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体会
2012-01-23徐萍贡惠娟朱小红
徐萍 贡惠娟 朱小红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体会
徐萍①贡惠娟①朱小红①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误诊的原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并对其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3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诊断符合的20例,符合率为66.7%,误诊10例,误诊率达33.3%,2例误诊为乳腺积乳囊肿,3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误诊为单纯的导管扩张,1例误诊为乳腺增生结节,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各种类型声像图特征、与导管的关系、临床表现,可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诊断符合率,是基层医院一种实用可靠的检查方法。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导管内乳头状瘤; 误诊分析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常见的良性上皮肿瘤,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超声是乳腺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充分认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诊断率及尽早手术切除以防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25~60岁,平均41.2岁。30例患者中以乳头溢液就诊的19例,其中血液溢液的11例,触及肿块就诊的8例,兼有乳头溢液和肿块的5例,以乳腺胀痛就诊的3例,病程7 d~9年。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飞利浦HD-11和飞利浦HD-6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 ~12 MHz。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以乳头为中心做放射状扫查,对乳晕区及临床触及肿块处重点扫查,观察有无扩张的导管与肿块,测量记录导管内径和肿块大小。若有导管扩张,仔细检查其内及远端有无肿块、肿块与导管的关系。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瘤体在扩张的导管内液体的衬托下更易显示,因此在检查前不应挤压病变排空积液[1],提高超声的检出率。最后运用彩色多普勒检查有无血流信号。
2 结果
30例患者中,20例超声诊断与病理符合,符合率为66.7%,误诊10例,误诊率达33.3%。其中2例误诊为乳腺积乳囊肿,3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误诊为单纯的导管扩张,1例误诊为乳腺增生结节,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
根据导管内乳头状瘤其声像图特点,大致可以分为4型[2]。Ⅰ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实性中等实性回声,多位于中央区大导管,本组资料共涉及12例,无误诊,准确率100%;Ⅱ型:不规则的囊性暗区内可见中等实性中等回声,本组资料共涉及7例,误诊2例,准确率81.4%;Ⅲ型:局限性导管扩张,管壁较平整,其远端管壁不规则或中断,本组资料共涉及6例,误诊4例,准确率33.3%;Ⅳ型:实质性肿块,未见明显导管扩张,本组资料共涉及5例,误诊4例,准确率20%。30例患者均运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血流情况,18例周边或内部有点条状血流信号,占60%。
3 讨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导管上皮的良性乳头状瘤,其发病原因目前认为因卵巢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并长期作用于敏感乳腺组织而致。本病以经产妇多见,常见于40~50岁女性[3],主要表现一侧乳房单孔乳头溢出浆液性或血性液体,呈间歇型或持续性,部分患者在乳头附近可触及小的肿块。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大导管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相对于大导管内乳头状瘤而言,乳头状瘤病发生在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为多发,其生物学特性侵向于恶变,认为是癌前病变[4],临床上应予足够的重视。
30例患者中,20例超声诊断与病理符合,符合率为66.7%,误诊10例,误诊率达33.3%,分析误诊的原因,存在客观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目前本院是基层医院,探头频率不是很高,彩超仪的分辨力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因此可能造成一些误诊和漏诊。主要是主观原因:检查者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缺乏认识和不重视、未正确地操作、未仔细认真地检查、经验不足等。
Ⅰ型和Ⅱ型共19例,误诊2例,准确率可达89.5%,由于均有扩张的导管及导管内液性暗区的衬托,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溢液与肿块,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同时也要观察无回声内的细弱回声在震动或改变体位后是否会点状流动;Ⅲ型和Ⅳ型共11例,误诊8例,准确率只有27.3%,缺乏典型的表现,容易误诊,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和掌握Ⅲ型和Ⅳ型的声像图。当发现导管扩张和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者,就应注意观察导管壁和导管内部回声,更要注意扩张导管旁有无小结节;当发现实质性肿块时,同样观察周围有无联系的细小导管,尤其是发生在中央区肿块,结合乳头溢液,则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性较大。2例误诊为积乳囊肿,积乳囊肿的无回声内见细弱点状回声,震动或改变体位后可见点状流动,这点明显区别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检查时没有注意观察。3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分析原因,乳腺纤维瘤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晰,误把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周围的导管管壁当做乳腺纤维瘤包膜,没有仔细或局部放大观察其左右侧壁,导管内乳头状瘤侧壁无包膜,不完整,回顾查看图片时有1例周围隐隐可见及少量的液性暗区,类似导管壁回声。3例误诊为单纯的导管扩张,此型是最容易漏诊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瘤体本身太小,不易被发现;二是对导管内乳头状瘤警惕性不够,对远端导管不规则中断现象没有分析,同时更没有注意导管壁不光滑、增厚、扩张导管液性暗区内出现细小光点。1例误诊为乳腺增生结节,分析原因,检查时发现了乳腺低回声结节,没有重视周围有无导管的扩张,也没有结合患者有无乳头溢液的病史。还有1例误诊为乳腺癌,回顾分析,患者以乳腺肿块就诊,其声像图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整,内回声不均,后方回声稍有衰减,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有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较高,因此误诊为乳腺癌。
目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纤维乳管镜及钼靶X线造影,甚至纤维乳管镜诊断价值优于超声检查[5],但以上检查手段对于不伴有乳头溢液或无特征性多孔溢液的患者具有局限性,还有本院基层医院不具备这些设备,超声检查是无可替代的检查方法。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易行、经济的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高频探头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同时检查者提高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警惕性,结合有无溢液、溢血、触及肿块等特殊临床症状,正确的检查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该病的声像图特征,大大减少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误诊漏诊。
[1] 陈红艳,卢强,彭玉兰,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J].华西医学,2005,25(4):671-672.
[2] 彭玉兰.乳腺高频超声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
[3] 徐荣祥.当代外科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08-441.
[4] 沈镇宙.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2-150.
[5] 马步云,吕青,许瑞华,等.乳头溢液的超声和纤维乳管镜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5(7):500-502.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58
①江苏省丹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徐萍
2012-04-16)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