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
2012-01-24梁海珊朱小云
梁海珊, 朱小云
2010年7月我国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医学生是未来的人类健康卫士,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培育医学生热爱、珍惜生命、尽力救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维护医术圣洁的职业责任感,是医学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解决医患关系矛盾、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回归教育本质的人才培养举措。
1 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1.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是教育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增强生活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最终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1.2 医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1.2.1 保存生命教育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一切智慧、力量和情感的唯一载体,是其他一切的基础[2],因此善待生命、保存生命、维系生命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对大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重大防灾教育、突发事件的处理与紧急应对等保存生命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各种情况下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生命进行损害。而对医学生进行保存生命教育,则必将激励他们努力学好医学知识,掌握好各种临床工作技能,这样,在抢救病人生命时才兼备信心与能力,面对各种险情才能游刃有余。
1.2.2 发展生命教育 发展生命教育是个体对自体生命的规划、设计及实现生命理想的过程[3]。要想有意义地活着,就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一种生命的永恒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发展生命教育要注意与挫折教育相联系,与心理危机干预与防范处置等教育相联系。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还可以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医生的天职,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生存权,引领他们为实现医学职业的神圣使命而不懈努力,成就仁心仁术的“大医”、“大爱”精神。
1.2.3 死亡教育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了死亡,才有对生命的思考,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意义与宝贵。医学生的未来必然要历经许许多多病患的生死关头,如何直面死亡是他们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医学院应广泛开展各种生命教育活动,使医学生能领略到死亡过程所引起的物是人非的变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与畏惧,积极主动地帮助病人调动身体潜能,提高心理承受力,积极配合医治,更好地战胜疾病。
2 生命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其生命责任意识如何,关系着自身的完整成长与职业发展,关系着他人的生命权利和健康生活,更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2.1 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生命具有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二维向度,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不仅是由医学科学性所决定的纯知识体系教育,更应是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下的仁爱扶持教育。这种教育才能使医生将一直以来割裂开的人体知识、医学知识与人文关怀融入到个体活生生的生命中,完成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医疗,达到治病救人并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医学目的。
2.2 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从而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建立起生命神圣而平等的价值理念和对人生意义的崇高追求。特别是以人类健康为己任的医学生,更应懂得医道天德、大医精诚的生命哲理,明白医学的终极目的是对生命的维护和关怀。
2.3 在医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于工具化,使一些医学毕业生只见疾病而轻视病人,难以适应医学模式的变化和满足公众增长的健康需求,难以从病患角度思考如何经济有效地进行疾病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当下医患矛盾加深和医疗事故频发,使原本是共同努力对抗病魔与死神的合作演变成为欠缺基本信任度的紧张对抗的医患关系,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甚至是社会安定团结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与不稳定因素。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是医学院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3 医学院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
3.1 将生命教育与人文课程紧密结合
医学院校应努力构建生命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开设生命教育概论、人生哲学、死亡社会学等课程[5]。可以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独立设置课程,使学生从宏观角度获得对生命的全面认识,理解生命的价值;也可将生命教育课与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其他课程相结合,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与医学院校文化融合,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生命教育有更加科学、系统、理性的认识,明确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并对生命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3.2 生命教育与临床教学、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临床教学、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医学生们会真实地观察到由生向死的生命周期与过程,体验到由此而衍生的种种情感与纠结,明白生命伦理的意义与医学的职业责任。而生命教育,将以正面明确的观察视角与理论指导,触动医学生们思想、灵魂中对生命的可贵与可爱的感受,使他们能在将来的医学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维护病人的生命权益与健康权益的天职。由此,医学院校应强化临床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地将生命教育与临床教学、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与人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这都有助于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
3.3 将生命教育渗透进各类社会活动中
社会活动具有多样性、情景性、集体性、易于引导与相互影响性等,其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整合或渗透入生命教育,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例如,可组织观看有关生命起源的科普片,认识生命起源,体会生命价值;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学习英雄事迹,理解高尚情操;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戒毒、预防艾滋病的展览,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学习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或通过讲座、讨论、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或组织班级团日活动、学生会主题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3.4 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全力构建起生命教育的综合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期望生命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把渗透课程、独立科目和综合活动课相结合,使热爱生命的理念贯穿于学生主体生活的各个环节。要把生命教育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要把生命教育跟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生命活力的舞台和人际交流、沟通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以促进对生命的热爱。此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正面的优势作用,建立生命教育的网站和网络工作队伍,创建健康的生命教育网络环境,创设生命教育论坛,让学生在这一民主、自由的平台上自由驰骋,尽情抒发寻找生命的价值。
总之,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了合力,采用多种形式生动且易于被医学生接受的实践方式,才能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死亡观,热爱、珍惜生命,健康成长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
[1] 刘长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10):57-58.
[2] 刘春元.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9):45-46.
[3] 刘杰.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评论,2011,(3):52-54.
[4] 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2-3.
[5] 何亚娟.关于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及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