩痛”、“项筋急”、“眩晕”等条目下。祖国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生内因是肾精亏虚,脊髓不充,外因是风寒湿邪侵袭,跌打扭伤,使颈部经络气血痹阻,导致经络不通则颈部疼痛、酸胀。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复杂,骨性组织与软组织的劳损退变、代偿与失代偿,生物力学与生物化学平衡的失调,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共同构成颈椎病的两大发病机制。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炎症、天气变化、精神过度紧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肌力改变均可导致颈椎的动力平衡失调,如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可以影响颈椎静力平衡的稳定性造成整个颈椎系统的功能紊乱,颈椎稳定性丧失和生理弧度改变,从而引起包括颈肩酸痛、背部沉重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应临床症状。[1]

现代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以传统的牵引、按摩、针灸、理疗、中药口服和外用等方式进行治疗,这些疗法虽然在客观上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颈肌力学失衡状况,缓解了临床症状,但是缺乏对颈肌力学失衡状况的系统认识,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力学重建方法。本研究通过运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异常,重建了颈肌的力学平衡,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减少了因应激而进一步发生的增生等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有助于对力学失衡的早期干预而减少颈椎疾患的发生几率,探讨了通过力学平衡推拿法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椎力学平衡,从而达到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更便于推广的新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本课题选用临床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病人52例,均为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推拿科门诊就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病例的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中有关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采取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

(l)颈项及肩部疼痛,并伴有相应的颈部症状;

(2)颈部活动受限;

(3)颈肌僵硬;

(4)椎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大肌有明显压痛,棘突间亦有相应的压痛点;

(5)颈椎X线DR平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间关节失稳和骨质增生改变。

1.3 纳入标准

(l)符合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2)同意接受推拿治疗;

(3)年龄在16~45岁之间;

(4)意识清醒,能配合治疗;

(5)知情同意,愿意接受治疗。

1.4 排除标准

(l)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

(2)符合纳入标准,不接受手法治疗的;

(3)落枕、肩周炎和肌筋膜炎等非颈型颈椎病疾患;

(4)有手法治疗禁忌症的患者;

(5)进行药物等其他治疗的。

1.5 剔除标准

(l)不能坚持治疗中途退出者;

(2)违背临床试验方案者;

(3)行推拿治疗后无任何评价记录者。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将5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组26例(采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和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推拿治疗)。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以轻柔的推、揉、拿、按法,放松颈部周围肌肉,主要调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前、中、后)、胸大肌及颈后侧肌群等姿势控制肌,松解紧张痉挛的部分肌群,仔细调整其张力,使颈椎周围的力学逐步恢复平衡。松解时注意各肌群中存在的“痛性结节”,并按着肌肉的起止走行顺序逐步进行,不可遗漏。患者体位可为仰卧位(治疗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角肌斜方肌、锁骨下肌时选用),俯卧位(治疗斜方肌、颈后侧肌群、颈枕部及冈上斜方肌、冈下肌时选用)或坐位。如有明显颈椎棘突偏歪者,力学调整结束后,行坐位颈椎定点斜扳法。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10次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治疗方法参考《推拿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23-0220-2/R.6)中颈椎病得治疗手法操作。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分钟,10次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手法操作前均进行颈椎牵引治疗。患者坐位枕颌持续牵引,颈部屈曲10-15°,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0%~15%,根据病人情况和耐受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牵引时间每次20分钟。

3 观察方法与指标

3.1 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

参照《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中与颈椎病有关的项目进行量化评分,包括:主观症状、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关节活动度和棘突位置及神经压痛等,总分45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各评价一次。

3.2 患者颈部肌肉疼痛变化

参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即VAS评分。治疗前后在颈后肌群、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各评价一次。

3.3 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拍摄颈椎侧位X线DR片,参照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并做记录。

4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明显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有效:原有症状稍减轻,颈、肩背疼痛稍减轻,颈、肢体功能尚可。

未愈:症状无改善。

5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6 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l、2)

表1 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X±S)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2 治疗前两组病人性别分布比较

6.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9.23%,显效率为23.08%,有效率为7.69%,总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0.77%,显效率为30.77%,有效率为23.08%,总有效率为84.6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分析,P<0.05),提示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6.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积分及其差值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指标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积分差值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优于对照组。

6.4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肌肉疼痛指标积分及其差值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颈肌疼痛指标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颈肌疼痛指标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积分差值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在减轻患者颈部肌肉疼痛程度上优于对照组。

6.5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及其差值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及其差值比较(mm)

治疗后两组的颈椎生理曲度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恢复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积分差值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7 讨论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项强、“项肩痛”、“头痛”等,通常归类于“痹证”范畴,无专门与颈型颈椎病相近的描述。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外邪、劳损等发病因素对本病的重要影响,现代医学也多认为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为颈推劳损、退变、颈曲改变、内外力平衡失调、颈推失稳等。

颈椎的活动和稳定,除软骨、关节及椎间盘以外,椎旁的肌肉、韧带等亦起着重要的作用。颈椎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受到异常的牵拉,造成慢性劳损,同时,劳损又导致受损肌肉保护性痉挛,又加重肌力的平衡失调,进一步加重劳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力学研究证实: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破坏可导致颈椎病。现代生物学理论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动力平衡[2],前者是指颈脊柱的两柱或三柱结构,后者为椎外肌肉或肌群维持和调节平衡的作用。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改变颈椎间盘正常的力学状态,加速其退变,从郝永强等的实验观察:在维持颈椎动力平衡衡中,颈部浅肌群较深肌群重要。颈部肌肉在整个颈椎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颈椎的动力平衡。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炎症、天气变化及精神过度紧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肌力改变均可导致颈椎的动力平衡失调,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即可影响颈椎静力平衡的稳定性,造成整个颈椎系统的功能紊乱,颈椎稳定性丧失和生理弧度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目前研究表明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出现早且较静力性平衡失调重要。失去静力平衡,颈椎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动力平衡,颈椎即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并且,动力平衡可以补偿静力平衡。正常自然体位状态下,颈椎处于最佳受力状态,长期低头位改变了其原有的内在应力平衡,长时间的累积作用,使椎间盘内压保持增高状态,易致骨质增生,造成颈椎失稳、大中血管牵拉变形或受压影响血供,也可加速椎间盘退变。

而颈肌在整个颈椎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颈椎的动力平衡。主要的颈部姿势控制肌包括: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前、中、后)、胸大肌和位于颈肩后外侧的头夹肌、颈夹肌和头半棘肌等。当这些肌肉中的一部分张力发生变化时,其他的相关肌肉随之进行张力的适应性调整,进而影响到颈椎的整体力学关系变化,颈椎椎体的各个关节也会随之发生形态学变化,使正常的生理曲度受到影响。

本课题通过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以轻柔的推、揉、拿、按法,放松颈部周围肌肉,主要调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前、中、后)、胸大肌及颈后侧肌群等姿势控制肌,松解紧张痉挛的部分肌群,仔细调整其张力,使颈椎周围的力学逐步恢复平衡。松解时注意各肌群中存在的“痛性结节”,并按着肌肉的起止走行顺序逐步进行,逐一治疗。本疗法能有效的调整颈段椎体间的微细错缝,松解粘连,改善颈椎间力学平衡失调,从而使颈部症状进一步得到缓解,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通过和传统推拿疗法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减轻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上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减轻患者颈部肌肉疼痛程度上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力学平衡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重建了颈肌的力学平衡,减少了因应激而进一步发生的增生等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有助于对力学失衡的早期干预而减少颈椎疾患的发生几率,能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颈部肌肉疼痛、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传统推拿疗法。

[1]贾连顺.颈椎病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9):733.

[2]Miyamot,YonenobuK,onoK.ExPerimentaleervieals Pondylo sisinthemouse.SPine,1991,16(10):495-500

猜你喜欢

颈型曲度力学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颈椎不宜太直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力学 等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