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技能教育对苗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行为的影响
2012-01-15覃思,卢巧
覃 思,卢 巧
1.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学教研室(湖北 恩施 445000)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存在诸多问题[1-2]。有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不容乐观[3-4]。暴力行为是健康危险行为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人际间暴力行为是常见的暴力行为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是绝大多数与心理素质及人际沟通密切相关[5]。生活技能教育作为干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6~10]。评估生活技能教育对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间暴力行为的干预效果,有利于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苗族聚居区高校内参加《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公共选修课的苗族大学生376名。
1.2研究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间暴力行为调查表”分别在课程开始之前和经过1学期30个学时的学习后进行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两次均使用相同的调查问卷,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查、回收。《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课程紧紧围绕生活技能教育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沟通和人际关系技巧、决策和批判性思维技能、适应及自我管理技能[11]。比较干预前后苗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以及行为的改变情况。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前后苗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相关知识、态度以及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情况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成员未发生变化,376名学生中男生173人、女生203人,分别占46.0%、54.0%。年龄在18岁~26岁之间,平均年龄20.3±1.2岁。独生子女74人,占19.7%。长期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家庭结构健全的学生319人,占84.8%。51.6%的学生有过留级、复读或者休学经历。30.3%的被调查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父母职业以农民、个体经营者为主;父母文化程度以中专或高中及以下为主。8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好。89.4%的学生承认自己有知心朋友。有8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中等或偏上水平。
2.2干预前后人际间暴力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与干预前相比较,苗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后均大幅度提高,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其中提升幅度最为显著的项目是正确区分人际间暴力的类别和正确判断什么行为属于人际间暴力。
表1 干预前后苗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 )内数字为正确回答相关问题人数
2.3干预前后人际间暴力相关态度比较苗族大学生对待人际间暴力的正确态度干预前后变化明显,干预后持正确态度者增加量较大,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干预前后苗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相关态度比较(%)
*( )内数字为正确回答相关问题人数
2.4干预前后遭遇人际间暴力相关行为发生率比较苗族大学生遭遇人际间暴力相关行为发生率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干预前后苗族大学生遭遇人际间暴力相关行为发生率比较(%)
*( )内数字为遭遇人际间暴力相关行为的人数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他人施以人际间暴力的原因主要是人际关系紧张和恃强凌弱,对人际间暴力的认识贫乏以及相关态度和应对方式的错误会导致人际间暴力出现恶性循环[4]。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当被用于预防暴力方面的一种或多种生活技能可以让学生:①找到并实施和平解决争端的手段;②识别并避免危险处境;③评估媒体描绘的成功解决暴力的方法;④抵抗同辈和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压力;⑤成为调解人和心平气和的争论者;⑥帮助社区预防犯罪;⑦减少偏见并增强对多样性的容忍度[12]。利用相关公选课课堂教学的方式对苗族大学生进行30个学时的生活技能教育后,学生对人际间暴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幅提高,尤其是正确判断人际间暴力行为和区分人际间暴力的类别从干预前的正确率几乎为0提高到75%以上。可见干预前苗族学生对人际间暴力的了解非常贫乏,可以想象,如不及时进行干预,这个群体的人际间暴力发生率和发生的严重程度将比较高,甚至不排除恶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如此,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苗族大学生对人际间暴力的正确态度全部达到80%以上,而且三种类型的人际间暴力行为均较干预前降低。说明干预改变了学生对人际间暴力的认知,对相关态度的转变影响很大,在改变学生相关知识、态度的同时,进一步导致了行为的改变,知-信-行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干预效果显著。当然也应该看到,学生对“可以找到实施和平解决争端的手段”和“成为调解人和心平气和的争论者”信心不足,说明仅仅依靠单一的一种干预方式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或者在教育的持续时间上还有必要延长,提示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多管齐下,建立干预的长效机制,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干预措施一结束就进行测试,只反映了干预教育的短期效果,是否对该群体产生长期效果以及产生怎样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追踪随访观察。
[1]赵冬梅,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及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24):73-75.
[2]范莉,周成军.大学生校园压力、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82-184.
[3]邓树嵩,吴琪俊,郭蕊.民族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7-2929.
[4]覃思,卢巧.土家族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与心理状况相关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1):17-19.
[5]覃思,卢巧.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与A型行为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956-958.
[6]李慧,袁建华,徐厚宝,等.针对高危行为青少年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活动的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 12(4):311-313.
[7]吕晓静,马迎华,吕晓辉,等.医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生活技能教育模式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210-1212.
[8]楼超华,王筱金,涂晓雯,等.生活技能培训对职校生生殖健康认知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9,29(1):31-37.
[9]马迎华,王凤清,朱锡莹.生活技能教育与烟草控制教育[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3):180-183.
[10]郭亚文,周祖华,周月芳,等.学校生活技能培训在预防伤害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86-787.
[1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活技能是什么[J/OL].http://www.unicef.org/chinese/lifeskills/index_4535.html,2009-0 1-27/2012-02-01.
[1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防暴力及和平建设[J/OL].http://www.unicef.org/chinese/lifeskills/index _7249.html, 2009-04-28/2012-02-01.