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中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探讨
2012-01-24陈书杰
陈书杰
河南舞钢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舞钢 462500
中风主要指脑血管微循环方面的疾病,又称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其高度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为主的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的临床症候群。其中腹型肥胖、慢性亚临床炎症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是M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其核心理论是“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多种危险因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
1 中风、MS与络病学关系密切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淤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肇始于《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血,调之络。”初步反映了络脉与血病的关系,奠定了络病学说的基础。从生理及病理上讲,络脉不仅是人体运行气血最广泛的通路,同时亦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重要途径。经络系统的网状结构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达到沟通机体上下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络病不是某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一种病理状态,病变的实质是“虚、痰、瘀、浊毒”互结。
由于中风、代谢综合征致病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医对其也无系统的认识,很难用统一中医病名概括。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可归属为中医“眩晕”、“中风”、“肥满”、“郁证”、“痰饮”、“消渴”、“湿阻”、“胸痹”等范畴。过食和少动是中风、MS发病的两大主因。过食伤脾,少动滞脾,脾失健运,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而为痰、湿、浊、脂,进而变证百生。浊邪蓄积,进一步引发痰和瘀的形成,三者交相混合,相互影响,随血液运行环流周身,损害脏腑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最终表现为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损的一系列病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痰浊和血瘀与中风、MS病程中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脂类、蛋白质代谢异常相关,进而证实了痰浊与瘀血在中风、MS慢性病变过程中的作用。“痰”可认为是血管内斑块形成、高血脂等病理改变;“瘀”可理解为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液高凝、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等病理变化。在疾病发展的晚期,痰瘀胶着黏缠,形成一种“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病理状态,即“络病”状态。
故中风、MS的病理过程与中医学络病密切相关。该病络病的病机具有自身特点和病变过程,其中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血流系统的变化可能是疾病进展的始动因素。张立辰等[1]根据具有不同代谢紊乱数目患者分组,测定其内皮依赖舒张功能指标(ET、NO、NOS),结果表明随着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内皮功能损害加重。朱旅云等[2]研究说明单纯肥胖者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程度更显著,并且与腹部脂肪堆积密切相关。金菊英等[3]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发现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的同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缓解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状态有关。从中医方面讲,本病以脾肾不足为本,痰湿浊毒为标,在络病的病机中与络脉郁滞和虚损密切相关,如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络气郁滞、中期为络脉绌急和络脉瘀阻、晚期为络脉积聚不荣,早、中、晚期在病理上又分别表现为内皮损伤和血管功能异常、缺血和瘀血状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
2 中风、MS病机特点及从络论治
中风、MS的治疗目的为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目前主要是从预防和治疗危险因素入手,提倡饮食、运动及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的治疗是从整体观念着手,针对发病个体临床特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证实中医为主多学科综合防治体系在降压、降糖、调节血脂,减轻体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认为中药能多靶点综合系统地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保护受损的内皮细胞、治疗炎症状态和抑制高凝状态等。
中风、MS中的各个组分如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均存在内毒致病、损伤络脉的病机特点,而后期均表现为肝脾肾亏虚,致使络脉失养。气络失调、络气郁(瘀)滞、络气虚滞贯穿本病始终。故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平肝潜阳、调气活络为主要治疗原则,以祛痰利气、平肝化瘀通络、补益养络等为基本治疗方法。
中风、MS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符合中医络病“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病机特点,本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流系统的变化与络病理论中“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的基本病理变化相吻合。深入探讨中医络病与中风、MS的相关性,并应用络病理论治疗中风、MS,有助于中医整体辨证和现代微观分子水平相结合,从而为中风、MS的防治带来全新的思路和防治策略。
[1]张立辰,梁新华,巩孟辉,等 .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紊乱程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7,22(19):1 399-1 400.
[2]金菊英,余叶蓉,喻红玲,等 .吡格列酮对伴糖耐量减低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9):531-533.
[3]金菊英,余叶蓉,喻红玲,等 .吡格列酮对伴糖耐量减低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9):53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