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发性硬化与肝肾的关系*
2012-01-24朱文浩高颖
朱文浩 高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中医学没有多发性硬化(MS)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别归属于中医学“痿证”、“风痱”、“喑痱”、“视瞻昏渺”、“青盲”、“眩晕”、“骨繇”、“类中风”、“风懿”、“郁证”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防治MS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笔者试对MS与肝肾的关系进行探讨。
1 肾虚是MS的发病之本
1.1 从流行病学探讨肾虚与MS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5岁以前从MS高发病区移至低发病区的移民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推测儿童时期短暂的易患窗内接触的特殊外源性因子如病毒可能与MS的发病有关[1]。另有研究发现,年龄<16岁和>50岁的MS患者中,接触感染因素后容易发病或复发[2]。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可以化生肾气,主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此可知人体发病与否与正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肾气的盛衰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而《温病条辨》云“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可见,在15、16岁以前的少儿时期,肾气未充,发育未全,其“脏腑薄,藩篱疏”,“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外邪而患MS。《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50岁以后,“五脏皆衰”,不能充养肾精,导致“精少,肾脏衰”,“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机体抵抗力差,不耐邪侵,感邪之后,易于发生MS。
1.2 从发病部位探讨肾虚与MS的关系中医学认为,髓分布于颅腔者称为“脑髓”,分布于椎管内者称为“脊髓”,视神经则属于“眼系”的范畴,而脑髓、脊髓和“眼系”均与肾有密切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谓“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奇病论》载“髓者以脑为主”,《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类经》亦说“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可见,脑为髓海,髓主要存于脑中。《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明确指出先天之精可以化生脑髓。又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主骨生髓,可以填充脑髓,由此可以说“肾生脑髓”。同时,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与肾相连。
脊髓上连于脑,位于椎管之内,为督脉所行部位,与脑同属现代医学之中枢神经系统,性质相似,亦为髓所居之处。肾居于脊柱两旁,与脊髓关系密切,肾精所生之髓也可以充养脊髓,由此也可以说“肾生脊髓”。同时,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督脉“并于脊里,上属于脑”,可知肾与脊髓相连。《灵枢·大惑论》指出,眼“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说明“眼系”与脑相连。又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骨之精为瞳子”,肾不仅通过脑与眼系有间接的联系,而且与目有直接的联系。
MS的病变部位主要分布在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1],而这些脏腑均与肾有密切关系。若肾精充盛,不断生髓充脑填脊,“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神机聪慧;若肾精不足,则脑髓、脊髓空虚,外邪乘虚而入,侵犯脑、脊髓、视神经而发病,导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或“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1.3 从家族聚集性探讨肾虚与MS的关系虽然家系研究没有提供MS是遗传病的直接证据,但MS仍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说明MS与遗传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遗传与肾的关系密切。《灵枢·天年》载“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说明人的形成是由父母的先天之精相合而成的,与肾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男子“二八”之后,肾气充盛,可以生子;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后,肾气亏虚,不能生子;同时还指出,人“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缘于“肾气有余也”,也说明了人的形成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格致余论·慈幼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人以父母先天之精相合而成,若父母肾气亏虚,先天之精不足,则导致胎儿降生以后,肾中精气不足,脑髓、脊髓空虚,五脏薄弱,易于感触外邪而发病,或父母身中邪气,传于后代,导致患病,可以呈现出患病的遗传相关性。可见,某些种族的人群MS高发,与肾虚有关。
1.4 从症状探讨肾虚与MS的关系MS的多种症状与肾虚有关。MS常见症状,如肢体瘫痪不用,或行走不利,与肾虚有关。《素问·痿论》说“热舍于肾……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海论》说“髓海不足……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其中“骨枯髓虚”、“骨惫”、“髓海不足”均是由肾虚导致的。《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与肾相表里,若肾气不足,固摄无力,则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的症状。《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膀胱中所藏津液不能蒸腾气化,引发尿潴留。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阴器,则出现阳痿;封藏无力,精液外泄,则出现早泄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若肾阳亏虚,不能充养精神,则出现嗜睡,《伤寒论》中也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记载,说明肾阳亏虚可以导致嗜睡、淡漠、精神不振。《医林改错》云“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本草备要》说“人之记忆皆在脑中”,汪昂进一步指出“今人每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而脑髓生于肾中之精,若肾虚不能充养脑髓,则记忆力减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肾虚髓空,髓海不足,或外邪侵脑,导致脑神失用,或脑气不足,或脑神逆乱,而出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认知力缺乏、强哭强笑、语言重复等症状。
2 肝与MS密切相关
2.1 从性别探讨肝与MS的关系《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传病之源”,还说“女子肝脏,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创立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多从肝治疗妇科病。MS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病之比约为1︰2[1],提示MS的发病与肝有关。
2.2 从症状探讨肝与MS的关系MS的许多症状与肝有关。肢体、躯干或面部的针刺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及定位不明确的异常感觉,皆表现为“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姿势性震颤、肢体面部的痉挛及共济失调等症状,皆表现为“风胜则动”的特点;在复发-缓解期,强直痉挛、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及疼痛不适等症状,呈现出发作性,也具有风邪的特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述症状与肝有关,属于肝风内动,风邪窜络或肝阴、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之表现。《灵枢·九针论》说“肝主语”,构音障碍,语言不清或重复也与肝有关。肝藏血,主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情志抑郁,则出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则易怒、脾气暴躁;若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不通则通”,兼之肝风、肝火,则出现烧灼样、电击样的疼痛。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或肝血亏虚,或肝风内动,不能荣养目窍,则出现视力下降、眼球活动异常、复视等症状;肝风内动,上扰头窍,则出现眩晕。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情志,若肝气疏泄正常,则气机运行有度,若情志抑郁,“思想无穷,所愿不得”,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煎灼筋膜,可以导致“筋痿”,出现筋急的症状。此外,MS的症状常因焦虑、生气后出现或加重,也说明其与肝郁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从MS的流行病学、发病部位、家族聚集性、性别差异及临床症状特点与肝肾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述,得出MS的发病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1-233.
[2] 赵薛旭,李作汉,狄晴,等.不同年龄发病的多发性硬化临床与实验室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