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76例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2012-01-24张凌云
张凌云
腰椎间盘突出症76例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张凌云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对临床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康复治疗减轻椎间压力、解痉、镇痛、消炎、松解粘连、恢复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并保持疗效,防止复发。结果 76例患者,痊愈42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3例。结论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康复治疗;牵引;斜扳、推拿、药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常见症状是腰腿痛,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是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突出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的下腰部感应痛,有时也影响到臀部。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故以坐骨神经痛最为多见。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男40例,女36例;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6.6月;均有腰痛及典型的一侧坐骨神经痛,全部病例均经过X线摄片及腰椎CT扫描,X线平片提示腰椎均有程度不同的退行性改变证实,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1.2 康复治疗 采取休息和制动、牵引疗法、物理治疗、推拿治疗、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等康复治疗方法,急性期通过治疗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突出物缩小还纳,缓解神经根受压,消除水肿,松解粘连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恢复期通过增强腰背肌肌力训练,改善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各个轴位的运动功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2 结果
76例患者,痊愈42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3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及软骨板的不全或完全断(破)裂,致使被包围其内的髓核组织向裂隙方向移动,对周围的关节、脊髓、神经根产生压迫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通常为下腰痛伴腿痛。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一般都处于立位或坐位状态,椎间盘可以承受一般的压力而不至破裂。腰部经常进行弯曲活动,所受的挤压力及磨损较大,尤以下腰部椎间盘为甚。腰4、5和腰5骶1两个椎间盘是承受压力最大,也是弯曲活动最多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承受挤压、扭转等应力的作用或慢性轻微损伤的积累,一般在30岁以后,人的椎间盘即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一方面髓核中水分减少、体积缩小,椎间隙变窄,软骨板逐渐变薄,软骨板和纤维环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另一方面纤维网和黏液样基质逐渐被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最后成为纤维软骨实体而使纤维环抗张力减弱,容易在负重时断裂[1]。最易引起纤维环损伤的是剧烈的负重运动,如举重、弯腰提起重物,或者长时间重复的屈曲旋转。此外,寒冷环境中脊柱周围的肌肉收缩使椎间盘内压增加和长期坐位累积的微小损伤也都是重要原因。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除与椎间盘退变、腰部过度负重及长期震动有关外,也与脊柱畸形、急性损伤等因素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为下腰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痛,或合并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
腰腿痛患者卧床休息可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逐步消失。制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力与椎间诸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使椎间盘处于休息状态,有利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使损伤纤维环得以修复,突出髓核得以回纳。还有利于椎间盘周围静脉回流,消除水肿,加速炎症消退。同时也可减少运动时腰骶神经在椎管内反复移动对神经根的刺激。患者最好卧硬板床,保持脊柱正常生理弯曲,且身体各部位均有支撑。
患者存在神经根症状时首选腰椎牵引治疗。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首选方法。牵引的作用主要是使腰椎的椎间隙增大,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促使突出的髓核不同程度地回纳,缓解神经根受压;解除腰椎小关节负荷,使痉挛的肌肉放松,恢复腰椎正常列线,有助于疼痛的缓解。牵引的方法和种类很多,有手法牵引、骨盆牵引和自身体重牵引,有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有卧位牵引和立位牵引。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患者的机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整肌肉状态以及身体内外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的辅助疗法。推拿主要适用于慢性劳损,对以脊髓或脊神经根受压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不适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病程、体质等选择适宜的手法。
物理治疗的作用有镇痛、消炎、促进组织再生、兴奋神经肌肉和松解粘连等作用,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证明,对减轻因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疼痛、改善患部微循环,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因神经刺激而引起的痉挛,促进腰部及患肢功能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超短波、中频电疗、红外线、石蜡、温水浴等疗法。
运动疗法,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疗法,可提高腰背肌肉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状态[2]。
[1] 王茂斌,纪树荣.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6.
[2] 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86.
150000黑龙江省电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