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石胶囊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2-01-24苏丙贺
苏丙贺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117000)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 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1]。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排石胶囊系本溪市中医院研制用于治疗胆石症的中药制剂,该制剂由大黄、玄明粉、枳实组成,具有清肝利胆,排石作用。治疗胆腑郁热所致的右胁胀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失眠之症。为了进一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我院从2008年-2010年期间进行128例临床观察,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人均来自本院门诊,共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排石胶囊组)和对照组(利胆排石片组)。治疗组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20~76岁,平均43岁,胆囊结石者11例,胆总管结石者15例、肝内胆管结石者17例、急性胆囊炎者9例,慢性胆囊炎者12例;对照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8~70岁,平均39岁,胆囊结石者13例,胆总管结石者15例、肝内胆管结石者14例、急性胆囊炎者7例,慢性胆囊炎者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根据2003年7月第六版《中医内科学》诊断为胆胀、辨证分型为胆腑郁热型。症见右胁胀热疼痛,口苦咽干,心烦失眠易怒,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急慢型胆囊炎等辨证属于中医胆腑郁热型者。上述疾病均按《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五版)为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病例标准
(1)纳入病例标准:凡符合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20~76岁患者均可纳入实验病例。
(2)排除病例标准:①凡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均排除在外;②凡未按规定用药或者接受其他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或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口服本溪市中医院制剂室制成的中药制剂排石胶囊。
服用方法:口服,1日3次,每次2~4粒,餐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
(2)对照组口服利胆排石片。
服用方法:口服,1日3次,每次3片。
(3)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观察2个疗程,疗程期间停用其它治疗本病药物。
1.5 疗效判定标准
总体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痊愈:腹痛、体症完全消失,体温、化验正常,B超,CT等检查基本正常。
好转:腹痛缓解,体温正常,但仍有轻度体症,B超、CT的检查结石有所减少或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以痊愈+好转计算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分别为93.75%、39.0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75.00%、1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3 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在服药初期有部分病人会出现腹泻等症状,服药3~7天后腹泻可自行缓解。经过对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治疗组未发现毒副作用。
4 讨论
胆石症是一种外科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治疗困难、危害性大,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胆结石多由于胆腑气机通降失调,郁热内蕴,胆腑不通所致。郁热蕴结胆腑,通降失调,胆失于疏泄,则呈右上腹剧烈绞痛拒按,痛时牵引背部与剑突下等处有明显自痛和压痛[3]。热邪循肝经上扰,则见口苦咽干。郁热上扰心神,则心烦失眠。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热象。胆结石造成的疼痛程度较大,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故宜用清肝胆火、疏利肝胆、缓下排石法,排石胶囊中重用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玄明粉咸苦而寒,泻热通便,软坚润燥,协大黄攻下热结之力尤增。配伍枳实能行气排石,使其留在肠胃缓缓发挥泻热之用。
总之,排石胶囊作为治疗胆腑郁热型胆胀的中药制剂,经临床试验观察,清肝利胆、排石作用明显,尤其在软坚溶石排石方面效果更佳,疗效确切,且药味简单,服用方便,安全可靠,疗程短,见效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中药制剂。
[1]魏金凤. 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临床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04,4:21-2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51.
[3]雷光辉,罗显波.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