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2012-01-24刘培俊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12期
关键词:颊车面神经面瘫

刘培俊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 济宁 272137)

面瘫[1]是以一侧口眼㖞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肌电图检查可见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针灸治疗是目前治疗面瘫的重要手段,且疗效显著,在治疗上得到广泛认可。

1 病因病机

面瘫是由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税素华[2]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朱肇昕[3]认为,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张智龙[4]认为络脉空虚,邪阻筋脉是基本病机,外邪侵袭经脉,经气痹阻,正气已虚,无力鼓动邪气外出。近年来还有医家提出新的病因病机说,如气滞血瘀,痰湿阻络,痰瘀互结,胆胃积热,热毒瘀滞经络等。

2 针刺时机的选择

面瘫病程基本分3期:急性期(发病后1~7 d),静止期或恢复期(发病后8~90 d),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目前针对面瘫的针刺时机的选择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2.1 急性期不宜针灸治疗说 部分学者认为本病初期面神经正处于急性炎性水肿阶段,急性期(5 d内)不宜针刺,尤其不宜电针,针刺连续刺激会加重神经组织水肿,面神经进一步受压,加重变性。故此期不宜针灸,治疗应该从静止期开始。即使治疗也应以远端取穴为主,且取穴宜少,手法宜轻,得气即止,以泻健侧补患侧为治疗原则,施以补泻手法[5]。

2.2 急性期宜针灸治疗说 临床大部分学者认为治疗本病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早期治疗,能尽快减轻或消除水肿、缺血对神经的损害,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会,尤其对高龄重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耳廓疱疹患者更为适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由于针灸治疗的早期介入,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痊愈率提高[6]。急性期针灸治疗方式多样,并不局限于远端取穴和浅刺。可使用电针或毫针剌结合灸法进行治疗,也可以在急性期用放血疗法治疗,或针刺配合TDP神灯照射,疗效显著。早期取穴以少阳经穴为主,可在患侧进行适当的刺激,局部快速浅刺,有效增加了面神经恢复概率[7]。近年一项大型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发病后的1~3周,急性期和静止期介入较在恢复期介入针灸效果好。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性期治疗推荐使用单纯毫针刺[8],并确立了5种治疗面瘫的优势方案。可见早期针灸介入治疗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认可。

3 治 疗

3.1 针刺(电针)为主 邵霞萍[9]针刺治疗本病,取健侧,阳白、四白、下关、迎香、双侧合谷穴。进针得气后,通电留针0.5 h后去除电流,静留针0.5 h。总有效率为90.00%。

3.2 温针为主 王为凤等[10]治疗本病,早期(发病7 d以内)取穴:翳风、风池、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内庭。中期(发病 7~30 d)取穴:攒竹、丝竹空、地仓透颊车、颧髎、翳风、下关、阳白透鱼腰、四白、合谷。后期(30 d以后)取穴:中期的穴位加足三里、三阴交,并随症加穴,治疗115例,其中温针组63例,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早、中、晚期温针组全部有效。洪捷等[11]用温针治疗本病急性期,取患侧地仓穴及地仓穴上0.5寸、下0.5寸并排的3个点及健侧地仓穴,选择贺氏火针中的细火针,只点刺而不留针,各穴位进针深度为2~5 mm,每隔3 d治疗1次,治疗46例,全部有效。

3.3 综合疗法 (1)刺灸法。 李攀等[12]选取阳白、鱼腰、瞳子髎、太阳、颊车、地仓、上关、下关(以上穴位均取患侧)针刺,选取阳白、承泣、下关、颊车、地仓、巨髎、童子髎,中的2~3个穴位隔姜灸,每次20 min,治疗60例,痊愈占71.7%,全部有效。(2)针、灸、穴位注射法。戴明成[13]以电针合并灸法治疗,取穴:牵正、地仓、太阳、攒竹、下关、阳白透鱼腰、颊车、迎香、人中、合谷、翳风、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留针20 min;隔姜灸选上述穴3穴,每穴灸5壮;穴位注射选择翳风穴、牵正穴,治疗56例,有效率96.0%。(3)针灸、穴位注射、拔罐等法。李黄彤[14]通过恩再适穴位注射法配合针刺患侧太阳、阳白、四白、迎香、地仓、翳风、牵正、下关、颊车中的3~5个穴,梅花针叩刺,局部闪罐,埋线治疗51例患者,总有效率 94%。 (4)针药结合洪钰芳[15]治疗本病,针灸选取风池、翳风、合谷、足三里、攒竹、阳白、鱼腰、头维、上睛明、承泣、瞳子髎、迎香、颧髎、地仓、颊车、牵正、承浆,其中风池、翳风、阳白、头维、瞳子髎、迎香、颧髎、地仓、颊车、牵正温针灸,均留针20 min。中药内服方:黄芪15 g,当归9 g,黄精15 g,川芎9 g,白芷 9 g,全蝎粉 3 g(吞服),僵蚕 9 g,蒲公英 15 g。中药外敷方:艾叶 15 g,野菊花 15 g,当归 15 g,大青叶 15 g,白鲜皮 15 g,冰片3 g。治疗52例,总有效率98.07%。

4 结 语

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灸作为该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已在临床普遍推广应用,并被广大患者认可。笔者在总结过去不足的同时也对将来的研究存在如下展望。

4.1 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 纵观近年临床研究,不再只是单纯的经验总结性文章,运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发展迅速,但是疗效评定标准各异,临床常用的评价量表,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制定一部客观、准确、实用的面瘫疗效评定标准,以期出现更多高水平临床研究。

4.2 面瘫的后遗症有待攻克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文献看,针灸与其他疗法的巧妙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采纳,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手段。然而,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特殊性,其后遗症尚待攻克。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有效率虽高,但完全治愈率并不理想,笔者认为现代临床医家应积极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探求针灸综合疗法新方法,传承与发展针灸精髓。

4.3 周围性面瘫机理研究的欠缺 从文献看,目前研究多偏重于临床观察及临床试验研究,对周围性面瘫机理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纵深性,使临床医师在针灸治疗本病时欠缺相应的现代理论指导,不利于治疗上的进一步创新。

4.4 重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特殊心理 忽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患病心理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存在的问题,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应对患者患病后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担心等不良心理特征给予耐心的解释及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石学敏.针灸学[M].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0.

[2]税素华.不同针刺频次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2):105-106.

[3]朱肇昕.运用经络理论指导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3.

[4]宋文波.张智龙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J].四川中医,2011,29(2):4-5.

[5]杨连松,王京善,杨莎莎.分期针刺加TDP中频电治疗周围性面瘫282 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9):611-61.

[6]郑晖,李瑛,陈敏.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刺灸方法的循征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77-78.

[7]奚向东.程子俊教授“通脱法”针治面瘫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1.

[8]李瑛.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1,31(4):289-293.

[9]邵霞萍.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2):149.

[10]王为凤,陈妙根.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7-39.

[11]洪捷,张蕾.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3):8.

[12]李攀,李利民,朱佳静.针灸结合艾条、生姜施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36-37.

[13]戴明成.早期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70.

[14]李黄彤.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0(3):35-38.

[15]洪钰芳.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5):287-351.

猜你喜欢

颊车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