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逐瘀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29例
2012-01-23史长龙卢泽明刘晓岚
宋 跃,史长龙,卢泽明,刘晓岚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北京 100102)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88%。我们于2008年2月—2011年2月,应用通下逐瘀法治疗29 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1例,治疗组29例,男10例,女19例;年龄42~83 岁,平均(62±11.16)岁。骨折部位:T11 8例,T1 29例,L1 8例,L2 3例,L3 1例。发病时间1~6 d,平均3 d。对照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44~82岁,平均(64±10.34)岁。骨折部位:T11 7例,T12 10 例,L1 10 例,L2 4 例,L3 1 例。对照组发病时间1~5 d,平均2.5 d。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攻下逐瘀法,以桃核承气汤为主方加减。方药:酒大黄6 g,芒硝6 g(冲服),桃仁9 g,厚朴6 g,甘草3 g,川芎9 g,香附12 g,当归9 g。1 剂/d,早、晚饭后进服,每次约200 mL,连用3 d。随症加减:燥实者重用大黄、芒硝;痞满者重用厚朴,加木香;腹痛甚者加乌药、白芍;纳呆者加山楂、谷麦芽。如服用上述药物症状不减者,可酌情加大大黄、芒硝剂量,连用3 d。
对照组:口服通便灵胶囊(成分:番泻叶、当归、肉苁蓉;0.25 g/粒;国药准字Z20043364,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 次/d,每次5 粒,早饭后服用,连用3 d。
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显效:用药后16 h内即出现排气排便,腹胀、便秘减轻,食欲增加,精神症状随之好转。有效:用药后16~24 h 出现排气排便,腹胀便秘减轻。无效:24 h 以上仍无排气排便,腹胀不适。
2.3 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之间经Ridit检验,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治疗结果
治疗组用药3剂后,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对照组3 日1 疗程后显效11例,有效15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81.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4 讨论
腹胀、腹痛、便秘等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中医学认为,跌仆损伤,瘀血停留腹中,日久化热,清浊不分,升降失调,浊气侵入中焦,则食不下,秽气凝于胃肠,则腑气不通,出现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不解等症。临床上症见腹部胀满, 疼痛拒按, 便秘, 发热。舌质红, 苔黄厚腻。 脉弦数或洪实。现代医学认为,当胸腰椎骨折后,由于腹膜后为疏松的组织, 出血易在腹膜后间隙广泛浸润,形成巨大血肿, 并可渗至肠系膜之间, 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肠麻痹,使肛门外括约肌的随意控制及直肠的排便反射均消失, 肠蠕动减弱, 直肠平滑肌松弛,肠腔内容物的排泄速度减慢,同时肠腔内容物的水分被吸收而逐渐变干燥, 而导致便秘。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腹内满胀, 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指出治疗之首务应当攻下逐瘀。根据其发病机理,选用《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加减, 以起祛瘀泻热、通便止痛之作用。方中桃仁甘平,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珍珠囊》:“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 药理研究表明,其富含的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利于排便[1]。大黄与桃仁为方中君药,其性苦寒,下瘀泻热,采用酒制大黄,虽泻下力较弱,但活血作用较好。《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涨满,胸胃蓄热,急剧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芒硝咸苦寒,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珍珠囊》:“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其主要成分硫酸钠,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泻。厚朴软坚化燥, 泻下清热。川芎为血中气药,香附气中血药,当归养血润肠,同芒硝、厚朴共为臣药,共助大黄攻下逐瘀、行气活血。佐以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甘草多食令人中满,故本方只用3 g。全方共奏化瘀通便之功, 使瘀浊迅速荡涤、腑气畅通、瘀热消退。运用本方时, 根据病情, 按上述方法加味化裁, 其效益彰。本方为攻逐血瘀之剂,易耗损胃气,用量、用法,应因人、因时灵活掌握, 服药后腹胀减、大便通, 即可停用。尤其对于年老体弱患者,中病即止,以免过度泻下,损伤人体正气。便通后即可早期进行腰背部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认为,攻下逐瘀法符合中医辨证施治观念, 既治症状, 也治病因。在对症方面, 由于病程短, 多表现急症、实证, 用中药峻猛、攻积导滞;在病因方面, 采用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的方法,使停宿于腹后壁瘀血得以消散,标本兼顾,提高了治疗效果。
[1]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