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健脾补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案例分析

2012-01-22杨生华郭淑丽郭淑慧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白茅根枳实芡实

杨生华 郭淑丽 郭淑慧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的一组免疫性疾病。病程长,呈慢性进展,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水肿、乏力、腰酸、蛋白尿、血尿,甚至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肾衰竭。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应用自拟健脾补肾汤治疗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0例,病例资料完整。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30岁;伴高血压30例(50.0%),肾功能异常21例(35.0%)。尿蛋白:(++++)20例(33.3%),(+++)11例(18.3%),(++)16例(26.7%),(+)13例(21.7%)。中医辨证分型:脾肾阳虚型32例(53.3%),气阴两虚型28例(46.7%),除外肺肾气虚、肝肾阴虚。

2 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自拟健脾补肾汤组方:黄芪30g,茯苓30g,党参20g,白术20g,丹参20g,川芎20g,巴戟天15g,防风10g,炙甘草6g,陈皮9g,枳实9g,麦冬10g。如水肿,加猪苓10g,车前子8g;无水肿而有蛋白尿,加五味子10g,芡实10g;有血尿加茜草10g,白茅根12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温服,疗程一个月。

2.2 疗效标准 治愈:水肿全部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水肿及其他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水肿及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2.3 结果 60例中临床治愈47例(78.3%),好转10例(16.7%),无效3例(5.0%)。

3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21岁,于2008年8月20日来诊。双下肢足踝部以下水肿,周身乏力,腰膝酸软。患者就诊前一年半,曾在上级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应用缬沙坦胶囊、百灵胶囊等治疗,症状反复。就诊前1周又出现水肿、乏力、腰膝酸软,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尿常规示:红细胞4个 /HP,尿蛋白(+++)。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遂用自拟健脾补肾汤:黄芪30g,茯苓30g,党参20g,白术20g,丹参20g,川芎20g,巴戟天15g,防风10g,炙甘草6g,猪苓10g,车前子8g,陈皮9g,枳实9g,五味子10g,芡实10g,茜草10g,白茅根12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温服,服药两个月,诸证消失。后用本方加减调理1个月,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多由风寒、湿热、疮毒及痰瘀内侵发病,涉及肺、脾、肾、三焦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但脾肾虚弱是其病机关键[1]。其根本在于机体脏腑功能的虚损。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湿、水谷,主升清降浊、生化气血。肾主水,藏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气不充,三焦不足,失于统摄则阳气下陷,气血运行不畅,则气滞血瘀。“阳气者,温暖之气也。”阳气不足,温润无力,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津液停聚而为水肿;肾虚失于封藏而精气下泄,精微下流难摄则产生蛋白尿。

中医治疗应以健脾补肾、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故采用自拟健脾补肾方加减。此方以黄芪、茯苓益气健脾利水;芡实,补肾固精;陈皮、枳实理气健脾,行气消积;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散结。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开创了肾病治疗的新领域[2],故本方也用活血化瘀法辅助治疗。利尿消肿是治标;健脾补肾、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消除蛋白为治本;行气推到津液输布全身,消除积水。方中应用理气药有耗气伤阴之弊,故加益气养阴药以补之。笔者采用中药先后天同治,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效果满意。

[1]孙元莹,张玉梅,姜德友.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2):1.

[2]李亚秋,李桂.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开创了肾病治疗的新领域——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8-39.

猜你喜欢

白茅根枳实芡实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识别真假枳实
白茅根煮藕 治牙龈出血
白茅根煎服解“酒毒”
治肩周炎治牙龈出血
清热小验方
秋补食疗话芡实
秋深进补前芡实先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