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新进展

2012-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3期
关键词:肥大细胞内啡肽组胺

李 乔 吕 静 梁 颖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它有其局限性,同时引发荨麻疹有很多种原因,比如皮肤以及黏膜小血管扩张会导致荨麻疹发生,或者是由于其渗透性有所增加而产生,通常在2~24h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迁延数日至数月。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此疾病[4]。荨麻疹有慢性荨麻疹和特发性慢性荨麻疹(CIU)。慢性荨麻疹是指发病时间不低于6周,而且每天基本上都会发作。而特发性慢性荨麻疹则不包括较为显著的物理性荨麻疹以及一些会引发病情的药品或带有致病源的食物等。

慢性荨麻疹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物理因素;药物因素比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还包括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感染因素比如乙肝(HBV),丙肝(HCV),寄生虫感染等,这些因素占到了病因的50%~60%,其余病因则还不明确[1]。荨麻疹发病原理主要是由于皮肤或者黏膜上的细胞释放组胺,或其他一些血管活性介质。之后新膜产生所需的介质此时便开始释放,这些介质包括白三烯(LT)或者前列腺素(PG)等,此时不仅会使平滑肌出现收缩现象,同时毛细血管也会受到影响,发生扩张现象,其通透性也会有所加强,从而诱发荨麻疹。针对各种诱发荨麻疹的病因众多研究人员花费近二十年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有所进步。通过研究发现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荨麻疹:对有些食物或药物过敏;急慢性细菌感染,比如幽门螺杆菌(HP);或者是介质自身的免疫造成,比如抗IgE受体;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诱发荨麻疹[1]。

传统的观点认为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4]。

1 免疫性机制

与免疫有关的荨麻疹,其发病机制可有四型:①lgE介导的荨麻疹(I型荨麻疹)。②lgG介导的荨麻疹(Ⅱ型荨麻疹)。③免疫复合物介导荨麻疹(Ⅲ型荨麻疹)。④T细胞介导荨麻疹(Ⅳ型荨麻疹)。

2 非免疫性荨麻疹

肥大细胞的活化不是通过获得性免疫机制,而是某些物理因子(如冷、热、紫外线)或某些分子的毒性作用,包括生物异源物质或者有关自发免疫的膜受体。肥大细胞有很多的膜受体通过和配体的相互作用而转导活化途径,其中包括:①神经递质、神经激素和神经肽的受体,如精神激惹引起的慢性荨麻疹;②对补体分子受体特别是C3a及C5a;③细菌等能与Toll样受体表达的肥大细胞相互作用引起肥大细胞活化产生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④某些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结合膜受体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⑤肥大细胞内所有活化径路均可以是某些分子的直接靶点,如药物或食物蛋白可直接导致肥大细胞活化而不需要与膜受体相互作用。很多食物引起的荨麻疹是直接对肥大细胞毒性的结果,故又称为“假变应性荨麻疹”。其他物理性刺激,冷、热、水、日光、震动、运动等[1]。

目前研究热点已经集中在了介质以及细胞的迟发相变态反应影响,尤其是在对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影响方面更为突出。

2.1 IL-12P70、IL-6与CIU

由于Th细胞经过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生理作用也不同,所以其大体可分为两种:Th1,Th2。Th1细胞除了分泌IL-2、IL-12,还分泌一些如干扰素(IFN)-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物质,可以使细胞具有免疫功能;Th2细胞则分泌其他一些物质如IL-4、IL-5、1L-6、IL-9以及IL-13等,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反应[2,3]。

通过了解前人研究可发现由于特定变应原的影响,作用而使Th2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慢性荨麻疹发生。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一些物质如IL-2、IL-4以及TNF-α,然而对于这些分泌物水平变化的相关报道却不尽相同。国外学者Piconi等[5,6]人发现患有特发性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其所分泌的IL-2以及IFN-γ表达有所下降,而另一分泌物TNF-α则有所上升;Confino-Cohen等人使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PHA作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观察发现三种分泌物都有所减少,通常情况下人为有两种情况下可能在CIU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即免疫应答Th1有所下调以及Th2上调这两种。

IL-12分泌物可由多种细胞分泌获得。比如T和B淋巴细胞或者单核细胞等。通过研究发现在Th0向Th1细胞漂移过程中IL-12起到了辅助作用,可促进飘移过程。不仅如此,它还使Th1细胞产出更多的IFN-γ,强化Th1、削弱Th2免疫应答,还减少了分泌物IL-4、和IL-5。Leite等人也通过建立模型得出类似结果,发现IL-18、IL-12这两种分泌物有助于增强Th1免疫反应,当IL-12分泌物较少时,可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通过激活NK咖胞、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IL-4或抑制Th2细胞分泌一些物质如IL-4、IL-5等,从而增加适于酸性环境下生存的细胞数量,可使Th2产生相应免疫反应。IL-12P70也是IL-12活化状态下的产物,所以它也同样具有相应功能;除上面所述功能之外,还具有使淋巴母细胞增生的强化功能。此过程受PHA所影响。同时它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的阻止IgE的形成等等。

距今为止,已经有众多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Th1/ Th2细胞失衡与CIU的发病有关。

白介素-6(1L-6)的来源有很多。它不仅可以通过单核-巨噬细胞获得,同时也可由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获得;目前对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的相关报道有很多,但均没有达到共识,尚处于进一步研究当中。我国通过大量研究[7-9]发现治疗组中患者所产生的IL-6与对照组的数据并无明显差别。可在国外通过研究结果却不同,他们得出IL-6水平远高于对照组。

2.2 β-内啡肽与CIU

β-内啡肽是一种存在于血清当中,其化学结构包含31个氨基酸的肽类物质。Cohen很久以前报道过相关知识。他称在受到一些突发情况刺激下,血清中便会含有大量的ß-内啡肽物质,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其机体不正常状况。其数量越多,便表明机体精神状态不佳,比如情绪忧郁,焦虑等。

研究发现,β -内啡肽可能在神经网络中发挥着某些作用,这样对免疫功能也有所影响。结果表明它不仅具有适当调节免疫功能的特点,同时还能使IFN-γ数量增加。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抑制IL-2的表达,阻碍淋巴细胞增殖等等。很多CIU患者在临床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症状,比如焦虑、忧郁,这也使我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面临着挑战。

β-内啡肽、SP以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均属于神经肽类物质。皮下注入Sp[10]、VIP[11]或者CGRP等不同物质,结果发现所患潮红以及风团反应程度不一。此结果表明有部分NP不仅可以增强细胞分泌组胺的能力,而且也引发了不同程度上的瘙痒症状。

2.3 组胺与CIU

不少研究表明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果注射组胺后,人体有瘙痒、潮红等反应则表示已患有荨麻疹。此物质作用于皮肤血管H1和H2受体,不仅使血管得以扩张,而且其渗透性也有所加强,导致患者患有红斑以及水肿。除此之外,组胺也有另一途径来发挥其用途,也就是通过激活轴索反应来达到诱发荨麻疹的目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荨麻疹,其风团组胺水平与持续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明组胺在荨麻疹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抗组胺具有缓解瘙痒的功效,使患者减免因荨麻疹带来的痛苦,这一作用也使大众认识到了组胺的研究意义。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CIU患者血清中IL-l2P70水平降低,提示Th1/Th2免疫失衡可能跟CIU患病率有很大的联系。造成Th1/Th2免疫失衡有很多种因素。比如由于组胺具有抑制细胞免疫的功能,从而造成免疫失衡,导致CIU的发生或者使CIU病情加重。若患者血清中的血清β-内啡肽有所增加,则可能说明了精神方面因素在免疫失衡中发挥了重大影响,导致患者患有CIU或使其CIU症状明显加重。

[1] 任华丽.王学艳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2009版)解读[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531-534.

[2] 党倩丽.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5及IgE水平的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29(4):208-209.

[3] 尹国华,杨小英,张开明.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白介素2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l,34(2):138.

[4]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4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 孙良丹,张学军,杨森.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51(29):299-300.

[6] 程志英,王国洪,舒柳英,等.变态反应性鼻炎血小板相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5,15(4):280.

[7] 孙仁山,刘荣卿,刁庆春,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4):349-350.

[8] 严军,黄晓中,李涛.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咀清IL-2、IL-4和TNF-a水平检测.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14):141-142.

[9] 孙蔚凌,毕志刚.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NF-水平测定.南京医科人学学报,2003,4(23):548-549.

[10] 何荣国,田华,张锡宝.慢性荨麻疹患者负性情绪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9):783-784.

[11] 王庆毅,史同新.王建英,等.慢性特发性荨麻掺患者血清中P物质和神经生长因子检测.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4):239-240.

猜你喜欢

肥大细胞内啡肽组胺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动物体内也产生兴奋剂吗?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结直肠癌细胞通过IL-33/ST2轴招募肥大细胞的研究
内啡肽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肥大细胞增生及其病理学意义
培养液组胺的检测及鲣鱼产组胺菌的生物活性评价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