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2-01-24黄桂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3期
关键词:银屑病皮损位点

黄桂新

(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银屑病又被称为“牛皮癣”,是一种以红斑、丘疹、覆盖有不等鳞屑、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的迁延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无完全清楚,有多基因遗传背景,有细胞凋亡、增殖、免疫、炎症、神经介质等多方面因素[1],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表明,银屑病除有皮损外,患者尚可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相关研究表明,银屑病与脂肪肝、高脂血症有密切相关性。临床分类主要包括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寻常型银屑病,银屑病病理以表皮过度增殖、真皮慢性炎症、角化不全为特征。本文从近年来银屑病的研究进展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现报道如下。

1 遗传因素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银屑病属于多基因、复发遗传性疾病,Lomholt应用经典流行研究对1000例银屑病患者研究发现,患者的一级、二级亲属发病率为3.5%~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arber对228例双生子进行研究发展,异卵双生子患病率为22%~26%,同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35%~41%,说明遗传在银屑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2]。银屑病作为常见多基因并成为世界各种皮肤病及遗传学家研究的重点,随着科技发展研究重心从连锁分析转为关联分析研究,对于发现复杂疾病微效基因有更高的效力,适用于复杂疾病的研究。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是一种全基因范围内遗传变异,可一次性对疾病进行概述[3],许多研究单位在染色体6p、4p、14p、1q、4q、16q银屑病易感基因收录12个位点,在这12 个位点中发现PSPOR是汉族银屑病患者特有的易感位点,已经得到国外研究学者的分析。FANs对银屑病汉族人对该区域进行精密定位,结果支持HLA-C是银屑病易感基因,同时对易感基因进行定位,进一步将易感区定位研究,较大样本GWAS均为中国人群为基因克隆带来基础[4]。另外尚未被收录的OMIM的基因及银屑病相关位点备受关注,通过对160个国家银屑病患者的研究表明,13q21-32和17q22-25在研究中证实为LCE基因易感基因,与银屑病最基本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密切相关。张学军教授的中国人银屑病基因全扫描研究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遗传角度控制角质细胞分化的基因出现了问题。

2 银屑病发病及免疫机制

在对银屑病患者研究的过程表明,银屑病除了有皮损表现外,其皮损部位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特别是T淋巴细胞真皮浸润是其重要病理特征,表明免疫系统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银屑病患者皮损血清中有IL-10、IL-12、TNF-α等免疫因子,T细胞介导的免疫在银屑病的发生及维持中有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有CD4+、CD8+T细胞,与之关系密切的细胞介导还有TH细胞,分为Th1和Th2细胞,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可产生INF及IL-2等细胞因子,通过抗原呈递将抗原呈递给CD4+,在呈递抗原后随之将其活化并释放白介素、γ细胞因子、干扰素等,IL-6、IL-8在受到外界刺激后能形成胶原细胞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和角质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因子-1,随之就出现白细胞聚集、黏附。巨噬细胞分泌的IL-1及干扰素-γ进而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因子与内皮细胞粘附,导致白细胞外渗,细胞因子是重要的产生细胞,可以通过多种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同时角质细胞是多种细胞银子的靶细胞,可以协助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诱发表皮免疫反应,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表皮组织的研究表明,病变部位的棘层细胞增厚,同时伴有末梢神经增生,对其进行病理研究分析,其长期存在较好的炎性水平,随着银屑病的治疗好转,斑块处肥大细胞密度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这也可能是银屑病反复复发的重要原因。

3 脂肪代谢紊乱与银屑病的关系

国内有资料曾对长江以北汉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1354例银屑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并与健康人为对照进行研究,银屑病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银屑病患者并发脂肪肝的比率也高于对照组。Dolgiotti首次发表了有关皮肤病患者肝脏活检的报告,发现银屑病患者普遍存在肝脏脂肪浸润、门静脉周围炎、肝纤维化及肝脏局灶性坏死,证明脂质代谢紊乱与银屑病有明显关系,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4 环境因素与银屑病的关系

环境因素与银屑病有一定的关系,在对银屑病患者饮食调查中,患者日常饮食多嗜酒、鱼虾等,且感染、药物、潮湿环境、吸烟等因素接触较多。银屑病与季节有明显相关性,我国银屑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银屑病初次发病以春季最多见,在在冬季和春节明显加重,在夏季一般都能得到缓解,日照时间长也是不利因素,吸烟华智能化能激活体内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氧化酶,改变吞噬细胞的氧化代谢[7],增加炎症反应的氧化代谢,促进酶的释放,加重患者皮损。Michaelsson等报道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麸抗体IgA或IgG,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患者无麸饮食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另一项研究表明患者在经过低脂饮食后病情也得到好转,这也印证了脂质代谢与银屑病的关系。精神因素在银屑病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有助于病情的缓解,精神紧张时可促进神经肽释放,这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及神经激素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其中β-内啡肽是最重要的精神调节因子,能加重银屑病的恶化。

5 银屑病研究的新进展

银屑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很大进步,特别是易感基因位点相继被定位,全基因关联分析是目前公认的鉴定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方法,多数全基因相关联的研究对象以欧美人居多,不能满足不同种族及遗传分析的要求,中国遗传及皮肤病基因研究目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汉族人的易感基因研究,阐明其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心血管生成理论也是银屑病发病机理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微血管生成异常是银屑病发生、持续存在的重要病理改变,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1] 刘瓦利,何伟.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8):7-8.

[2] Sko W,Baadsgaard O.Baeteril superantigens and inflam matory skindiseasea[J].Clin Exp Dermatol,2009,25(1):57-61.

[3] 田中华.肥大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及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9(1):45.

[4] Zhang XJ,Wang HY,Te-Shao H,et a1.Frequent use oftobaccoandalcohol in Chinese psoriasis patients[J].Int J Dermatol,2009,41(10):659-662.

[5] Herren MD,Hinekley M,Hofman MS,et a1.Impact of obesity andsmoking on psoriasis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J].Arch Dermatol,2011,141(12):1527- 1534.

[6] 杨洪浦,冯志合.156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现[J].皮肤病与性病,2009,24(3):1-2.

[7] Grifiths CE.The immunologic basis of Psoriasi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ol,2010,17(Supp 12):1-5.

猜你喜欢

银屑病皮损位点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多组元置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CLOCK基因rs4580704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基于网络公开测序数据的K326烟草线粒体基因组RNA编辑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一种改进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提取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观察
面部皮损的组织病理对其美容治疗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妊娠与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