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评述

2012-01-24林立孔繁德徐淑菲周斌华王景明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12年1期
关键词:放线菌

林立 孔繁德 徐淑菲 周斌华 王景明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建厦门 361012)

1 前言

牛放线菌病(Bovine actinomycosis)是一种多发性、非接触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其次为猪、羊,偶见发生于鹿科动物[1],病原为放线菌(G+)和林氏放线菌(G-),前者主要侵害骨组织,后者主要侵害软组织。本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长存在于土壤、水、禾本科植物(如小麦、青稞等)的穗芒上,主要通过消化道、皮肤和黏膜,由创伤口进入动物体内,如牛采食时,因芒刺破口腔和齿龈粘膜而感染。此病特点为头、颈、颔下和舌体的放线菌肿,其中牛的颌骨是主要被侵害的对象,常常首先侵害颌骨,使颌骨肿大,所以此病又称为大颌病(Lumpyjaw)。

我国法定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规定,放线菌病为三类动物疾病,属人畜共患病[2]。目前我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家和地区进口种奶牛的数量迅猛增长,除了法检传染病外,发现部分奶牛出现放线菌肿的现象。为了加强进口种牛的管理和疫病防治,有必要对牛放线菌的检测和防治技术作一介绍。

2 流行病学

放线菌病的病源在环境中主要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在牛身体上则通常寄生在口腔、鼻腔和气管内,也有部分寄居在体表皮肤上。病牛特别是发病部位破溃的牛只为主要的传染源,当口腔、鼻腔和气管以及由于外伤等原因所致的黏膜或皮肤等破损时,内外源性放线菌适时侵入、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本病的发生和流行[3]。后期重症病变部位多处在口腔附近的头、颈部、皮下,个别侵害上、下颔骨,多见于成年牛。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呈散发性,以水平方式传播,潜伏期较长,可达3-18个月[3,4]。本病初发牛只多为 0.5 -1 岁,换牙齿期和天气炎热时尤其易感;后期重症病牛多发于3岁及成年牛。

3 临床症状

3.1 总体症状

牛常见上下颌骨肿大(大多数发生于下颌),界限明显,由皮肤表面即可触知。肿胀进展缓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不能移动;有时肿大发展甚快,牵连整个头骨;肿部初期疼痛,后期缺乏痛觉;病牛流诞,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消瘦很快,口内有恶臭;有时皮肤化脓破溃,脓汁流出,形成瘘管,长久不愈;头、颈、颌部组织也常发生硬肿,不热不痛;舌和咽喉被侵害时,舌和咽部组织变硬,舌活动困难,称为“木舌病”;乳房患病时呈弥散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节,乳汁粘稠,混有脓汁[5]。

3.2 分期症状

3.2.1 初期症状

流延、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口温较高、口腔黏膜泛白,舌、牙龈和两内颊有数量不等的肉芽,多呈红色柱状突出黏膜表面,肉芽上端中央有灰白色脓状物,挤压有硫磺样颗粒状菌出现,全身症状不明显。

3.2.2 中期症状

除初期症状外,肉芽数量较多,部分肉芽周围触摸到大小不一的硬结,有些肉芽长到0.5-1cm,破后出现出血、流脓等症状,全身也会出现轻微症状。

3.2.3 后期症状

病牛的两颊、上下颔皮下及头、颈部皮下出现不定位多处化脓硬结,大的如拳头,小的如蚕豆,有的破溃后流出的脓汁夹带污血,甚至形成口腔瘘;病牛全身症状明显,高热、无食欲、精神萎靡,整个头部肿胀,有的出现败血症状,并伴有其他并发症。

4 病理变化

本病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化脓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一般而言,牛骨骼放线菌病主要由放线菌引起,在动物组织中呈现带有辐射状菌丝的颗粒性聚集物—菌芝,外观似硫磺颗粒;制片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呈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呈红色。皮肤和柔软器官放线菌病主要由林氏放线菌引起;本菌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呈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动物组织中形成菌芝;无显著的辐射状菌丝,革兰氏染色后,中心与周围呈红色[6]。

病原体可在牛机体的受害组织中引起以慢性传染性肉芽肿为形式的炎症过程,在肉芽中心,可见含有放线菌菌芝的化脓灶(脓肿),有时在炎症的发生过程中出现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而不发生化脓;结缔组织增生会发展成为肿瘤样赘生物—放线菌肿;当舌组织被侵害时,增生组织常突破黏膜而形成溃疡;骨内肉芽增殖,则破坏骨组织,引起骨骼崩解;由于骨质的不断破坏与新生,以致质地疏松,体积增大,外形似蜂窝状,切面常呈白色,光滑,其中镶有细小脓肿;在口腔黏膜上有时可见溃烂,或有蘑菇状生成物,圆形、质地柔软呈黄褐色;病程长的病例肿块有钙化的可能。另外在组织内由于白细胞的游走,化脓菌可繁殖形成脓肿或瘘管,且浓汁内含有硫磺样颗粒[7]。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口腔粘膜有红色柱状突出黏膜表面的肉芽组织,上端中央有灰白色脓性物(该特征可与口蹄疫、口炎、水泡病相区别);两颊、上下颔及头部皮下有多个破溃和非破溃的化脓性硬结,有些侵入骨骼;从以上两项的脓汁中可发现肉眼可见的硫磺样颗粒状菌块,将该菌块送实验室检测确认。

5.2 实验室检测

牛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是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能形成孢子,兼性厌氧。

5.2.1 解剖镜观察

用无菌注射器穿刺于按压呈波动状的部位,抽取脓汁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加少许生理盐水稀释,用解剖镜观察,找出直径1mm以下的灰色或硫磺色颗粒,用接种环挑至玻片上,加盖盖玻片,轻轻挤压,有必要时可将小硫磺颗粒用1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2-3滴处理,使外表的粘附物消化,以便除去钙质而易于检查。置玻片于低倍镜下观察,光线为暗视野,最后调为高倍镜观察其结构,可见中央较为深暗色,系菌丝交叉缠绕的结果,有好多相交的菌丝,次种菌丝的末端排列成放线状,颇为紧密,终末部分较粗。直接镜检完毕后用镊子小心地把盖玻片揭去,待标本干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5.2.2 分离培养

用无菌方法将含有小颗粒的脓液在乳钵内研碎后接种于血清LB琼脂和血清LB肉汤中各自分别做10%CO2的厌氧和需氧培养。37℃ 培养24 h两者都可生长,但厌氧条件较好;琼脂平板上可见灰色、圆形、边缘略透明、粘稠的、深入培养基内而不易挑出的细小菌落和湿润、光滑、隆起的圆形大菌落;肉汤中可见浑浊、细小、绒球样絮状沉淀于试管底部。取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镜检。分别做涂片、染色和纯培养后可确诊大菌落为葡萄球菌,小菌落可见革兰氏阳性的细分支菌丝和菌丝的断片。

5.2.3 革兰氏染色镜检

标本干燥后染色镜检,可见中央菌体呈紫色(革兰氏阳性),向周围放射状排列的菌丝呈红色,末端膨大,如同菊花,即可确认为放线菌病。分离培养菌液和菌落分别做涂片、染色,可确诊大菌落为葡萄球菌,小菌落可见革兰氏阳性的细分支菌丝和菌丝的断片。

5.2.4 生化鉴定

该菌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产生硫化氢,MR阳性,吲哚阳性。

6 治疗

以手术和药物治疗较为常见,并常综合运用。虽然物理治疗目前应用较少,但据文献报道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6.1 外科治疗

6.1.1 手术切除

用外科手术切除肿块,排出脓汁和增生物,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彻底摘除。切开后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创腔,再用青霉素粉敷于创面上,用量视创面大小而定,然后再肌肉注射止血药和消炎药,消炎药要连用3天[7]。亦有报道手术后在纱布上撒布高锰酸钾粉或用碘酊浸润纱布后填塞创腔,注意外留1-2cm,以便引流排脓,应选择患牛放线菌肿块成熟软化时为佳[8]。有病例因创周感染而失败,因此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时要注意避开大血管,如肿块长在颈静脉等大血管上,宜选择药物疗法。

6.1.2 烧烙

将牛保定,固定好头部,用两根粗细适宜的铁棒烧红轮流伸入瘘管内进行火烙,连续数次,直到铁棒上无坏死组织为止。瘘管内塞碘仿粉,创口以碘甘油纱布引流。火烙瘘管每隔1天进行1次,见瘘管内无坏死组织后停止火烙,改用5%碘酊棉球消毒瘘管内壁后塞碘仿粉,以碘甘油纱布引流,直至痊愈[8]。

6.2 药物治疗

6.2.1 西医治疗

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磺胺类药物和碘较敏感,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6.2.1.1 抗生素疗法

用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200万IU,每天肌肉注射2次,7d为1疗程;也可将青霉素G钠400-480万IU、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12mL(相当于0.2 -0.24 g)、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 -12 mL(相当于50-60 mg)于患部周围分点注射,1次/d或2d,连用3-5d。消瘦脱水者应静脉滴注5% 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10% 的葡萄糖注射液1500-3000 mL,同时配用维生索C和维生素A、B等辅助药物[9]。

6.2.1.2 碘剂疗法

内服碘化钾,成年牛5-10g/d,幼牛2-4g/d,连用2-4周;重症畜需静脉注射10%碘化钠,成年牛50-100 mL/d,隔日1次,共3-5次,此法可使肿物游离于皮下,对舌、咽部、皮肤及皮下的放线菌肿有显著效果[9]。或用5%碘酊20-40mL在肿块周围和基部皮下或肌肉分2-4点注射,3次,每次间隔7d,直至痊愈[10]。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碘中毒现象,应暂停用药5-6d或减少用药剂量[11]。硬结小且未破溃者,可内服碘化钾或静注碘化钠。并于硬结周围肌肉注射青链霉素进行局部封闭,疗效较佳。

6.2.1.3 其他

(1) 碘化钙

5%碘化钙50-100 mL掺入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隔日1次,连用2次。严重时可连用3-4次,有破溃处用10%碘酊涂擦。采用碘化钙对此病进行静脉治疗,效果比口服碘化钾好,具有收效快、副作用小等特点[12]。也有人用5% -7%氢氧化钠溶液,每个病灶部位用10-20 mL,获得满意效果[8]。

(2) 碘化钾喷雾

500mL喷雾器装满水并加碘化钾5g,摇匀后喷洒病牛患病局部,4-6次/d,每次10-20mL,据报道称该法经济简易有效[13]。

6.2.2 中医治疗

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益气活血为主。

6.2.2.1 外敷

对于软组织的局限性病灶,如果体积不大并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时,可采用外敷疗法;或用石蒜5颗、生石灰250 g捣碎,拌白酒250 g制成糊状,涂于放线菌肿块上[7];或用花椒 30 g、蒲公英 40 g、败酱草40 g、葱头40 g,水煎得汁后,加硫酸镁100 g,纱布温敷[9];或用雄黄10 g,黄柏60 g,大黄30 g,白芨30 g,五倍子30 g,冰片5 g,研末,加蜂蜜120 mL,用陈醋适量调糊状,敷在肿块处,隔天更换1次[10]。

6.2.2.2 内服

用牙硝散,配方为芒硝90 g(后入),黄连、黄柏、黄芩、郁金、大黄、栀子、连翘、生地、玄参各45 g,甘草24 g,水煎去渣后温灌服;若肿胀扩大至咽喉及下颌部,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以清利咽喉[9]。或用黄连40g、知母50 g、连翘50 g、栀子50 g、黄柏50 g、玄参60 g、麦冬60 g、黄芩50 g、大黄50 g、木通60 g、粉葛60 g、银花60 g、野菊花50 g、贯众60 g、虎丈 80 g、当归 40 g、川芎 40 g、白芷 60 g、桔梗 60 g、甘草10 g,灯芯草为引;若母畜有孕,禁用花粉、大黄、贯众、当归,酌加益母草、陈艾,将以上药煎水内服,连服1-2剂[14]。或对已破溃的疮口用生理盐水洗净后,用适量的5% 碘酊注入病灶内,1次/d,连用3-5d。然后用二海全虫汤,海藻50 g、昆布50 g、全虫 50 g、穿山甲 50 g、荆三棱50 g、莪术50 g、青黛15 g、土茯苓50 g、夏枯草50 g,共研细未,温水冲服,1剂/d,连用3-7d。诸药合用可达到消肿散结,攻毒排脓的功效[15]。

6.2.2.3 术后填充创腔

化脓期或瘘管期用此法治疗(肿胀期不能用此法治疗)。使用手术刀或宽针刺破疮体,排净脓汁后根据疮体大小,取斑蝥锭(斑蝥、黄丹、白矾、砒霜、食盐各等分,研碎后兑入少许玉米面加水适量,混合成面团状,然后揉制成枣核大小,即成斑蝥锭,每枚锭纯药量约1 g左右)1锭半放入疮底,用脱脂棉花堵塞疮口[16]。或对患畜已破溃的伤口填塞2-4个砒石樟脑锭(用砒石30 g,樟脑粉20 g,加水少许,掺入适量面粉,调成糊状,搓成比米粒稍大的条药锭,阴干、装瓶备用即可);对未溃烂者,从脓肿中间用大宽针或穿黄针刺一小孔,将药锭向下方向塞入2-4个,防止药锭流出。填塞药锭后3-6d内局部肿胀增大,后逐渐结成硬核,且周围裂缝,一般1-2月自行脱落痊愈[17]。或先行术部消毒,然后切开脓肿,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后,把自制的砒霜丸(砒霜20份、雄黄1份、枣泥适量。先将砒霜放在火上加热至冒白烟,待冷却后加入雄黄、枣泥,搅拌均匀并捻成枣核大小的丸状,阴干、装瓶备用即可)放入其中,7d后再放一粒,一般情况下,放2次即可痊愈[18]。或先用大宽针扎患部3-4 cm深,用1%高锰酸钾进行冲洗,再用镊子取药丸(用信石、雄黄、轻粉、飞萝面按2:2:1:4混合研细,制成沙枣核大的丸剂进行治疗:或用人言、明雄、雌雄、硼沙、轻粉、冰片各1份,白芨3份,研成细末,制成锭子,每次用2-5个)从针口放入,1-2丸/次,放药1-2次,可在1月左右局部干裂脱落[19]。

6.3 物理治疗

CO2激光照射:采用YYJC-I型CO2激光器,且治疗分为2步:(1)多点激光封闭,每点10min;(2)对患部进行扫描烧灼照射,30-50min/次。照射结束后用吸尘器清除术面碳屑,并涂擦1%龙胆紫。比照治疗结果,治愈率97.8%及治愈时间平均6.5d总体都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的77.8%和30.5d,且花费较少。不过CO2激光照射效果与放线菌病发病时间、肿块大小相关。发病时间短,肿块范围小,治疗效果高,这与激光能量有关;对于已经形成坏死灶的放线菌病变部位宜进行开放治疗,经清创后再照射,灶内碳化,灶外封闭,这对较大肿块的治愈有积极效果[20]。

6.4 综合治疗

(1)对于软组织和呼吸道、消化道上部的病灶,采用内服碘化钾疗法(犊牛3 g,成年牛5 g),3次/d,2周为1个疗程。外部病灶周围每次用青霉素160万IU 2支、普鲁卡因2 mL,在肿胀部周围分4点注射,作局部封闭。2次/d,2周为1个疗程。上述治疗共进行3-4个疗程[3]。

(2)采用雄黄、蜂蜜各100 g,调成糊状对患处进行外敷。待形成脓肿,破溃流出脓汁,需用10%硫酸镁溶液作纱布引流。当脓汁形成减少,肉芽组织填充创腔时,用松碘油膏作纱布引流,直至痊愈[9]。

(3)在用烧烙法切排除脓汁以后,用食盐消毒,然后将常见的中草药鸡屎藤10-20 g捣碎,加入生石灰300 g,加鸡蛋清5-6个,调匀涂抹患部,并用鱼石脂软膏涂于伤口四周。同时,全身肌肉注射青霉素1-1.5万IU/kg体重,链霉素10μg/kg体重,1 次/d,连用5d,预防全身感染[21]。

7 预防

对本病的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制剂。

(1)由于本菌主要存在于污染的土壤、水和禾本科植物穗的芒刺上,健康家畜口腔及上呼吸道内也有本菌存在,当口腔黏膜及皮肤损伤时而感染发病。因此,畜牧生产中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平时饲喂精料不宜过多,以粗纤维饲料为主,在补饲前1天,用水或1%的碘化钾或食盐溶液喷洒在备用的干秸秆饲草上,使其变得柔软后再饲喂,以避免刺伤口腔黏膜,并且碘化钾可杀灭和抑制该病菌的生长;如发生刺伤,要及时处理,同时使役不宜过量,不在低湿地区放牧[22]。在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碘中毒,如用药后患畜出现流泪、皮肤出疹、大量脱毛等时,应立即停药或减少用药剂量。

(2)母牛常因乳头损伤而引发该病,因此要消除引起外伤的一切因素,如清除牛圈周围可引起外伤的尖锐物体(如钉头、铁片、碎玻璃、尖石头等)。

(3)对放牧牛群定期进行个体检查,若发现病牛要及时处理,并立即隔离治疗。

(4)对污染的畜舍及饲养环境应及时、定期进行消毒,预防和控制本病的继续发生和蔓延。

[1] 汪晓飞.鹿科动物七例放线菌病的诊疗[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4,34(2):8.

[2] 士心.我国法定动物疫病病种名录[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3):60- 61.

[3] 许立华,康晓冬,李知新,等.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黄牛杂志,2005,31(2):93 - 94.

[4] 何仁珂.乳牛放线菌型腺炎[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3):27.

[5] 石莉萍,石莉蓉,刘庆才.中西医结合治疗牛放线菌病[J].中国农业科学,2009,35(5):88 - 89.

[6]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微生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301.

[7] 宋禄昌.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农技服务,2007,24(6):81- 82.

[8] 刘红英.牛放线菌病及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09,4:75-76.

[9] 王延寿.牛放线菌病诊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3,22(4):45.

[10] 秦永福,严爱萍.牛放线菌病的诊治[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6,4:49 - 50.

[11] 范秋香.牛放线菌病的诊断及治疗[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3):49.

[12] 凡有文,凡华,凡辉,等.对121例奶牛放线菌病治疗体会[J].现代农业科技,2006,7:125.

[13] 刘汉铭.牛放线菌病的简易治疗[J].云南农业,2010,2:16.

[14] 李仕兴.耕牛放线菌病的诊治[J].四川畜牧兽医,2002,29(10):50.

[15] 孔宪莲,胡惠琴,李德鑫.二海全虫汤治疗牛放线菌病[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6,2:60 - 61.

[16] 刘长有.斑蝥锭治疗牛放线菌病[J].中兽医学杂志,2001,4:21- 22.

[17] 才仁吉,杨永靖.用砒石樟脑锭填塞治疗牛放线菌病[J].中兽医学杂志,2009,2:53.

[18] 王红军,亢世新,刘玉新.黄牛放线菌肿的诊治[J].河南畜牧兽医,2004,25(9):44 - 45.

[19] 李世双.奶牛放线菌病的调查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09,6:106.

[20] 王念民,戴洪亮,张洪萍,等.CO2激光治疗牛放线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1989,6:29.

[21] 吴强,崔恒敏,李英伦,等.水牛放线菌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10,46(7):87.

[22] 严成禄,金春凤,王森宝.放线菌病诊治病例报告[J].吉林畜牧兽医,2008,29(9):40.

猜你喜欢

放线菌
青藏高原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徐州地区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鉴定
泥土的清香来自哪儿
泥土的清香来自哪儿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
羊放线菌病的症状、诊断及防治研究
生存胁迫法分离那拉提土壤拮抗放线菌及活性产物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日照海岸线可培养放线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多样性研究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