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2012-01-20张小娟曹建华张春云
张小娟 曹建华 张春云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1]。尽管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预后仍然不容乐观。近年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治疗目的不仅是减轻症状,而更着重于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2]。因此,全面评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科对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0~92岁,平均年龄65岁;高血压性心脏病32例,冠心病17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患者均神志清,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具有小学至大学本科的文化程度。
1.2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以进行健康教育前为对照,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问题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向患者发放慢性心力衰竭防治小册子,开辟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包括讲解疾病知识、具体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和情绪的自我调节控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患者对每一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选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各项指标做作出评估。
1.2.1 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由于患者病程长,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护士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有效沟通,采取疏导、支持、安慰、帮助、鼓励等措施,让患者了解情绪和疾病的关系,不良情绪可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辅以放松训练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家属安慰并陪伴患者,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1.2.2 用药指导:让患者理解按时服药和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剂量、用法,尤其要熟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1.2.3 饮食指导: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切忌盐腌食品,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钠盐摄入控制在1 g/d以下。戒烟忌酒。
1.2.4 运动指导:运动训练不仅可以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和运动肌肉的氧供水平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还能减少患者因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受限引起的角色功能限制,降低焦虑、抑郁水平和认知受损程度,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生命质量[3]。对心力衰竭恢复期患者,护士应鼓励其主动运动,根据病情轻重不同,与患者一起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从床边小坐开始,逐步增加有氧运动量,包括散步、上台阶、太极拳、骑自行车等。对于心功能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度的运动,达到即完成运动训练又保证安全的目的。
1.2.5 指导患者预防感染: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告知患者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免被别人传染,预防感冒。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发生感染时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2 结果
60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掌握疾病知识例数增长33.3%,运动训练例数增长 50%,其他方面增长 8.9% ~30.0%。见表 1。
表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生活方式评估 n=60,例(%)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个慢性反复性疾病,避免诱发因素和预防复发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理解了自我护理对减轻症状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自我护理活动中,改善自我护理行为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主动避免诱因,加强饮食和服药的自我管理,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主动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改善心脏功能,预防复发,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
2 吴学思.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0-31.
3 胡经文,肖湘华,李小妹.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