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甘利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2012-01-24张念娟
张念娟
(吉林省抚松县中医院,134500)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仍然缺乏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仍以休息和营养为主,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肝的药物。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持续不降,治疗多以甘利欣为主,但常规剂量又容易产生停药后转氨酶反跳现象。笔者2004年3月~2008年12月共收治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常规剂量和大剂量甘利欣静滴治疗,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7~65岁。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6例,大剂量组16例。两组临床表现、一般状况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
常规剂量组:甘利欣150mg(30ml)/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2个月。大剂量组:甘利欣300mg(60ml)/d,维持治疗。两组均不加用其他护肝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ALT、AST、TBIL等肝功能项目数值变化情况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判定疗效。
结果:疗程结束时,常规剂量组16例中13例ALT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恢复正常天数为(52±4.2)天,3例波动于80~150U/L。大剂量组16例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恢复正常天数为(38±3.2)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P<0.05)。且ALT值下降后,大剂量组未再发生波动。AST恢复正常情况与ALT基本相似,ABIL恢复正常情况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讨论
甘利欣是甘草酸的第三代产品,为甘草酸二胺左旋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能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形态损伤和改善免疫因子对肝脏形态的慢性损伤,适用于伴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具有良好的降酶效果。临床上,一般多采用常规剂量150mg(30ml)/d,对于一部分慢性丙肝患者,可能因肝脏微循环结构的改变影响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致使肝内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降低,形成相对剂量不足,导致转氨酶等指标恢复较慢,延长了用药时间,个别指标持续不降。本观察采用大剂量和常规剂量甘利欣治疗慢性丙肝,旨在比较两组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结果显示,大剂量组疗效显著,降酶确切,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且增加剂量后,未发现不良毒副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慢性丙型肝炎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可加大甘利欣用量至300mg(60ml)/d,疗效可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